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千万人的经典《蒋勋说红楼梦》推出 青春版 ,这一次蒋勋先生将数十年阅读《红楼梦》的心血之作献给青少年。蒋勋读红楼,林青霞、海清、林怀民等一众名人倾力推荐,著名教育家叶嘉莹先生称赞 不但细致,而且非常深刻 。 跟蒋勋读《红楼梦》,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青少年读者逐字逐句地细读小说,感受少年人的成长,看懂每个人在自己处境的不易,发掘人性的闪光点。 蒋勋曾说:《红楼梦》对他蕞大的帮助是让他能够回到十二三岁,《红楼梦》想表达的是,活出你生命美好的部分,让这个生命发光。它是好的青少年读物,甚至西方写青少年的书,都没有像《红楼梦》写得这么好。 《蒋勋说红楼梦》(青春版),在蒋勋包容和善意的解读中,让青少年感悟美,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一本讲《水浒》的书,小说中的林冲、宋江、鲁智深,跃然纸上;这又是一本不仅仅讲《水浒》的书,现实中的权力、人性、道德,深入探讨。鲍鹏山以热烈的情感,钻入《水浒》的字句文本之中,将封建专制社会中的劣根性一一拉扯出来,平展在读者的面前。面对梁山好汉的困境,你会做 权力选择题 吗?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 文字 与 图像 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 探讨作品70 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 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 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
本书是曲黎敏解读《西游记》系列的第一本,也是她继解读《诗经》《黄帝内经》《伤寒论》《说文解字》之后,再次细品经典。 曲黎敏以《西游记》原著章回为主线,挑选近百个问题和令人迷惑的点,如西游的故事因何以石头开始?法名里有什么秘密?悟空为什么做不了取经人?为何不能驮唐僧去西天? 引导读者深入西游的故事,娓娓展开、细细拆解,缓缓打破盘中之谜,让读者真正读懂《西游记》背后蕴藏的人性幽微和人生智慧。在曲黎敏的独到解读下,读者将进入《西游记》的奇幻世界,收获一次重新认识自我、颠覆自我、实现自我的超凡体验。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处处暗伏着隐喻密语的象征主义小说。 白先勇 一切现象本质就是梦幻。 奚淞 小说家白先勇与艺术家奚淞 一位历经身世浮沉、家国变迁;一位修佛数十载,深谙佛理。一对相识半世纪的老友,联手畅谈《红楼梦》,深度探索古典巨著中隐藏的谜题。 细腻解读红楼故事,从绛珠仙草报恩本质、宝玉出家真相、风月宝鉴的爱欲与死亡、大观园与母系社会、太虚幻境的象征意义,延伸出民族集体潜意识、儒释道三家思想、佛学内涵哲理,二位老师结合多年的人生阅历与修行体悟,糅以文学与美学评析,穿透表层文字,剖析红楼中的幽微意象与隐喻,以独特的视角诠释角色众生相,道破红楼主旨。 在书中,围绕《红楼梦》第一个登场又蕞后一个离场的角色 英莲,奚淞凭借精到的洞察,提出前所未闻的新解,解读英莲这条 草蛇灰线 对整
唐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尽管时隔一千多年,唐宋诗词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给我们精神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阅读和鉴赏唐宋诗词,首先要懂得其语言。如果由于语言方面的阻碍,读不懂唐宋诗词,当然就谈不上理解和鉴赏。唐宋诗词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艺术的语言,为了增强诗词的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唐宋诗词有自已独特的语词,独特的句法和语序,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即使能读懂唐宋时期一般的古文,也未必能读懂唐宋诗词。这就需要我们对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本书就是为此而写的。
《细品西游2》是曲黎敏解读《西游记》系列的第二部,本书延续第一部的风格,依然按照《西游记》原著的章回顺序,从第三十三回讲至第六十四回,逐回逐段逐句解读,挑选近百个问题和令人迷惑的点,如悟空怎么装天?红孩儿为什么永远长不大?黑水河对唐僧意味着什么?通天河为什么重要?为何八戒变童女?悟空为何不善水战?女儿国的可怕之处是什么? 娓娓道来、细细拆解,引领读者更加深入西游的奇幻世界,让大家真正读懂《西游记》中暗藏的谜团和人生智慧。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带着 解决危机 的隐秘期待,在毕业30年后选择回到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之上,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 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他的讲述中次第出现,勾勒出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通读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图。 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丹比逐渐体会到, 回到纯粹的阅读 这件事本身,正在帮助他冲破二手信息织成的迷雾,带来身心的平静,也引导着他去不断寻找和 试穿 不同的自我;而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之间的论辩,则让他意识到经典正在反复的重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既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映照出当下年轻一代的思考和判断。这场重回校园、重读经典的生活实验,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伟大冒险。
