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辑校 搜神后记辑校》,李剑国辑校。《搜神记》,晋干宝撰,原著录为三十卷,今存三百馀条,系六朝z为著名的志怪小说集。干宝以国史之才,而撰此志怪小说,备受读者欢迎。《搜神后记》,南朝宋陶潜撰,原著录为十卷,《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溢出《搜神记》。今李剑国先生依著录卷帙,《搜神记》辑为三十卷,《搜神后记》辑为十卷,名之曰 辑校 。 辑校 者,乃以见与明辑本有别。初版于2007年,在原来《新辑搜神 新辑搜神后记》的基础上,李剑国先生作了较多的增补修订,并制作了人名索引,极大地方便学者使用。今纳入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
本书是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本书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古典学(第四卷)》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 本卷为 古代文本文献形态研究 专号,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中三个重要的 形式 问题,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物质形态问题,借助语言、文学、文献、历史等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中国古典学(第四卷)》既重视古代作品的文体、文类、文本形态等内部机理特征,又关注相应的文献、书籍、物质形态等外部要素,尝试为中国 集部之学 的本土话语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支撑和学理讨论,并融入对 中国古典学 的整体思考之中。书中的代表性文章如《数字古文献学的理论意义》《明集整理的一种前景: 细读 远读
本书为《张岱全集》中《快园道古》《琯朗乞巧录》两种著作的合集。《快园道古》为仿照《世说新语》体裁而写的,记录明代越地士民言行为主的笔记杂著。《琯朗乞巧录》为以智慧为主题的故事集。
孟宪彝(1866-1924),字秉初,清末举人,历任东北路分巡兵备道、吉长道尹、吉林巡按使、吉林省长等职。其日记记载了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十二年(1923)间,其任职、罢职、办理河工赈济、经营煤矿铁路等实业情形,以及十数年间中国社会、家庭、人民精神面貌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可以说,《孟宪彝日记(上下)》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十余年间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医学、社会各方面的镜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九次修订)是基于甲戌本的《红楼梦》校勘版本,脂砚斋的评点贯穿全书,揭示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未完成部分的内容。修订九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校勘和注释,力求还原《红楼梦》的原貌,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阅读体验。甲戌本是《红楼梦》的重要版本之一,因带有脂砚斋的评语而备受学界关注。邓遂夫通过对甲戌本的细致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接近曹雪芹原意的文本,并深入分析了脂砚斋评语的价值。邓遂夫的校注本不仅还原了甲戌本的原貌,还结合其他版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