苏轼一生 如鸿风飞,流落四维 ,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 湛然而逝,谈笑而化 ,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一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 苏轼新传 粲然可见。
《金瓶梅》读到后来,竟有一生一世之感。 云霞满纸 袁宏道在写给董其昌的信里,这样称道《金瓶梅》。 问世四百余年来,从曹雪芹到张爱玲,无数作家、学者从中汲取营养。贪欲、嗔怒、嫉妒、痴情 《金瓶梅》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这部奇书直入人性深不可测之处,揭示人心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需要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金瓶梅》滚滚红尘背后是 色 的无奈与悲凉,是广大的怜悯与悲哀。哈佛教授田晓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逐回比对《金瓶梅》两大流传版本 词话本 与 绣像本 ,以玲珑文心细解书中人物塑造、文字风格、象征隐喻、细节伏笔 读到蕞后, 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
《俄国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德 斯 米尔斯基以英文写就的,被誉为追溯俄国文学*好的一本通史。其内容涵盖自古代俄国文学(11 17世纪)始,经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新思潮、象征派兴起,至1921年小说复兴的历程。 这部俄国文学通史自面世后便成为关于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长期被选为欧美各名校的文学专业课本,影响、培育了数代研究俄国文学的英语学者。德 斯 米尔斯基辛辣独到的洞见与精炼优雅的语言让这本文学史变得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也使之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俄国文学推介至英语乃至整个西欧世界。
他们都试图从宇宙命运的角度来超越人的命运;他们都采取或隐约看见一些拓展认识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影响人的意志或想象;他们都寻找一个真理,这真理太过核心,必然深埋地下。 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有待核实》是尤瑟纳尔极为重要的评论随笔集,内含七篇文章,除了其中一篇关注的是舍农索城堡及其历代居住者动荡不安的生活外,余者皆与文学紧密相关 《罗马君王传》、阿格里帕 多比涅的《惨景集》、皮拉内西的《想象的监狱》分别研究了作品诞生的复杂背景,其折射的作者特质、心理动机以及作品本身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另外三篇关注的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巨擘塞尔玛 拉格洛夫、康斯坦丁 卡瓦菲斯、托马斯 曼及其作品。如书名所示,作者希望不带成见地讨论过去的伟大作品和重要时刻,探讨我们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而无论有意与否,这都
本书聚焦于文学与大众文化的接合部,主要呈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冲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嬗变。其中既有总体考察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特点,呈现文学生产新变的历史语境等;也有具体分析 剖析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审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反思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联,直面文学之变并在理论层面提出应对方案。本书努力在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美学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进入问题,试图在文学研究中增加文化研究维度,在文化研究中增加文学研究维度,并使二者交往互动,进而走向新的融合。全书点面结合,材料丰富,厚描从容,思考深入,能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带来诸多启迪。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学随笔,也是曲黎敏解读《诗经》系列的第一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 风 雅 颂 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性,带领读者领略读诗的诸多益处,以《诗经》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诗性,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处于 边缘 地位 但它们又具有 超前性 ,在时代思潮发生变化的某一时刻,它们的价值会被重新承认。 (钱理群语) 作为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系列,这一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先由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 40年代小说研读 课程内容 开箱 整理而来。近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两代接力的课堂,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 意义过溢 ,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 以课堂实录、师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学现场。
本书据作者在中山大学所开设 中国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方法 课程(本硕贯通课程)讲稿写成,国内尚无同类著作。全书分为10讲,依次介绍、评价10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包括反映论模式、 重写文学史 思潮、 再解读 、文学制度研究、社会史视野、史料派等。对每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脉络予以梳理、论其得失,并结合当前学术环境讨论其借鉴价值。 本书既是有关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概论,又可为有志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必要的路径指引。