当代小说一度是思想解放的先锋,现在是人文传统的守望者。 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时代变了,中国的文学变了吗? 那么多新作,哪些更值得读?哪部可以成为经典?网文冲击下,纯文学会受到影响吗?近20年来的中国小说,佳作不断,但 有高原无高峰 ?离开 五四 启蒙和80年代先锋实验,小说是不是总有点没劲? 21世纪至今出版的中文小说,一直面临着发表时间短、艺术价值难断的现实。事实上,这些小说因为靠近我们所处的时代,更能反映现实一角,成为时代镜像 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中折射出的 中国故事 。 许子东以敏锐的学术眼光、鲜活的批评视角,精选25位当代知名作家重要作品,将目光投向尚未被定论的 进行时 文学现场 《生死疲劳》的魔幻乡土、《三体》的宇宙寓言、《文城》的宿命叙事、《繁花》的市井史诗 从阿来
一个全然不懂世故的女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天才的爱情棋谱和婚姻战役? 张爱玲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传奇。 为什么她的作品,会收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潜心研读30余年,许子东老师以文本细读方式,聚焦张爱玲10余部重要代表作 看《第一炉香》上海女学生怎样在香港一步步沉沦;体会《金锁记》残酷的浪漫文字;沙盘推演《倾城之恋》男女爱情游戏规则;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解剖男人的道德性;探究《小团圆》中奇特的母女关系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从来不是单纯的鲜花与温情,更多的是策略、计算、博弈。打开这本书,真正读懂张爱玲,进入她的 爱情战争 ,重新看待男人、女人、婚姻与生命。 精妙解读作品之外,更融入许子东多年世情体悟,以风趣的表达、生动的文风,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巧妙勾连;同时关注她与胡适、傅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进入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阅读有迹可循,让创作源远流长。 本书用作家的视角,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带我们走进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位女士的画像》《简?爱》《红字》《儿子与情人》《哈姆莱特》《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白鲸》《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让我们像作家一样阅读。 换个角度读经典,寻找我们心目中的文学,让我们与文学结缘。
内容推荐: 《托尔斯泰为伴:与李翊云共读〈战争与和平〉的八十五天》是全球线上阅读《战争与和平》活动的总结。自2020年疫情之初,李翊云发起了线上共读活动,她每天带领大家读一部名著的15页,她和她的共读者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大家借此安抚普遍的焦虑与恐慌。李翊云选择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因为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是她经常反复阅读的作品,在许多人望而却步的这部大部头作品中,她找到了 在文学中想得到的一切 。即使如此,在遍布全球的读者反馈里,李诩云依然发现了自己的阅读盲点。李诩云的领读和近两百名读者的共读,构成了本书的内容。他们的角度之丰富,见解之独到,非一般的名著解读类图书可比。正如参加共读活动的杰登 法拉奥博士的总结: 1200多页,361节,几百个人物,17部,4卷,85天,1部辉煌的杰作。
本书是北大美学教授顾春芳的一部全新力作,围绕《红楼梦》美学、敦煌美学、戏剧美学、中华美育、艺术美学、电影美学等六个方面深入阐释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 书稿中既有《闻香识红楼》《了不起的敦煌》《美是心灵的照亮》等美学随笔,也有《京剧艺术的精神品格》《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与在世》《布莱希特与中国美学》《敦煌艺术遗产与中国美学精神》等学术随笔,作者力求用简洁明晓的语言来传达美学精神。 作者是《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的执笔人,她把这书背后的故事以及几代敦煌人的情怀向读者一一讲述,令人动容。全书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利于普通读者走进中国古典美学世界。
《红楼梦》是书中青年男女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史诗,其中的 十二钗 更是贯穿小说主线的重要人物。《红楼十二钗评传》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比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结合清代的批语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围绕《红楼梦》正副十二钗等人物,运用传记体的叙事手法和古诗词的意境,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面貌、才情以及命运结局。增订本侧重从整体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三个视角对人物的评传加以修订和增删,并对后四十回中的积极因素予以关注。对《红楼梦》这部经曹雪芹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小说,对这部创作、传抄与修订相辅相成的小说,给予更多的包容。从追求早期的 原本 ,回到通读一百二十回文本;从探究佚文的 原意 ,走向品味小说的诗意。 