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书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史前和历史之间分水岭的出现,前者的人类故事仅靠口头相传,而后者则被记录下来供后人阅读,让人类文明有了保存和传承;书籍让各领域文化向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学习、探索,并沉醉于一个没有边界的知识世界中。 《伟大的书籍:改变历史进程的72本书》跨越了从公元前3000年到现代的文明史,全书按照时间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展示了人类知识的演变和书籍制作方式的变化。 书中挑选的书籍涵盖了祭文、小说、喜剧、诗集、寓言、童话等多种体裁;包括文学、数学原理、经济论述、自然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如有日本文学经典《源氏物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书籍《寻爱绮梦》、揭露巫术是非理性的《巫术的发现》、关于微观观察的《显微图谱》 通过这些书籍,读者们可以串起影响历史发展的重
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 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 南北宗论 吴浙之争 的重大争议,并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 大学丛书 。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本书选取了欧美具有代表性的34座博物馆,体现了浓缩人类文明的不同侧面。 卢浮宫博物馆 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综览欧洲艺术史的殿堂; 大英博物馆 藏品量居世界博物馆之首,800万件藏品几乎囊括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非洲图腾、美洲艺术 人类多元文明的碰撞与呈现;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俄罗斯文化的积淀,保存了女皇在全欧洲搜寻的艺术珍品;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集中地展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 梵蒂冈博物馆 宗教特色浓郁,以西斯廷礼拜堂的宗教壁画闻名; 埃及博物馆 图特卡蒙黄金面具、木乃伊,重现神秘的法老文明; 翻开本书,走进34座博物馆,一览历史、社会、思潮、宗教、文化交织的人类文明精华。
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横跨了文艺复兴至今的西方艺术史,介绍了从拉维尼亚 封塔纳和卡拉瓦乔到琼 米切尔和毕加索的 11 位艺术家的作品,并深入探讨了每幅绘画、每件雕塑、每张照片、每座纪念碑如何试图讲述一个普通观众必须解读或构建的故事。
以 空间 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美术史学科的发展中有何根据和逻辑? 空间 的概念是否有包容和超越 图像 及 形式 的潜能? 这种潜能是否表现为对于客体、主体和原境等常规概念的打破和连接? 对这些问题的追寻能否导致一套研究和解释方法, 一方面超越图像、建筑和文化的习惯性分野, 一方面将客体、原境和主体纳入一个整合的分析过程? 虽然 空间 不是形象和物件, 但它在美术和建筑中总是具体的,非抽象的。 这三个讲座将通过对我以前做过的中国美术史的个案进行总结和再思考, 对 空间分析 的语汇和方法进行初步提炼, 探讨建立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的可能性。 巫鸿
全书以 全球美术史 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这是一部另类的西方艺术史,也是一本罕见的花语词典,按俗世之花、爱之花、哀之花、致命之花四大主题,讲述了170幅世界名画中的40种花卉的花语故事及其在名画中的来路和寓意,如月桂、杜鹃花、茶花、郁金香、绣球花、勿忘我、夹竹桃等。作者祺四为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博士,遍访植物学家和世界各地博物馆,以俏皮的语言、新颖的视角,将植物和艺术融于一卷,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明、文化与情感联结在一起。读完此书,读者不仅能掌握世界名画中的花卉寓意,更借植物科普读懂世界名画,读懂西方艺术。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凝结了作者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补充了新近的艺术发展趋势和理论探讨。 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开创性地用 匣子 格子 框子 这三个形象性概念去概括西方艺术史叙事的演变,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借此,读者可以全面把握西方艺术理论的核心理念及其发展流变。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空前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 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成熟、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
在本书中,伟大的科幻编辑和作家之一 杰夫 范德米尔 将作为我们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回顾和展望蒸汽朋克文化的发展,追踪文学、电影、电视、动漫、时尚、艺术和手作中的蒸汽痕迹! 我们将从凡尔纳、威尔斯的小说中开始这场异次元宇宙探险。经过由《差分机》引燃的蒸汽朋克文学大爆炸,我们将目睹疯狂艺术家的射线枪和生物机甲,并在发条吉他的伴奏下,和佩戴护目镜的维多利亚绅士与淑女共舞。结束时,我们将搭乘 移动城堡 进入 天空之城 ,在宫崎骏等电影大师打造的幻想世界里对蒸汽朋克的未来展开狂想!
