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的卓然特异在于能将性激情转化为长生不老的生命资源,这种独一无二的思维在道教文化中获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层面上,梁归智将《封神演义》视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学层面的表现。全书从《封神演义》的两条基本情节线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隐藏的民族潜意识与文化心理。
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 清空 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成大国,世称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 意内言外 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予以推衍,又开常州一派。本书系顾学颉先生校点的清代常州派词学论著三种。《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著,原载其《词辨》前,共三十一条,由主张 意内言外 ,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并提出了 词史 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 , 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 。《复堂词话》,谭献著,其词学理论散见于《词辨》《复堂日记》中,其弟子徐珂辑录为《复堂词话》。主张词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蒿庵论词》,冯煦著,冯氏从毛晋所刻宋名家词中,选其精粹,校其讹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土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 帝国的流亡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上编 诗歌中的流亡 、描述朝廷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 流亡中的诗歌 返回诗学主题,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迦陵谈词》是叶嘉莹**本谈词的书。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谈起,继而赏析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后主、晏殊和吴梦窗等各位词人的风格特色。作者素养丰厚,所书所论均为读词时真正的心得和感动,以诗词解读生命,用生命感悟诗词。
贾平凹说故乡: 我的一生都是在秦岭,生在秦岭,长在秦岭,工作生活在西安,它也是秦岭山下,所以和秦岭的关系是没办法割裂的。 贾平凹把他生活过的故乡变成文学故乡,使商州更多地带上了文化色彩。本书通过阅读贾平凹,既要让读者感受他笔下的商州地域文化特色,更要体会一个人从精神故乡中汲取到的不竭创作动力。 目录: 第一章 从商洛到西安 一、贾平凹名字的由来 二、贾平凹的创作阶段与起伏 三、贾平凹的写作基因密码 第二章 商州系列中的 人、事、情 一、商州系列中的 人、事、情 概述 二、商州系列中的 人 三、商州系列中的 事 四、商州系列中的 情 第三章 《秦腔》等:寻根、魔幻、反思 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 一、天空晴朗了 二、《秦腔》故事梗概 三、对比存在的人物和意象 四、丝丝入扣的记忆和现实五、密不透风的日常叙事六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提供的辅助教材。选文以对于欧美经典作家作品的评论为主,按照时代、国别和作家生年的顺序排列,分为三卷,第1卷为古代至18世纪,第2卷为19世纪,第3卷为20世纪。全书的着眼点在于为广大学生提高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水平,提供具体切实的参照。
白雪公主的故事既残酷无情,又富有深意,同时也最光怪陆离、最具神话色彩。玛丽亚 塔塔尔敏锐地捕捉到了故事的核心,即女性之间激烈的冲突,她从世界各地挖掘出《白雪公主》的各种重述,并对这个故事在文学和电影方面引发的审美转向进行了深入思考。魔镜、有毒的苹果、神经紧张的睡眠以及复活的奇异场景都是白雪公主童话世界中的重要元素。不同文化的国家,都上演着关于母女对抗的情节剧,玛丽亚 塔塔尔在本书中赋予了它崭新的活力。
本书列入 光荣岁月 丛书。是《吕梁英雄传》作者马烽的回忆录,记述了其从童年到从军抗战及建国后等一生经历,特别是创作经典抗战小说《吕梁英雄传》的经过,很能给读者启发。
本书是青年批评家杨碧薇的文艺批评集,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在*部分,作者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考察对象,在文学史与文学生态的双重视野下,立足于具体作品,对新诗、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进行分析并展开思考。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当代艺术,以电影、摇滚、民谣、摄影为研究对象;在批评过程中,将哲学与文艺理论融会贯通,尝试建构一种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 大批评 文体。全书内容丰富又不失重点,兼具学理性和文学性,填补了当下文艺研究的部分空白;其中,文学与当代艺术的跨文化研究是值得期待的精彩视点。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出版的首*作品,针对的是安徒生的小说《只是一个提琴手》。克尔凯郭尔在书中通过对安徒生这部小说的分析,想要表明:安徒生缺乏成为真正的诗人、思想家的能力,因为安徒生在小说中无法区分出私密意义上的自我和普遍意义上的自我。这个评论对安徒生构成极大的打击。作为报复,安徒生后来写了剧作《旷野里的喜剧》,对克尔凯郭尔进行了嘲笑。这是丹麦文化目前一段有趣的轶事。
本书从类型文学的角度,在纵览世界侦探小说的总体特征和百年中国侦探小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炼褚侦探小说主要的文类特征。并以此为背景,系统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中国侦探小说复杂的演变过程,论述了当代中国创作侦探文类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品,总结了当代中国侦探小说的传承演进和文类流变的规律,评价了中国当代侦探小说的文学价值,分析了中国当代小说在各个时期的文化意义。本书还以文学史为视野和中外侦探题材先锋文学为参照,对当代中国侦探小说丰富文学史格局、融通多元文学要素、打破雅俗界限、创制侦探经典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柳永诗词赏析》是“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系列之一,由马玮编著。 《柳永诗词赏析》简介: 八十首精选词作,注释、题解、赏析等全方位的解读内容,深入浅出的赏析文字,活泼疏朗的内文版面,精美典雅的装帧设计,足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尽情体会宋词先驱柳永经典妙作的亦俗亦雅之美,享受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当代英美小说中的改写现象研究 (项目号:12CWW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到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支持下的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视野下的英语国家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创新平台 (项目号:18PT04)的资助。本书运用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阐释当代女性作家的童话改写实践,讨论女性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化,强调话语即权利、文本的惩戒凝视作用,及身体在主体问题中的核心地位等,提出后现代女性主义童话改写一方面致力于揭幕权力话语对女性身体 主体的规训,另一方面力图创造性地书写积极行动的女性身体 主体,两者融合构成后现代女性主义意义上的探求女性自主性身体 主体的主题。本书还将运用福柯任何抵抗都只能来源于权力内部的观点解释改写作品中存在的含混,并得出结论 童话改写从总体来说是女性作家在话语领域
暂无内容简介。。。。。。
《虚无的意义 萨特短篇小说研究》是作者对萨特出版于1939年的小说集《墙》的详细解读,融汇了作者对萨特文学与哲学多年的研究心得。本书首先梳理了萨特小说与哲学的关系,总括其小说创造的特点,并论述其哲学的关键概念;再进行文本细读,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墙》《艾罗斯特拉特》《卧房》《闺房秘事》《一个领袖的童年》。作者认为,萨特小说不以情节的曲折和悬念引人,也不以生动的故事和浓烈的感情抒发打动人。萨特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从选材到情节设置以及主题开掘等各个创作环节,都与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关系,这为其作品带来了哲理性和深刻性的品格。萨特小说的主题、人物都反映着人的存在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是 自由 。萨特哲学关于自由的思考和论述是理解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一把关键而独特的钥匙。《墙》中的伊比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