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理论》采用文本分析,阐释艺术,接受美学等戏剧现象研究模式,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古典主义时期、启蒙时期,最后到现代主义时期,涉及众多西方戏剧史上重要理论家、戏剧流派与思潮。该书着重西方戏剧理论发展演变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详细阐述发生背景、原因,核心理念及影响。附录有戏剧专业术语汇编、戏剧美学理论家及作品年表、作家姓名索引等实用工具。 该书在法国1998年首次出版,后经修订于2010、2016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预计于2021年2月发行。自出版以来一直是戏剧、文学大学专业用书,及法国高级和中级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参考用书,也是普通戏剧爱好者易读的戏剧理论书籍。
《京剧常识》是一本专门为青少年编撰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书中共分为八个部分,从京剧的源流、行当、代表人物、经典剧目、声韵与音乐、脸谱与行头、表演程式、演出等方面全面介绍京剧这一国粹的基本常识,并附录京剧进校园的剧目以及唱词讲解,既有理论介绍,也有文本细读,是一部专业又通俗的京剧入门读物。 作者张景山,是著名戏剧家翁偶虹先生入室弟子,专职戏曲评论,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作者解玺璋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对戏曲理论和京剧演出多有研究,新写的若干篇关于《锁麟囊》《将相和》《红灯记》的评论文章,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精彩纷呈的京剧世界。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历来受到文学爱好者关注。该剧共五本,分别为《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张君瑞害相思杂剧》《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君瑞清团圞杂剧》。每本四折一楔子,显示出较为典型的元杂剧的结构特征。书中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现实生活中艰难险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同时,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绪是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堪称绝唱。其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和峰回路转的结构安排也是古代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中的佼佼者。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 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作者汤显祖推崇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至情,缠绵秾丽,感人至深。 本次推出的 四大名剧大字本 ,其特点为开本较大、正文字号较大、排版疏朗悦目,每本书后附加美观实用的内容结构梗概图表,对每出主要情节加以总结说明,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原书内容。
清代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传奇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是一部抒情韵味很浓的传奇剧,将悲壮的历史、凄惨感伤的爱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令人动情不已又发人深思。《桃花扇》又具有一突出艺术特色,即在真人真事、有凭有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虚构来进行历史剧创作。其中,《哄丁》《侦戏》《闹檞》《迎驾》《媚座》《骂筵》都是能展现作者腾挪运作才思的好戏。该剧人物刻画须眉毕现,形神兼备,亦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西蒙娜 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被拯救的威尼斯》是西蒙娜 薇依生平写过的*一部悲剧。 《被拯救的威尼斯》的故事取材于圣雷拉尔修士所记载的、一桩发生在 1618 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 西班牙人谋反威尼斯共和国事件 。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盛极一时,为达到将威尼斯共和国收归治下的目的,暗中策划了一次谋反行动。时值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各国均设有常备雇佣军。西班牙人收买大部分驻威尼斯的雇佣军和若干外国军官,计划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夜突袭威尼斯。行动计划的指挥之一加斐尔出于怜悯向威尼斯十人委员会告密,致使行动败露,所有谋反者当夜被处以死刑。加斐尔本人被驱逐出威尼斯。 这部悲剧一以贯之地围绕薇依始终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这两句话可为佐证: 怜悯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 东海孝妇 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的窦娥历经做童养媳、夫君早死、被诬告毒杀他人,临终发下 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 的誓愿,其父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后为她平反昭雪。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清初剧坛的双璧 之一的《长生殿》,取材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情致深厚地演绎了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按照历史面貌反映历史,但又从芜杂的素材中,适当地选择、改造,加以必要的虚构。本书以稗畦草堂原刊本为底本,校以文瑞楼刊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对文本词句的解释通俗易懂,对名物典故的注释准确精炼,作为我社经典的长销书广受读者好评。 本次推出的 四大名剧大字本 ,其特点为开本较大、正文字号较大、排版疏朗悦目,每本书后附加美观实用的内容结构梗概图表,对每出主要情节加以总结说明,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原书内容。
