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是艺术史学者王正华着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课题,本书即为其具体成果之展现。书中着眼于在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中,出自传统的文物、艺术品或艺术实践,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如何被赋予民族文化遗产的新意义?又如何接轨世界,与 “ 中国 ” 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的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结? 作者在立论上全然跳脱艺术品风格与形式的讨论,转而从展示与观看行为审视中国在 20 世纪初期的种种转变;所注目的面向,亦不以博物馆研究为限,而扩及诸如博览会、摄影技术、珂罗版印刷和现代出版等多种展示空间与论述场域。 通过本书所揭示的个案研究,我们看到了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展示的行为与概念相形重要,有的是为了塑造个人、群体或国家形象,影响舆论;有的则是以建立文化遗产保存意识、教育大
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书是NY TDC 64 Best in Show和三次“世界zui美的书”等重要奖项获得者刘晓翔个人工作室成立10年以来书籍设计作品的精华总集,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解读设计。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部分的写作与编辑理念承袭自《11×16 XXL Studio》,在大幅度简化本书材质和印制工艺的同时,选择了11本刘晓翔工作室为不同类别书籍所做的设计。来自11本书的11个16页的页面选择是以文本排印(造型)为主的。第二部分作者将多年以来对汉字版面网格系统的研究汇聚其中,详解了它的源起、数理逻辑(字号模数)起点、单元格构成与思维方法。对于不易理解如何在计算机上操作,将网格细分为极为细小的模数的朋友们,刘晓翔老师给出了简明操作程序。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设计师与出版人、编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王羲之是我国 的书法家之一,具有 时代的文化地位。不过,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历史侧面。作为四世纪六朝时代的贵族、出类拔萃的文人,王羲之与身处的时代究竟是何关系?两者怎样互动?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展现了王羲之具有贵族、父亲、丈夫、朋友、 徒等多重身份的鲜活人生和他所处的灿烂时代。
《让画面有故事感的色彩与构图》由(德)汉斯·P.巴赫尔,(印)萨纳坦·苏里亚万希著
本书是由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 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是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图像”与“物件”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物性”。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
《艺术会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吗》精选五位对普通读者来说最为熟悉的艺术家,他们中有人红作品也红的艺术家达·芬奇、梵高;有作品红人不红的维米尔和马格利特;还有人红作品一般红的弗里达。 提起达芬奇,就会想到那张满脸胡子的素描和蒙娜丽莎,可你知道他年轻时俊美非凡,还是个喜欢用玫瑰精油洗手护手的时尚达人吗? 一说梵高,就说他是没学过画画、没有朋友,最后在绝望中自杀的天才,可你知道他其实很小就跟着妈妈学画画,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实真不少,而且很可能死于他杀吗? 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你来说,也许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想要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欢迎“观看”《艺术会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吗》,来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艺术往事。
本书以大量真实的档案、书信、访谈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的希特勒,内容详实丰富,使读者能够深入这位战争狂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而且在书中,对希特勒的军政生涯和个人生活有着全面、完整、生动的记述。从希特勒的家族秘事到希特勒的自杀之谜,本书中都有详尽的、以材料和史实为依托的解释。
本书是《夏承焘全集》系列之一,是夏承焘先生进行古籍整理的代表作,内容是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诗、词、文章进行编年、校对、笺注。全书共包含《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姜白石诗编年笺校》《姜白石从稿辑校》三个部分。其中《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为夏承焘先生生前手自编定,已刊行数过,可以说是当今研究姜夔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后两种由吴蓓整理自夏承焘先生手稿,属首次出版印行。夏先生于姜夔研究用力尤多,三编合刊,虽无全集之名,却有全集之实,故总名之曰《姜白石集编年笺校》。本书出版,既可资“窥白石学术之全”,亦可征夏老治白石之勤。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 本多源画谱。
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为什么福楼拜给艾玛·包法利穿蓝色衣服?为什么黑色是代表哀悼的颜色?维多利亚女王的淡紫色长袍和米歇尔·奥巴马的黄色裙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设计理论家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法尔奇内利追溯了我们与色彩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工业革命和互联网时代如何永远改变了它。
古人为色彩命名,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每一种传统色里都蕴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美得如诗如画。本书带你梳理曾风行于不同朝代的色彩美学观念,并从器物、建筑、古画、服饰等浩如烟海的文物中提取种种色彩,让你通过色彩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没有艺术,文明近乎苍白。”——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
本书系统地阐释了当今世界自 1970 年以来的艺术实践,内容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表演、数码影像等多种艺术,还涉及重要的博物馆展览、国际策展人以及当代艺术赖以传播和发展的各类艺术体制等。作者聚焦于欧美和亚非等全球各地的新艺术形态,结合时代与地缘发展背景,关注艺术创作理念、主题、手法和艺术批评焦点的演变,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纷繁多变的当代艺术现象。 深度与广度兼具,当代艺术领域资深研究者——易英、高名潞、邵亦杨等联袂推荐!
本书收录了美国战后艺术史研究话语阵地《十月》杂志创刊的第二个十年,即自1986—1996年刊发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揭示了历史的波谲云诡对文化和话语实践的影响。全书分为“艺术艺术史”“后殖民主义话语”“身体政治精神分析”“景观机制批判”四个板块,既呈现了包括T.J.克拉克、伊夫-阿兰·博瓦、本雅明·H.D.布赫洛、哈尔·福斯特、罗莎琳· 等《十月》主力干将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身体艺术、观念艺术、文化工业等的经典论述,也收录了包括安迪·沃霍尔、丽吉雅·克拉克等轰动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的自述性写作。还囊括了霍米·K.巴巴、吉尔·德勒兹等哲学家对这个时代的沉思,以及乔纳森·克拉里等视觉文化学者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新颖解读。全书不仅涉及艺术史的经验研究方法,还成功地展示了《十月》学者是如何将后殖民理论、性别理论、精神分
特定场域艺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为回应艺术的日益商品化,以及艺术的自主性与普遍性等主流观念。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特定场域艺术与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体制批判、基于社群的艺术和公共艺术相交融,其创作者坚持认为,作品与环境不可分割。但近年来,理查德·塞拉的名言“移动作品就是摧毁之”包含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移动性假设,正受到新的场域特性模式,以及体制与市场力量之变的挑战。《接连不断》提供了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关于特定场域艺术的批判性历史,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审查与其许多变化相关的美学前卫主义和政治进步主义的言论。本书以城市理论、艺术与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以及关于身份政治与公共领域的辩论为基础,不只将艺术的选址当作一个艺术问题来讨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