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她根据1928年在英国两所大学所作的 女性与小说 主题演讲而写成,于1929年出版。作者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提出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观点。她用 五百英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为比喻,指出经济自由是女性能够自由创作的前提,对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安之书》是佩索阿中后期的随笔集,全书由几百篇碎片式分布的随笔组成,它们无论在写作时间分布、在题材范围,还是在主旨思想方面都是碎片式的。这是一本完全打破了文学传统的奇作,仿佛不是一个人写成的,而是对一个焦虑不安的灵魂之呓语的记录。 用佩索阿的话说,这是一本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书,所谓的《不安之书》实乃 不存之书 。佩索阿的想象力异于常人,《不安之书》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这一点,书中随处可见散发着瑰丽的想象魅力的神来之笔。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不安之书》的写法是创造性的,给人一种石破天惊的震撼感。这也使得作者佩索阿被奉为葡萄牙现代主义文学的旗手,开宗立派的文学巨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以小说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黑塞的散文记录了他对历史、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反映了他个人生活的变迁。《聊聊疾病聊聊天》包括三辑,收录黑塞对疾病、生命、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辑《温泉疗养客》记叙黑塞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被誉为 黑塞最幽默的作品 。黑塞在书中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患者:在病痛和无聊之间来回受折磨,被邻居的噪声打扰而心生怨愤,疗养期间暴饮暴食、无法抗拒赌博的诱惑,陷入消费主义日常的深深荒谬。但黑塞相信人性的复杂和一体性,最堕落的人也可在顷刻间完全复原,经过疗养,黑塞重新认识了人与疾病的关系,获得了精神的新生。 第二辑《漫游记》见证了黑塞在阿尔卑斯山一带河谷漫游时的所见所悟,这里有明媚的阳光、斑斓的山色、质朴的农舍,黑塞仔细观察一
安四岁的妹妹在家门前殒命于车轮下,这件事让全家人对神的良善产生了质疑。她的父亲不再去教会,母亲因悲伤而住进精神病院。成了六个孩子的母亲后,童年的阴影仍笼罩着安,终日的忙碌让她的生命充满焦虑和恐惧,她的生命也有很多不满、自责、挑剔和不知足。她怎样才能面对伤痛,活出喜乐、丰盛的生命?直到有一天,一位友人向她发出挑战:写下一千个恩典 安通过这本书讲述了自己个人生命成长的故事 自己的生命通过感恩而发生改变的故事。 只要心存感恩,喜乐就会常在。 学习数算恩典,才能明白一切都是恩典。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均是路上观察学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合编的这本书可以说是路上观察学的经典之作,也让日本掀起一股 路上观察 的风潮。以路上观察家的眼光来看,乏味的城市也能变成一个宏大的艺术馆,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也能像一场场探险。记录者必须随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记录的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如赤濑川所说: 如果外星人登陆地球的话,做的大概也就是这些事吧!
加西亚 马尔克斯著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假如真有时光机》是村上春树周游世界各地,写下的妙趣横生的随笔集。 在遍布苔藓的冰岛,邂逅没有尾巴的羊和可爱的迷途之鸟;再访《挪威的森林》的起点希腊小岛,在日益繁杂的街上追溯遥远的记忆。在梅雨季节去熊本,拜访夏目漱石的故居 不论怎样的旅行都充满了惊喜与意外,诸多的挫折都化为无穷的乐趣。这才是所谓的旅行,抑或说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假如真有时光机,你想实现什么愿望?从查尔斯河到湄公河畔,从雷克雅未克到托斯卡纳,我们跟随村上春树走遍七国十一地,仿佛乘上一台穿越现实的时光机,发现一个温暖有趣的世界。