19世纪后半叶,由于考古学的伟大成就,古典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酒神颂、悲剧和喜剧》一书中,阿瑟 皮卡德-坎布里奇爵士在考古学发现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有关古希腊戏剧起源的诸多观点做了全面而透彻的考订,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以后形成的定论提出了质疑。作者对出土文献的文字内容与相关文物的图像信息做了详细的分析解读,既阐明了古希腊戏剧与宗教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亦点出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乃是各个城邦之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本书1962年再版时,经过了伦敦大学学院希腊学教授T. B. L.韦伯斯特的全面修订。韦伯斯特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对皮卡德-坎布里奇的观点又做了改正,对一些历史事实的叙述也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完整、可靠。可以说,由皮卡德 - 坎布里奇提出、经韦伯斯特修订的相关论点,直到今日仍为
《都是我的儿子》是被誉为 美国戏剧的良心 的著名戏剧家阿瑟 米勒成名作,1947年于百老汇首演并连演328场,获得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等多个奖项。故事刻画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道貌岸然的父亲,看似柔弱却努力维持整个家庭秩序的母亲,在战争中神秘失踪的飞行员小儿子,冲动而有正义感的的大儿子 每个人怀着内心的秘密,以谎言维系着平静的生活。随着邻家女孩的到访和一封信的出现,人们得知了三年前小儿子失踪的真相,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在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面临分崩离析。作者以富有古希腊悲剧色彩的笔法书写现代社会中的人性暗礁,揭开宁静生活表象下的平庸之恶。
莎士比亚全集 英汉双语本 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暴风雨》讲述了统治米兰公国的普洛斯彼罗的经历,他是一位没有国土的帝王,一位大魔术家,以想象为指挥随身的侍从精灵,能点化沉舟,能奴使敌人,能任意捏合情人;他的无所不能,所有的力量的来源,都是在于他温柔仁厚,慈善博大的心胸。
《写好剧本:编剧是聪明人下笨功夫的活儿》是编剧大师写给影视编剧及创意写作群体的成长心法。知名编剧史建全以凝练、朴拙的 大白话 ,将数十年行之有效或行之有误的经验尽书其中,知无不言。 本书主体部分围绕剧本写作的技术与艺术娓娓道来,语言风趣又不失严谨,引导读者领会创作要义,将编剧这份须 下笨功夫的活儿 做得得心应手而充满趣味。此外,特别收录 对话大家 ,作者邀请黄丹、邹静之、曲士飞、汪海林、全勇先5位大家,围绕17个焦点、热点问题,为青年编剧答疑解惑。
???《冬之旅:万方剧本精选集》收录了著名作家、剧作家万方的四个话剧剧本。其中既有涉及忏悔题材的《冬之旅》,又有思考家庭婚姻生活题材的《有一种毒药》和《杀人》,也有对名剧《雷雨》的再度创造。这些剧本多以亲切、朴实、自然的生活场景承载大胆、深刻的精神层面上的追问和探索,展示了作者对不同题材的思考维度和驾驭能力。
这是一部探讨莎士比亚在欧洲经典化形成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著作。 向来,中国有 道不尽的红楼梦 ,西方有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对莎士比亚研究的相关著述较多,但该书并非对莎士比亚著作的文本解读或进行文学批评的研究,而是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对莎士比亚于17 18世纪的两百年间如何一步步成为西方文化符号做了有力的论证,这样的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的学术著作不多。 全书对考察莎士比亚如何成为 莎士比亚 的研究,不仅涉及17 18世纪戏剧舞台史和演出史、编辑史、新闻史、审查制度史等传统史学考证,还涉及两百年间欧洲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其他人文领域,这些终造就了 莎翁 的诞生。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纪念版。 热门美剧《行尸走肉》导演作品。 由悬疑大师斯蒂芬 金作品改编,奥斯卡*剧本奖获奖作品。 一场看似无懈可击的谋杀审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高墙抗争,一曲动人心魄的越狱传奇 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 杜弗雷在地狱般的肖申克监狱,凭借理性与希望,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救赎之路,救人救己,穿越层层苦难,终逃出监狱 这一个斯蒂芬 金的故事,经达拉邦特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激动人心的作品,曾获奥斯卡*影片、*剧本、*男主角等七项大奖提名。 翻开这本书,除了重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感动,重温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还会有很多新的收获:情节逆转 在剧本里,原来竟有那么多情节是与电影不一样;导演解密 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通过对逐个镜头的详细解析,解密了《肖申克的救赎》是如何从剧本变成一
