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全三部)》是路遥的长篇代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得到各界名家的一致推荐。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是一段平凡却热血、温暖又动人的成长故事,小说以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为主角,讲述他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却依然无畏前行的人生历程。《平凡的世界》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走过的平凡却不平庸的道路,细腻书写亲情、爱情和友情,饱含真善美和昂扬向上的力量,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充满共鸣,更给人以激励。《平凡的世界》也是一部跨时代的经典,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超_越时代,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精选廖伟棠近25年的优秀诗作,系统呈现了诗人的整体风格,兼具诗学价值和文学史料价值。廖伟棠的诗葆有汉语独特的美感和古典质地,诗歌造境开阔而立意深邃,诗人居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时空汇聚点上,作为一位有醒觉能力的同时代人,写下了这些既能言说自我的心路历程、又能彰显语言和精神共同体经验的抒情诗。
本书是著名诗人多多跨越五十年创作生涯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了多多从1972年至2022年间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作为中国朦胧诗歌重要代表人物的诗艺成就和思想纵深。 本书共分为五个辑章,涵盖了多多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从早期的《大宅》《告别》《夜》等作品,到八十年代的《妄想是真实的主人》《吃肉》《解放被春天流放的消息》,再到九十年代及之后的《冬日》《葬母》《地图》等,例示了多多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与突破。 一个个年代的猛兽在他的诗行里苏醒,既是理想如早晨般的生命之诗,也是哑默的,最终大音希声的剧场。
小说以旧社会体制下荒诞无稽的乱世为背景,以一个家庭的恩爱情仇为主线,以茶马古道文化为支撑,讲述一段面对生死和名利变数的心路历程。在意料之外的纠结、困惑、茫然、失落的悲情中隐藏着太多的宿命之论。整篇小说有声或无声地拷问着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信仰的力量是什么、人性的本真是什么。
《灰娃诗全编》由著名出版人汪家明编选,共辑录诗歌一百多首,基本按编年排序,涵盖了诗人目前可见的全部诗歌作品,完整生动地展现出一位年近百岁的女性诗人热烈而自由的生命与诗歌轨迹。在经历剧烈的生活颠覆与人生磨难后,灰娃发自本能地开始写诗。她的诗作个人特质突出,裹挟着一股不羁的野性,充分体现出个体灵魂无法被磨灭的自由与独立。灰娃的诗歌近乎于一种心灵的独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诗歌潮流的影响,在她的诗里见不到常规的范式,根植于汉语的弹性和模糊性的词语创造,使她更加善于发现汉语自身隐含的可能性。她的诗歌语言简洁精准,极富浪漫气息,画面、声音、色彩与情思熔为一炉,铸造出独属于灰娃的诗歌语调。正文后另附著名批评家谢冕、著名翻译家屠岸等人的评论文章,以及诗人相关的照片、手稿与资料彩插,尽可能丰富
暂无内容简介。。。。。。
本文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陈与义的家世、生平及其与党争。二、陈与义诗歌的继承和影响。就其突出者而言,论述了陈与义学杜、学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和王维、学黄(庭坚)陈(师道)以及对于杨万里的影响。三、陈与义诗歌的类别。选取了登览、旅况、节序、晴雨、送别、忠愤等有代表性的六类,主要同杜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相同的题材作比较,揭示出陈与义诗歌的特色。四、陈与义诗歌的修辞。本文试图用语言学方法分析诗歌的艺术。本文分析了陈与义诗歌对仗、用典、字法、句法、声律、意象、比喻、拟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是从广义上使用修辞这个词。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诗言志辨》是对 诗言志 这一传统《诗经》学论题的专门研究,涉及《诗经》研究中的最基本问题。《经典常谈》是对古代典籍的概论性著作。
