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收录于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专家,在本书中即提出唐大曲在发展其庞大结构的方法上手法多样,促成了唐大曲"显结构"的逻辑规律,即外在的庞大结构,也反映了唐大曲"隐结构"的内涵逻辑原则,注意了音乐结构发展的内蕴美。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绘画家,被誉为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本书作者以翔实之史料对王维之生平进行勾勒,并对其诗作和画作进行了细致精到的评述。文章短小精悍,但极有意蕴。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艺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堪称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达芬奇、丢勒、荷尔拜因、米开朗基罗――这些名字代表着艺术中的尽善尽美,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备受尊崇。但是,他们为何能创造出如此杰作?那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作者运用丰富生动的例证,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说明了它们的创作和发展过程,并分析了这些艺术品在当时的意义,为读者理解文艺复兴艺术构建了一个广阔而具体的背景。
《华乐西传法兰西》是“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 系”之一,由陈艳霞编著。 《华乐西传法兰西》简介: 中国的音乐不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发展并影响 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传 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做出过自己的贡 献。 中国音乐在国外的影响不仅限于日本、东南亚和 中亚,甚至在18世纪的西欧王国——法兰西王国 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华乐传入法兰西的过程中, 入华耶稣会士钱德明神父起过重要的作用。钱德明神 父向法国传播中国音乐的主要著作共有两部,其一为 1754年对清朝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古乐经传》 的法文译稿,其二是他1770年于北京写成的《中国古 今音乐篇》。他还著有关于中国音乐的一些其他零散 著作及书简。他把中国的一些乐曲和乐器寄往法国。 法国围绕着他的著作而掀起了一股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 1933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分三十五章,论述了国人对文艺旧观念的谬误、中国文艺变迁之痕迹,并按时代顺序阐述了诗经、楚辞、汉代词赋、骈文、中古诗歌、乐府诗词、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近代戏曲小说等的文艺演变轨迹及与各时代政治、历史、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本册为《艺术哲学》*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阐述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艺术哲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在书中提出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 种族、环境、时代,而这三大要素又决定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即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并由原则出发,阐述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
尼德兰的范围主要指佛兰德斯和荷兰,其艺术风格与意大利的艺术风格形成一种对比关系。作者从“历史原因”与“历史时期”两个部分入手,讲解了尼德兰绘画产生的原因与绘画所呈现出的四个不同时期的面貌;并认为,尼德兰绘画是“一件范围如此广阔,面目如此众多的出品,前后约历四百年之久的绘画产生大量杰作,而在所有的作品上印着一个共同特征的艺术,是整个民族的出品”。
什么是艺术史?语言文字与视觉艺术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艺术与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博物馆和美术馆对于呈现艺术史起了什么作用?如何策展才能一鸣惊人?图像志对艺术史有何影响?作者以举世闻名的古今艺术品为例,对艺术史领域的这些复杂问题进行了清晰简明的论述,探讨了和消费主义、品位、宗教和政治等有关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提出了欣赏艺术、思考艺术及理解艺术的多种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本书讲述当历史的长流进入文艺复兴阶段之时,我们在意大利驻足的时间最为长久。佛洛伦萨亮起了人文主义的最初曙光。马萨乔、达?芬奇、波提切利……这里艺术家云集,各种艺术门类充分发展。在地中海沿岸,我们于威尼斯放慢脚步,安静地感受着这里的阳光与缤纷的色彩,这个城市的魅力完全反应到艺术家的画作中,无论提香、乔尔乔内还是丁托列托,他们对色彩极为敏感,热衷表现眼前的自然风光与享乐情调。而罗马地区的艺术则布满宗教色彩。在法国,肖像画十分繁荣,凡尔赛宫与枫丹白露宫的装饰复杂精美。弗兰德斯地区的凡?艾克兄弟与勃鲁盖尔,德国的丢勒与荷尔拜因,都在文艺复兴的这场洪流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极简音乐史》是西方音乐史入门级趣味读物,只要1小时,即能读懂西方音乐史。 你是否觉得古典音高在上,不接地气?在古典乐迷眼里,现代流行音乐是否“缺乏内涵”? 其实,各类音乐是相通的,你想不到流行音乐的源头竟来自“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早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文艺复兴以后,音乐走出教堂,音乐家们创作和演奏音乐,同时也在编织历史。让我们跟随古典音乐天籁般的音符,在音乐史这条泱泱大河中泛舟前行,用阅读的方式感悟音乐。
《极简音乐史》是西方音乐史入门级趣味读物,只要1小时,即能读懂西方音乐史。 你是否觉得古典音高在上,不接地气?在古典乐迷眼里,现代流行音乐是否“缺乏内涵”? 其实,各类音乐是相通的,你想不到流行音乐的源头竟来自“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早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文艺复兴以后,音乐走出教堂,音乐家们创作和演奏音乐,同时也在编织历史。让我们跟随古典音乐天籁般的音符,在音乐史这条泱泱大河中泛舟前行,用阅读的方式感悟音乐。
丹纳在本书中探讨了艺术品的本质及艺术品的产生。他认为研究一件艺术品的本质,应该找出它的从属性,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特征,然后才能真正了解艺术家、艺术品的本质;研究艺术品的产生则应该分析其所处的时代精神与风俗概况,然后根据人性的一般规则,研究某所情况对群众艺术家的影响,由而得出的结论是客观而真实的。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张彦远在书中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这些观点影响了后世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势。 本书以清人张海鹏所刻的《学津讨原》本《历代名画记》为底本,再参以《王氏画苑》本、毛晋汲古阁的《津逮秘书》本、四库本,多种版本互校,择善而从。为了使译注尽可能准确,一方面根据原文的情况,不拘泥于直译或意泽,同时也参照了诸多前辈的学术成果,如日本人冈坟繁的《历代名画记译注》、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等著作。
作者从“理想的种类与等级、特征重要程度、特征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四个部分阐述了艺术家应该如何将他的理想运用到创作当中,按照自己的观念最终将实物转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并认为这个原理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则,它适用于意大利、希腊、尼德兰,更适用于人类共有的各种艺术门类。
《溪山渔隐图》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610厘米。 唐寅晚年最为精湛的一件作品。画面中影射了太公垂钓,庄子、惠子观鱼,陆羽烹茶,赏音等情节和典故,这正是画家非常向往的隐逸生活。 山石、树木、屋宇、人物布置得极具匠心。笔墨灵动而厚重,色彩艳丽而不失典雅,一派清朗高华的景象。
《中国艺术史》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苏立文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他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5000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本书作者通过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史之间的平行类比,区分了“艺术史”和“艺术写作”两种概念,将艺术写作史视为一种与艺术风格平行文体的变化史,类似于“在艺术风格变换中艺术是否进步”观念的质疑,作者考察了艺术写作文体的变化和艺术史研究的进步之间的关系,从而“强调了一些方法,即关于视觉艺术文献里的用字遣词是如何影响艺术史写作所发展出来的阐释原理的”。 本书提出的诸多问题是现代艺术史研究者所仔细考虑的因此本书也被列为美国诸多艺术史系学生的基本教材。作为一具相对主义者,作者一方面拒绝接受对艺术品的理解只有单一阐释的观念。因此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阐释空间,同时却也难以避免由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含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