本书萃取了一代戏剧大师梅耶荷德艺术生涯*后五年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华。从演员修养到舞台调度,梅耶荷德在实践中总结出 假定性本质 戏剧的电影化 有机造型术 构成主义 等创新理论,毅然打破 第四堵墙 。戏剧之外,梅耶荷德对文学、电影、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形式均有独到见解。书中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其令人惊叹的艺术交往 朋友圈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同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丹钦科,艺术知音卓别林、梅兰芳、毕加索等,梅耶荷德甚至预言 未来戏剧艺术 的方向之一便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联姻 。经由对话、回忆、寄语,梅耶荷德真诚地告诉所有热爱戏剧的人,艺术没有时空和国界,生命存在于对艺术真理的求索之中。
本书为《尤内斯库戏剧全集》第三卷,共收录八部剧作:《犀牛》《学走路》《怒气》《煮鸡蛋》《学会煮鸡蛋》《二人妄想症》《空中行人》《饥与渴》,写作于1959至1964年。其中《犀牛》是 贝朗热系列 的第二部,讲述了普通人小人物贝朗瑞和朋友在咖啡座聊天时,看到一头犀牛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横冲直撞,随后他们身边的人陆续变成了犀牛 《犀牛》代表着荒诞剧的一次转折,向更成熟阶段的一次转折。《空中行人》是 贝朗热系列 里的第三部,讲述贝朗热来到英国乡间度假,不料德国轰炸机扔下了炸弹,贝朗热奇妙地登上了天,在空中行走、滑行、骑自行车 但他从空中降落后,描述自己在天上看到的可怖景象,犹如地狱一般(尤内斯库称之为 反世界 )。其余几部剧作也都反映了尤内斯库在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孔尚任(1648 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 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 (《桃花扇本末》)。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
《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编著者张弘。 《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内容提要:我们行走于人生之路,不经意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到底能不能找到,或是找到了却不自知,或是没找到却已满足,只在寸心之间。这本书不过漫谈闲笔,所可以无愧的,是我的确将多年来的困惑与得失,凭借文字,坦诚地交付了。
走进普鲁斯特的音乐世界 追寻 美好时代 的似水年华 为纪念法国小说家、《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作者普鲁斯特一百五十周年诞辰,本书集结多位法国著名音乐家、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演员等,用文字展现普鲁斯特的 音乐人生 :普鲁斯特的音乐趣味和他作品中出现的作曲家与音乐作品、他生活中的音乐爱好者与作曲家、他所处时代的音乐形式与人们赏乐的方式、围绕音乐展开的各种论辩和普鲁斯特的立场,以及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书中的文章,构成了普鲁斯特时代音乐文化的一幅多彩的镶嵌画。翻开本书,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国 美好时代 栩栩如生的音乐世界。
本书收录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克里斯托弗 马洛一生所创作的七部戏剧作品:《迦太基女王狄多》《帖木尔大帝(*部)》《帖木尔大帝(第二部)》《爱德华二世》《巴黎大屠杀》《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马耳他的犹太人》。马洛的戏剧作品由四大主题 爱与恨、生与死、宗教与政治、哲学构成。这四大主题构建了马洛的思想体系,凸显了马洛充满怀疑主义反叛精神的世界观,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高度。
欧仁 尤内斯库,罗马尼亚裔法国戏剧大师,以《秃头歌女》掀开了荒诞派戏剧的页,引起了戏剧技巧中的一场革命。 《尤内斯库戏剧全集》汇集戏剧家1949至1980年间发表的39部剧作,共分五卷。 《国王正在死去》收录尤内斯库登上才华之巅的代表剧作《国王正在死去》,以及舞台剧本《空白》《美国大学生法语语音与会话练习》《屠杀游戏》,电视影像脚本《淤泥》《该娶妻的青年》。《国王正在死去》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喜剧,被《法兰西晚报》誉为 世纪之作 。尤内斯库一度否认 荒诞派 的说法,他强调自己的戏剧不是荒诞剧,除非这个概念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才会接受。
《美国时钟》是米勒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写出的一个社会剧。据他本人说,他是受美国作家斯特兹 特克尔《艰难的日子:一部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历史》一书的启发,经过多年酝酿才写成这出戏。特克尔通过他所访问的众多普通美国人的口述,以新闻体裁生动地反映了三十年代那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精神和生活带来的灾难,而米勒则把这一惊心动魄的悲惨景象更为真实地再现于舞台。全剧人物多达四十余个,几乎囊括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的美国剧评家由此而认为剧作家没有着重刻画三两个主人公的面貌,是此剧的一项缺陷,殊不知米勒的意图正在于说明那场危机 几乎触及了所有的人,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他用戏剧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文献性壁画,侧重灾难的全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