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 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学问题等,各篇后附参考文献,以备研究和拓展阅读之需。 本书 选 注 讲 兼备,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读本佳作,不仅可以用作高校美学、文学、艺术学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参考,也适用于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詹姆斯 伍德的《小说机杼》是对于小说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这位当代著名批评家将带领读者深入体察故事运作之机制,由此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自己 了解 某个虚构人物时,我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故事讲述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为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现实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技巧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 荷马史诗 到《让路给小鸭子》,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 伍德取材之广泛,使得《小说机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说虚构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类的小说史。 本书为再版,收入英文新译本中的增补部分(包含全新序言),并对此前出版过的章节进行修订,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也全面更新。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符号学原理》为罗兰?巴尔特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代表作,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一。本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了一份简明教材,适合于关心美学、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广大师生研读。本书既是一部符号学导论,也可作为有关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的长期参考读物。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试图从重重的流言与遮蔽中还原词坛翘楚李清照的生平与写作。读懂这些 灵魂之问 或许会有助于一代才女的精神世界: 署名李清照的词是否都出自她一人之手? 作者列表爬梳了李清照集中词作的初始出处,对其真伪进行了简单的辨析,于是建立在这些词作之上的李清照生平也变得值得推敲。 李清照的丈夫为什么总是不回家? 此处要探讨的是词作为一种 代言体 (代他人抒情)文学,女性词作家的身份会不会带来错误预设与先入之见? 李清照是否再嫁? 这个问题如何与明清两代对李清照的作品接受纠结在一起,乃至引起当代的论战。 兼具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与理论工具,此书又有着相对扎实的文献基础,故堪称不可不读的海外汉学重磅力作。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
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红楼梦》故事的展开,无不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经济问题在小说中大多是一个隐性的存在,当情节需要时,它才显现出来,成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以经济和与经济相关的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林黛玉的家产之谜、荣国府家政主持者的身份、王熙凤与月钱管理、探春治家除弊、贾府的管家阶层等八个问题。角度新颖,逻辑缜密,分析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该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一部别具视角的研 红 佳作。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本书据作者在中山大学所开设 中国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方法 课程(本硕贯通课程)讲稿写成,国内尚无同类著作。全书分为10讲,依次介绍、评价10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包括反映论模式、 重写文学史 思潮、 再解读 、文学制度研究、社会史视野、史料派等。对每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脉络予以梳理、论其得失,并结合当前学术环境讨论其借鉴价值。 本书既是有关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概论,又可为有志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必要的路径指引。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全书以 串珠体 写法,将鲁迅、汪曾祺、萧红等48位顶级作家的经典文本深度解析,既是 读书地图 ,也是 写作宝典 。 每篇围绕一个主题(如 颜色 容貌 等),将经典片段串联起来,并进行独到的赏析、精准的点评、提炼出模仿的技能点,从而行之有效的写作宝典。 此版为全网畅销30万册的增订纪念,新增批注篇10篇文章,通过全文精批的形式,手把手带领读者领受作家们的繁密招式,解锁写作难题。
这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这部国内一部 新时期文学 口述史著作,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全书详细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思潮、事件与争论、创作、编辑与出版等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界的各种面相。 作者历数十年、多次奔赴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南京、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采访了李子云、陆文夫、顾骧、邵燕祥、林斤澜、卢新华、刘心武、陈思和、冯骥才、北岛、李陀、莫言、铁凝、毕飞宇、叶兆言、余华、苏童、朱伟、铁凝、残雪、池莉、王安忆等59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文学活动家,做了数百人次的口述实录与书写整理,近300条知识点注释,等等,真实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种种鲜活细节。