《乘一根刺穿越大海》是木叶正式出版的诗集。作者在较长篇幅的作品中,挑战更多的意义或无意义、纯诗或非诗,同时,探讨诗歌的自由与仪式感的问题,有破有立,走得越久越意识到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就像关注 人类命运的形式 ,并且 需要在形式上抵达某种深度 (威廉斯语)。此外,布洛克的话也带来启示: 诗歌最难传达的意义往往是通过整首诗的音乐和音调揭示出来的。 就此,诗歌中一些人与物分裂了 我 的主权,一些字与词托身于万物,一些伤疤与俗常变成了翅羽,一些笑声与沉默化作了刺,美在变得可疑的同时变得强悍而缭绕,恶与罪则不是不可以被蔑视被打败被改变 作者失落,振奋,提醒自己淡然。敞开。然后。祈愿。
《大地跫音》是对自然和生态的一种思考和融入,作者漫游行吟于甘南本土和域外大地,感受伟大祖国自然和河流山川独特魅力和视角冲击力,而历史、民俗、生态和红色这些关键词,时不时地跃入作者的脑际,使其产生超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让作者顿感心胸开阔,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故乡的热爱和眷恋,让其瞬间萌发用散文诗这种富有灵性的写作方式,诗意的呈现甘南这片神性的土地所赋予的神秘、宏阔、雄奇和无穷魅力。 诗集收入近一百六十多章,大部分已在国内报刊发表。共分七辑:第一辑:北方行吟、第二辑:南国走笔、第三辑:古今寻踪、第四辑:草原踏歌、第五辑:迭舟追溯、第六辑:洮州札记、第七辑:羚城抒怀。
本书试图将黄人《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等20世纪初期编纂的中国文学史置于彼时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借用 文学史 框架梳理历代文学的衍变,如何藉此寻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与传统学术、西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与近代学制改革、学术变迁大势、古典目录学传统及西学思潮之间的关系,乃至彼时编纂者的知识结构与心态转变所带来的诸多个性编纂旨趣。
这本诗选由诗人自选的五辑不同体式的诗作组成 呈现陈东东四十年诗歌写作的概貌。如他所说, 那几乎是从空白起步,设想、找寻和走通更具当代性的现代汉诗可能的路径 去 无限虚构称之为幻象的真相之万象 。自 可能性的诗学 出发,以其,宏阔的听力和想象力,陈东东关照时代生活,回溯记忆与历史,展开了复调、多声部和戏剧化的抒情、对话、反讽和音乐。
深秋行山看芒草,在香港是一桩喜悦。平凡而倔强,亿万芒草一起,是一片银色的海洋,磅礴震撼。以它为书名,既偶然,又恰当。 诗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古典诗、现代诗和经典名诗译文。 古典诗中,个人尤喜宋词,它的抑扬顿挫,峰回路转,读起来有一种音乐感,因而这里不少的创作是这个体裁。背景很多是来自旅行怀古、个人感触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读后感,如拜伦、莎翁及布朗宁夫人等。 现代诗制约少些,表达更加灵活。这里不少叙事诗是基于个人经历,时代的烙印太深,难以忘却。抒怀的诗往往来自国内外旅行,特别是非洲。祖国的大西北也每每让我十分惊叹。以前学过数学,也喜欢用这个体裁尝试一些哲理诗。 经典名诗译文部分选出了一百二十多首诗词的英文翻译,包括一些获奖作品。此处需要感谢多个参与的译群和诗群,那些讨论交
本书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 就是故事。 景观自有其深远和无垠, 旦进入有 别大的身不由己,有些视角不容遮蔽,走着走着就在故事之外上千年。这是 代帝 的故事,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
诗言志,歌永言 ,80后作家霄白城的诗集《何以问长安》分上篇、下篇,共计100篇作品。上篇名为 诗词 ,选录作者90首古体诗词,分成 少年诗 、 时节诗 、 行吟诗 、 寄赠诗 、 题物诗 、 遣兴诗 、 怀古诗 、 《将军岸》诗痕 、 词 、 何以问长安 等共十章,下篇名为 诗歌 ,选录了作者10首现代散文诗,《何以问长安》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霄白城将诗集中的90首古体诗词,全部以楷、行、草等书法的形式,书写下来,一诗一书,诗书相照,以传承古人文脉,向中国文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