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写作法:10步写出一篇好小说》 本书是小说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以寓言的形式架构,传授将心中故事顺利落到笔尖的10个步骤。 雪花写作法 的10个步骤是利用 雪花分形 的原理,不断将小说创作的环节细化,令写作者自身对小说内容的构思更加清晰。本书将告诉你: 如何正确界定你的目标人群; 如何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故事; 如何进入你的角色,包括反派角色; 如何把握节奏,抓住揭示主题的时机点; 如何预演每一个场景,确保故事具有超强冲击力 作者鼓励每一位小说创作者不要放弃探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如果你所已知的小说写作方法都无法捋顺你的思路, 雪花写作法 一定能为你带来惊喜。 《如何用雪花写作法创作动人场景》 本书是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集中讨论小说场景的构建。 为什么场景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 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它以 现代文学三十年 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 无论 新编 还是 新讲 , 新 就新在 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 1627)、友人艾儒略(1582 1649)等的 文学 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 火星照耀美国 。 在这 漫长的现代 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 ? 文学史何为 ?这是一部在 世界中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是民国时期思想界著名人士的著名篇章的汇集,文章涉及哲学、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但是宝贵的史料文集,还对于今天之中国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老资料,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小说观念是小说思想的核心,它回答小说是什么(本体论)和做什么(功用论),并指导小说怎么做(创作论)和怎么读(批评论)。本成果从中国文化本位出发,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客观地探讨各个时代的小说作者、小说文体、小说观念的存在形态,探讨具体学者对于小说概念的实际见解,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之间的传承、演进、变异和重组,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有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理解。全书分为四编二十五章,每编围绕一个主题或观念类型,按照中国小说观念发展的客观实际,清理出基本历史线索;每章则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小说观念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表达的真实内涵。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沈文倬(1917 2009),字凤笙,江苏吴江人。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经学家、礼学家。 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曹元弼先生专攻 三礼 之学,成为其关门弟子。 沈文倬一生勤于研读经典、勤于著述,但对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极为谨慎,直至八十余岁时才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著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仅收录论文14篇,却在当时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沈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存藏于其手稿、批校中。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郭绍虞,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文学批评史》即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上卷所述截至北宋,出版于1934年,经胡适审定为*颁的大学用书;下卷分为两册,范围为南宋至清代中叶,出版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将旧版加以修订,合为一册重新出版。全书的叙述还是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贯穿批评史的主线,并辅之以道、释二家思想的种种影响与渗透。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1)》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所述,自古代以至北宋,是文学
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对唐五代两宋所有词调予以全面梳理归纳,考定每一调的来源和文化属性,呈现每一调在唐五代两宋的使用情况;从词调音乐结构与词体语文形式相协的原理,将每调第一首词作 原型 按句型结构划为 始词 变体 两大类;汇总每一调所有作品,对 始词 体作品的 增减字 和 变体 的形式差异再加归纳分类,以切实呈现词体的基本程式构架与细 节的演变。本书是一部以唐五代两宋所有存世词作为考辨对象的词调体式源流谱,全面呈现了唐五代两宋词体演变的全貌与历史轨迹,为当代学界的词体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 对词的文学母题和风格演变的研究具有基础资料的意义。
明代文学既是对元代文学的承续,也是对清代文学的开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以往各时代相比较,在世俗化激发下的雅俗文化互动是明代文学的显著特证之一;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的联姻,是明代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本套丛书还:《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巨著。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部分。本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而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 成一家之言 ,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
本书是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为专题的学术著作,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及各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全书以历史时间节点和文学发展思潮为两大坐标,全面研究梳理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学特质、时代风貌、历史土壤、创作高潮,并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地位、历史成就做出了总结,确立了当代长篇小说评价的历史与美学标准。作品着重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风格,富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对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具有创新价值与意义。
宋元明清以降, 文以载道 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 文章 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 古文 视为一个 语言-知识共同体 ,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 文体秩序 ,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 知识秩序 的一种重要力量。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 百年来,1902 1916,总被忽略的 晚清时期 ;1917 1941,总被说起的 五四时期 ;1942 1976,总被留白的 革命时期 ;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 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 20世纪小说课 ,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 士农工商仕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神预言 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 生态篇 ,高度还原 作家的一天 1926年郁达夫的 恋爱 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 误诊 疑云,1952年巴金 同志 在朝鲜战场,1984年 寻根 韩少功在杭州会议,1994年 拜访 王安忆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
《唐诗三体家法》是南宋周弼以 诗法 为中心编辑的一部唐诗选本,选诗偏重中晚唐诗。该选本产生后,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汉文化圈影响极大。《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 评》是《唐诗三体家法》的第一次点校、考证和汇评,以台湾藏元刊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精心校勘,考证诗作,全面汇辑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评注,并增加了详实的补注,集注集 评,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完善、全面、精审的 定本 ,为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唐诗的传承与接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今天用电脑,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锺叔河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清代诗学依托于学术色彩浓厚的思想史背景,对整个古典诗学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梳理,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总结时期。本书作为《清代诗学史》的*卷,内容包括鸟瞰整个清代诗学文化性格和历史特征的导言以及论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诗学的六章正文,既有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相比前人以单一的观念史视角考察清代诗学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诗学文献的细致梳理,融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体,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对后期诗学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全书展现的丰富的诗学现象和理论内容,足以改变学界有关中国诗学的文化 特征及理论品格的一些成见,有助于反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为建设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