本书为明代文学相关文献的总体性概述,涉及的文体包括诗文、小说、戏曲、词、散曲、辞赋、民歌、八股文等,同时对于各体文学相关的批评文献,以及与之相关的史籍、地理书、地方志、石刻史料、子部笔记、年谱与家谱、儒学文献、佛教文献、道教文献、艺术文献、民间文献、书目、索引、工具书以及数据库和在线资源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概说,以此为明代文学研究提供全面的文献支撑。一方面,在目前学界尚缺少对明代文学文献系统性和整体性梳理的前提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展现明代文学相关文献的总体面貌,另一方面,在当前明代文学尤其是诗文、辞赋、词等研究尚缺少各种评论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背景下,本课题成果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诸多研究资料搜集、整理的线索和路径,是开展明代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作为国内外第一部以后结构主义特征为切入点对拉康的精神分析文论进行研究的著作,本书充分再现了拉康理论所具有的批判力量。以15个论题为轴心,严谨详尽的论述辐射到拉康光辉熠熠的理论大厦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位原创性极强的思想巨人,拉康在承袭前人和同时代人 弗洛伊德、索绪尔、雅各布森、海德格尔、黑格尔、康德等 思想的同时,其睿智与洞见让他不可避免地突破了二元对立思想的层层藩篱。拉康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会饮篇》《安提戈涅》以及宫廷诗歌的解读,凸显了他对形而上学基础的拆解。 伊格尔顿、克里斯蒂娃、艾蕊格瑞、西苏、齐泽克等学者在其身后纷纷著书立说向其致敬。后人看拉康,如同遥望骄阳下的南迦巴瓦峰,其美丽与神秘让人心驰神往。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古诗考索》由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的代表作《古诗考索》与《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合刊而成。《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全面考察了唐代行卷之风的由来、具体内容以及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古诗考索》收录了程千帆先生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三十二篇代表性文章,按照写作时间、行文体式的不同,分为上、下两辑。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此外,《红楼梦》还是一部 奇 书,奇就奇在它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 谜 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本书中,大学者刘世德为我们解读《红楼梦》之谜。在 研红 的学者中,刘世德先生是方法、路径与众不同的一家,他从版本学的角度,以版本为切入点,这并非单纯做版本之间的对勘,而是以此探索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和艺术构思。这当然须以扎实、严谨、深湛的考据功夫作底子,非常人所能为也。
清词史称 中兴 , 中兴 的实质是什么? 纳兰性德是清词第一人吗?为什么说纳兰性德是近三百年影响最大的词人? 陈维崧、朱彝尊为什么被称为一代词宗? 为什么说顾贞观《金缕曲》是古今友情诗的绝唱? 晚清第四大词话是哪一部? 贺双卿是真实人物吗? 清代第一女词人是谁? 本书是作者所开设的 清词研究 课程的课堂讲稿整理本,以严迪昌先生《清词史》为基本线索,参以作者的理解发挥,详细阐述了清词研究现状、清词 中兴 与其价值认识、清词发展的轨迹、清代女性词史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对清初迄晚清数十家词人、数百首作品一一予以剖析,从而呈现出立体、完整、灿烂的清代词史景观。
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 元叙事 。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 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 自我指涉性 ,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 现代性的反讽话语 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王维、李白、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汤显祖、李卓吾、曹雪芹、龚自珍 这一长串熠熠发光的名字,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创作,都与佛教、佛学结缘匪浅; 格律诗的产生、意境说的形成、江西诗派的评判、《爱莲说》《岳阳楼记》的解读、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梁启超的 熏、浸、刺、提 见解,等等,文学史上这些重要关节,无不隐隐有佛影闪现。 文学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植根于文化土壤的林莽、花卉。认识文学,探讨文学,包括作家作品、传承流变,离不开文化的要素。而宗教文化,作为同属精神文化层面的 近邻 ,尤其应给予更多的关照。这个领域广博且渊深。本书既称 鸟瞰 ,就是以宏观勾勒给读者朋友以尽可能全面的图景。虽则宏观,但皆以具体、典型材料为支撑,努力不做空论。 陈洪先生是书,本学问而发为文章。所立九题,皆提
本书收录了21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鲁迅研究论文,涵盖了鲁迅研究的重要方面,呈现了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新风貌,展示了当下学者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具有很强的典范意义。孙先生这卷 探索鲁迅之路 既是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又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必BEI的参考书、工具书。
美国经典小说中始终徘徊着 向自然回归 的主题 主人公以抗争态度逃离市民社会,到自然中寻求美好生活,最终以重返一个更好的社会为结局。祖克特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命题 自然与习俗 切入,对这一美国文学中的独特意象做了谱系化梳理。 一是阐释自然权利的内涵,二是提炼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小说传统对于自然权利观念的回应。祖克特挑选六位美国本土作家 库柏、霍桑、麦尔维尔、马克 吐温、海明威和福克纳,研读他们最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在她的精巧构思下,小说家的每一次重返自然,都是对美国立国精神的一次深刻反省,是对社会契约理念之实践意义的一次重新评估。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文学地图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方式,在西方方兴未艾,在中国也开始逐渐获得学者的关注。本书以建构文学地图学的基本学术范式为目标,从文学地图学的生成语境、本体构架和语用策略,即发生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维度阐述学科原理,以较明确的学术自觉性整合欧美学界纷纭歧出的各路见解,试图梳理出作为文学批评新视角的一套理论原则。资料可靠丰富、引证翔实规范,在大量欧美文学地图研究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富有前沿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