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 两个80年代 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 伤痕文学 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在个体意识和内在自我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与文明问题也成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议题;现代主义悄然崛起,并由此诞生了 纯文学 观念,影响延续至今。 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 一地鸡毛 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这是作者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
本书分18个单元向您介绍了古代文史哲名篇比较阅读。 本书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汉语文史哲名篇数十篇,按内容分类,每一类有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加以导读和注释。
本书聚焦于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在现代中国视阈下的嬗变,无论是英雄和斗士,还是 行者 或 猴孙 ,无论是反抗者还是皈依者,这一形象都折射出背后的 时代精神 。书稿不仅立足于 中国故事 孙悟空,亦有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认同与建构的讨论,不仅探讨 之前 ,亦关注 当下 ,是一部精彩的文化研究著作。
文学的概念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明确起来的,正确认识文学对象或划分文学范围,对研究文学史有实际意义。在编定《中国文学史1(修订本)》过程中,我们 努力依照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勾画出它们的面貌,同时还注意到文学形式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的源流演变。《中国文学史1(修订本)》除有 专章论述文学艺术的起源外,对文学形式的发展都有所论述,说明它们线索和继承关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横》起于声音,它首先是说出来、讲出来的。由十六篇演讲构成,是李敬泽近年来在北京 十月文学之夜 、《南方周末》N-TALK文学之夜、腾云峰会、 凤凰文学之夜 、《收获》APP 无界写作大赛 启动仪式、《十月》生态文学论坛和《诗刊》自然诗歌论坛、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等活动上所发表的演讲,讨论文学、跑步、雨燕、鹅掌楸、超级AI、有机村庄、自然生态等多元主题。演讲或讲演,是一种与世界建立面对面的连接的方式。当我们以声音建立连接时,世界得以展开,生活真正开始。在这些精彩酣畅的演讲中,他引经据典,充满了真知灼见,不仅以幽默睿智的文字坦诚内心,还传达出他对世界的观察与未来的省思。 事后他让即兴的声音化为文字落在书面。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15年来,徐川作为一位80后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持之以恒地跟数十万青年线上线下谈心交流,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些交流形成了上百万文字的成果,徐川从中精选出20万字形成本书。 本书围绕专业、学习、就业、考研、恋爱、选择、信仰等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关心、最经典和最容易引起困惑的话题,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把 有意义 的事情讲得 有意思 ,用 讲故事 的方式 讲道理 ,是青春旅途中的贴心读本。 作为深受青年喜爱的同路人和陪伴者,本书作者坚持对所有青年在线咨询48小时内有问必答,实现全天候陪伴,形成了逾5000万的阅读量,陪伴一批批青年书写青春、成长成才,遇见最好的自己。
汪晖 鲁迅研究 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时期以来从内在视野重新理解鲁迅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以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通过对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及其历史 中间物 意识的深刻内涵和 反抗绝望 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本次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首 次补刊了1988年作者博士论文所附参考资料,还一并呈现了前三版的序、导论、后记和跋语等。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20世纪60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 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 发掘 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中文译本于1979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俞平伯,我国现代著名的红学大师,是 新红学 的奠基人之一。《红楼梦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集中讨论后四十回的问题,中卷主要剖析前八十回的文体,下卷则侧重佚稿与脂评研究。该书是 新红学 史上的部专著,篇幅虽不大,却涉及了红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具有开创价值,学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俄国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德 斯 米尔斯基以英文写就的,被誉为追溯俄国文学*好的一本通史。其内容涵盖自古代俄国文学(11 17世纪)始,经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新思潮、象征派兴起,至1921年小说复兴的历程。 这部俄国文学通史自面世后便成为关于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长期被选为欧美各名校的文学专业课本,影响、培育了数代研究俄国文学的英语学者。德 斯 米尔斯基辛辣独到的洞见与精炼优雅的语言让这本文学史变得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也使之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俄国文学推介至英语乃至整个西欧世界。
叶嘉莹先生从云间派的审美与意旨,着力叙述 词 这一文学体式背后的词人的遭际、历史文化的背景,串联从宋词到清词的发展理路。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诞生于江南的文学流派,这批文人除了诗作、词作有其文学特征外,在明亡之际,他们保守气节,慷慨奔赴国难。这批文人之中,有著名的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徵舆),还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 本书由四部分内容构成:评陈子龙词、评李雯词、夏完淳评传、云间派与明清之际的词风转变的关系。其中,夏完淳评传是叶嘉莹先生早年旧作的首次出版。其余三篇长文,是叶嘉莹先生的讲座整理稿。此次束为一册,为广大读者有所侧重地讲解了诞生在松江的这一文学群体及其作品,展现了明末清初一段刚烈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