1979年,探险家休 汤姆森18岁,他远离家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磨,正在去往墨西哥的途中。当一个陌生人告诉他,买一辆汽车,开着穿越美墨边境,然后到中美洲的黑市上把它卖掉,能大赚一笔,休毫不犹豫地开启了一段史诗级的中美洲公路之旅。一路上,休驾驶他的Oldsmobile 98,在遇到的墨西哥人的帮助下,从奇瓦瓦的荒原开到尤卡坦半岛的丛林,*终到达伯利兹的贫民窟。30年后,休重回伯利兹,年齿徒增,智慧未长,给那段未竞的旅程画上了句号。
《思辨性修辞》是法国作家帕斯卡 基尼亚尔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为历史钩沉的大师,基尼亚尔以其碎片化的写作风格和古典主义的简洁文雅和内在精神,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人文图景。通过弗龙托和马可 奥勒留的故事,基尼亚尔揭示了哲学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于欧洲的一种古老的、边缘的、坚忍的、被遗忘的文学传统以及诗学的发展。通过波焦 布拉乔利尼和库萨的尼古拉的故事,基尼亚尔描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家和他们对文艺复兴的贡献。他还回忆了自己的老师和喜欢的作品,阐述了对文学、语言、创作、主题、情节和风格的理解和思考。
本书以树的 气味 为写作角度,将我们带回养育我们的文化体验,领着我们游览十三种树木的 气味小宇宙 。 书中讲述了欧洲七叶树、美洲椴、美国红梣、银杏、月桂、橄榄树等等树木自身的历史与境况,也描绘了树木与周遭环境、树木与人类生活之间数千年的 恩怨情仇 。每一章都从一棵树、一枚种子甚或是一杯金汤力出发,向整个世界与人类文明的林间地头去漫游。作者提醒我们,人类的的生活是如何与树木的奇迹交织在一起的:一颗欧洲七叶树的种子,能瞬间勾起一个中年人的儿时回忆。一杯金汤力酒里,凝结着殖民历史,每个气泡里都映射出两百多年前南美洲森林里 树皮工人 的血泪。而树木燃烧的气味,从我们祖先钻木取火时,就深深刻刻入我们文明的基因。 书后为我们提供了可以亲自踏入树木气味世界的六种实践方式。不论在家中房间、在公园中、在
就像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经典的迷宫隐喻,在《告诉我这个梦》中,基利托也以整体、隐喻而诗性的结构精心布下了一座有关《一千零一夜》的 文学的迷宫 ,牵引读者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现实和虚幻交织的世界。 一种跨文体的实验,用一种前后呼应的虚实相间的虚构故事串起全书,四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看似有着叙事的框架,却同时嵌套了基利托对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索,整个故事叠错交织,环环相扣。 错落交织的无形迷宫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即众多可能性的并存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同时存在。在这里时间是非线性的,它是一张结构复杂的关联之网,其中每一结点既是一个选择的结局又是另一选择的起点。过去、现在与将来交织重叠,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暂停键》是《流俗地》作者,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的散文作品。在工作了多年以后,黎紫书决定四处漂泊,隐于都市人群,避居异国小镇,行经千山万水,又穿越文字的时光隧道。从北京到伦敦,从城市到乡间,亦让她重新整理记忆中的人和事、物与景。黎紫书的文字古韵十足,字里行间又全是汉语写作的新新气象,在在可见她的敏思与才情。在书里,她说 只想写些不枉此生的文章 ,大致可以见到《流俗地》初成前的创作信念。这些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经历过书本的总和,汇聚成名为 黎紫书 这个个人意志所塑造的庞大自我及体悟。 我知道今天坐在这儿写下这些文字的我,这个被我以个人意志所塑造的 自己 ,无时无刻不是我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以及所有经历过我,也被我经历过的书本的总和。它们繁杂无序,能被我整理并写出来的,点
为什么要读书?名作太多,又应该读哪些书?书究竟应该怎么读? 这是毛姆为所有读者精选的一份书单,也是一本独特的阅读方法论。这份**书单涵盖了简 奥斯丁、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十位伟大作家及其代表作,毛姆将他们的创作生涯细细梳理,深入、客观地评价他们的作品,也以一贯锋利不失幽默的文风袒露了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思所想,揭露了名作家们私人生活中的小秘密。了解作者,就能更好地了解作品,同样,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能体悟到阅读的快乐与价值,这正是毛姆创作《巨匠与杰作》的目的所在。