远古的彩绘陶器告诉我们先民有着怎样的审美风尚? 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留下了什么样的审美密码?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记录了古人的哪些生活日常、生死观念? 作者从远古到现代,从流派到思潮,从画家到作品,于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溯流追源,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绘画艺术曲折而丰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配以200多幅传世经典之作的高清图片,将绵延万年的风雅传承,勾勒为一幅中国绘画史全景图。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为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此次中文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 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同时力求信达雅的表达。文后还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本书的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进行查引和研究。另外,本书还选用了大量精美图片,以求图文并茂。
《艺术的旅程》是一本适合艺术入门的图文书。它以穿梭艺术世界的时空旅行为特色,带领读者从三万七千年纳瓦拉加巴曼的洞窟壁画出发,纵穿三万七千年历史,分别游览罗马、埃及、吴哥、海泽比、廷巴克图、北京、江户、阿姆斯特丹、纽约、伦敦、巴黎、维也纳、里约热内卢等三十座艺术文化名城。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这些城市的历史渊源,以精致、大幅的手绘图像呈现城市的文明景观,同时穿插以各地*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图片及知识介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装置艺术在中国》全书分五章,、二章探讨了装置的美学定位、装置的修辞语言、装置的起源和在西方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追溯和记录了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过程和现状;第四章探讨了装置艺术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些相关问题;第五章是中国台湾、香港装置艺术发展的简略描述。后附装置艺术大事记是首次详细地将中国装置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重要事件以编年方式加以记录整理。 该书为作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的文化部课题,历经4年完成。作者曾出版《装置艺术》一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在《装置艺术》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国内目前关于中国装置艺术研究完整的一部著作。
本书讲述了1300年 1600年前后罗马的艺术、艺术家和赞助人的故事。约翰 马尔恰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罗马当时的艺术和艺术项目,讨论了罗马城中多样的赞助模式,以及不同教皇当权时期的赞助差异,同时分析了当时兴起的别墅文化。作者将这一时期的一批杰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项目置于实践、竞赛和互相竞争等语境下进行讨论,让读者从多个方面领略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伟大及对后世艺术活动和艺术理念的影响。
从古希腊到印象派,两千年12个艺术时代、15个历史事件、35位历史人物、80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成就、218件艺术珍品,全在艺术史科普领军人祺四的生花妙笔下轻松解读。 本书是写给大众的西方艺术史科普读物。分为12章,每章包括时代简介、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艺术家和艺术成就4小节,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从古希腊到印象派两千年的西方艺术史。行文兼具专业和灵动、时尚和风趣,将艺术史讲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艺术史故事。全书配有200余幅西方艺术史重要作品彩图并详细解读了封面故事,是适合大众和初学者了解、学习西方人文艺术的入门书。 作者祺四自幼留学海外,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博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姿尔曼、荷兰艺术史学家联盟主席笛克西亲炙弟子。2014年出版《八卦艺术史》,率先在国内掀起 艺术史科普风 。
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展览实践,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构建全球艺术生态的主要因素。《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作者冯博一即是策展概念传入后,中国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0年以来,冯博一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中西方在艺术问题上的不同,在美术馆、画廊、书店、仓库和乡镇等不同公共空间中实施的展览策划,在发掘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的同时,还积极探讨艺术展览在策略、方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以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的建构中,对艺术生态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策展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
《讲给孩子的中国艺术史》(全3册)是长江学者、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宁强教授专为小读者们定制的中国艺术史100讲,由三本单册书组成:*册内容涉及从原始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第二册、第三册将跨越隋唐时期到现当代时期的艺术作品。书中精选从远古到当代的100件,*为经典、*有代表性、*有趣的艺术作品,涵盖雕塑、青铜器、瓷器,书画、石刻壁画,建筑、石窟壁画等门类,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全方位的呈现同时代的文化面貌,轻松引导孩子串起中国6000年艺术史。 这套书将作为我们和孩子了解中国艺术的开始,从这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中,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能够很好的填补中国儿童*稀缺的审美教育,还能够为小读者呈现*精彩的艺术成果,*秀的学术思考,以及*有启发性的艺术观察。
先锋艺术家小传漫画系列是关于6位现当代艺术家的小传漫画作品集,他们艺术的特点都在于打破艺术和社会的传统,开创了代表自己蕞具革命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该系列书以机智、古怪、俏皮的方式讲述了这6位先锋艺术家的故事。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 物象与心观 近质与远势 天高与地远 人迹与神居 笔墨与品格 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