《红楼十二钗传》插图增订本增加著名红楼梦人物画家谭凤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时至今日,吴宓的学术成就和主张仍未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形象也往往失之于脸谱化和标签化。有鉴于此,本书集中选取了三个点:吴宓毕生用力甚勤的一个领域(世界文学),甚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四大宗传)和甚为喜爱的一部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细读其日记、诗文、年谱、书信和讲义,力图呈现出吴宓学术和思想的具体内涵与多重维度。作者用大量篇幅将吴宓与同时代的一些重要学者进行对比,以彰显他对于古今、中西、新旧之间的关系,四大宗传在人生和文学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认识。由此,我们得以理解在何种意义上吴宓作为一个忠于传统的开创者、一个高度开放的保守者和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是
萨特不仅是二十世纪法国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有创见的文艺理论家,他针对 为艺术而艺术 的倾向,提出了干预现实生活的 介入文学 理论。《萨特文论选》收录萨特的《什么是文学?》等重要文论十八篇,较系统地阐明了作者有关文学的属性、写作的目的,为谁写作等重大问题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文学的批判职能及作家的独立判断权等观点。 金句: 大家都说:一部小说是一面镜子。但是读小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以为这是跳到镜子里面去。人们一下子就置身于镜子的另一边,与看上去很面熟的人和物待在一起。 人们生活在时间里,人们在时间里起作用。小说与生活一样,在现在展开。 美是一种掩盖之下的矛盾。 人毕生与时间斗争,时间像酸一样腐蚀人,把他与自己割裂开,使他不能实现他作为人的属性。 男人更多地不是
流传、相遇、碰撞 正是文学与思想的 对峙 ,成就了同一时代下不同学术共同体的流变与发展。本书收录了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美国比较文学奠基者勒内 韦勒克1929 1963年间有关浪漫主义时期德、英、美三国文学乃至哲学领域学理关系的六篇文章,重点考察了德国哲学与批评观念在英国和美国的传播。针对德、英、美三国文学乃至哲学领域的学理关系,勒内 韦勒克细数多位代表人物的书写与思辨,编织出一张以智识为骨、以创作为丝的理论之网,无论是横向的并进或歧异,或纵向的衍变传承,均就此绘作深刻明晰的图谱,呈现出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与美国的文学思想图景。
百年红学,大故迭起,争吵不休。书中提出的十七次论争、九桩公案、三条不解之谜,只是抽样研究。红学研究极易牵动人们的感情,意见不和乃至于 几挥老拳 。韩文译者将书名译作《论证剧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红学智力冒险》,可谓深得此书的精神旨趣。 俞平伯先生曾提议编一本 红学概论 之类的书,此书称得上是一本颇具规模的 红学概论 。
内容提要 逐部考证(共计72部作品)。历时十余年,遍览中国大陆、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古龙小说版本(包括连载),对各版本的文本差异进行分析汇总,考据出*能反映古龙原稿面貌的文本,逐部介绍给读者。 逐部梳理文本延续的脉络,并在台港本、大陆本的收藏选购上提供指引。 精确考证含有代笔的古龙小说的代笔起止点。 解答各部古龙小说相关的问题和疑惑。 图文并茂,书中穿插相关版本、连载、古龙手稿等珍稀影印资料。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赋史的宏观把握,鸟瞰二至七世纪赋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历代社会心理和文学思潮对赋体发展的影响,追寻赋体在拓展自己的题材领域、表现空间和丰富提高艺术表现手段方面的前进足迹,同时探讨赋与同时代其他问题(尤其是诗)的关系,考察了人们对赋的观念评论的变迁,并希望透过这一段赋史,观察作为其背景的中古文学和文化现象。 本书的研究,一方面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搜寻到的大量材料,用统计、*字、表格列出,显示出文学研究中的科学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做的仅着眼于一些理论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进行探索,更切近文学思想的实际,更容易直接把握赋在观念上的发展和演进。这种对赋体文学所做的历史的美学的考察,使得这部书
本书收录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即《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并附录其他文章14篇。《红楼梦评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同时也代表着《红楼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将西方的哲学理论与中国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显露出作者独特的学术个性。《人间词话》代表着王国维在词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也是中国现代词学的奠基之作,已成为词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和书目。《宋元戏曲考》则代表了王国维戏曲研究的*成就,是王国维数年戏曲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影响颇大。在该书中,王国维对戏曲从萌芽到宋元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重点在对元代戏曲的评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建性的观点,对后世戏曲及文学艺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