《如何独处》是《自由》作者乔纳森 弗兰岑的随笔集,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 社交孤立、抑郁、悲观 在这个喧嚣世界的背后,涌动着无数暗流。逃不出人际的网,躲不掉窥私的眼,避不开邻居的纷扰,骨肉亲情是我们柔软的羁绊。我们在声色娱乐、光怪陆离的城市孤岛漂浮不定。 我们渴望逃离,渴望建造并居住于想象的世界。我们渴望独处。然而,没有对真实世界的归属感,就不可能在想象的世界茁壮成长。
身体随车摇摇晃晃,脸颊贴在车窗上凉凉的。 佳子微微睁开了眼。每当车外闪过灯光都会下意识压低呼吸。车内充满了人的气息。母亲的气息、父亲的气息、弟弟的气息,以及佳子自己的气息,呼出,交融,又再吸入,如此维持着生存。怎么可能不觉得痛苦呢? 17 岁少女佳子与家人开车前往奶奶的葬礼。伴随着车内密闭的空间,窗外闪现着记忆中的风景,家庭的过去与现在逐渐明朗
陷入孤立与贫困的多琳,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寄居于妇女收容所,贫困、失业、孤立,一连串的失败让她决定开启一段非同寻常的冒险,寻找人生的方向:一路北上,从墨西哥的潟湖到北极的冰川,她带着儿子跟随哺育幼崽、躲避虎鲸攻击的灰鲸母亲完成了大迁徙。 一路上,多琳寻回了直面生活变化的勇气与韧性,克服了自我责难,包容了自己的胆怯与犹疑,重获新生。她与一往无前的鲸鱼相伴,重拾对自由、爱与联结的信心。 行至终点,多琳与久违的自我重逢,六年前的爱与回忆也如潮水般涌来
塞巴尔德在这部散文集中思考与讲述了他最为珍视的六位创作者,他们是作家约翰 彼得 黑贝尔、让 雅克 卢梭、爱德华 默里克、戈特弗里德 凯勒、罗伯特 瓦尔泽,以及画家扬 彼得 特里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受到脆弱天性的诅咒,遭遇生活的不平,即便写作已经失去乐趣,思考成了折磨,却仍然无法停止书写。 同为创作者,塞巴尔德从这六人的经历中寻求慰藉与灵感,关注他们怪异而优美、痛苦而深刻的细节,绘出他们精致而古怪的肖像。同时,他也在他人的生平中掺入自己的思考,企图在混乱和荒谬的现实中寻找创作的意义。在人物传记和自我体悟的交叉叙事中,读者得以窥见塞巴尔德的文学之源和心灵世界。
本书是美国作家保罗 艾尔沃克的一本引进版小说,小说叙述了是一对13岁的双胞胎,在冗长烦闷的无聊夏季,因为一个偶然的恶作剧引出的 治愈创伤之旅 。 艾米丽,双胞胎中的妹妹,因为一次偶然的恶作剧,和哥哥策划了 和灵魂 对话的奇妙事件,一下子成为烦闷夏季里小镇的热点。原本只是在同伴们中的解闷游戏,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陆续上门寻求慰藉。而艾米丽也在惊慌失措中,渐渐开始发现和 灵魂 对话对活着的人的意义,由此,恶作剧逐渐变成了一份需要真心对待的事业。而疗愈这些人的伤痛时,也治愈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 远方的鼓声 ,*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 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本书是桑塔格*著名的批评文集之一,收录了作家1972至1980年间发表的*重要的批评文字,凡7篇。作家在书中怀念古德曼,谈论阿尔托的 残酷戏剧 ,分析卡内蒂的宗教性,论述巴特的审美意识,品味本雅明的惆怅诗意,纵论里芬斯塔尔和西贝尔贝格的电影。 文集标题(书名)取自书中一个同名篇目,源自星相学,照该篇传主本雅明的说法,土星是 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留的行星 。桑塔格遂用 土星气质 来描述以本雅明为代表的这类思想家的精神风貌。除本雅明外,本文集还深入评论阿尔托、巴特、卡内蒂等她本人引为榜样和同道的思想家、艺术家的作品、鲜明地描画出他们的精神肖像,桑塔格对他人的评论由是亦成为她本人的一种精神自传。
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 出发 与 抵达 ,但在阿兰 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有一年夏天,阿兰 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思罗国际机场的 首位驻站作家 。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在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 非场所 ,德波顿以他独特的视角探索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 一周后,德波顿以他融合了风趣和智慧的一贯笔触,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他探讨了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我们知道,待在机场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