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
2015 年第 07 期总第七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王国维研究、学术研究、古文字论、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
2015 年第 04 期 总第四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 . 黄宾虹研究、春季雅集、西泠掇英、社史钩沉、艺丛论谈、艺丛信息。
本书系统探索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结构、基本内涵、历史流变以及现代转化。论题涵盖礼乐教化、儒释道审美境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社会背景、现代转化的主要途径和跨文化转化的趋势,辅之以学术历史的经典案例,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人文价值和现代命运。本书的特点是高屋建瓴而又根基扎实,宏观思辨与微观个案紧密结合,个别论题的辩证与系统理论建构相得益彰,是从事美学、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与修习经典的理想读物。
内容简介: 《品梅:朱松发梅花百图》精选朱松发先生创作的梅花小 品 100幅,汇编成画册。其绘画的题跋,大多摘自古典诗词,今收录诗词原作130首,并将作品中的印文穿插其中,图文对照,既可赏图观印,亦可读诗,极具艺术鉴赏性、可读性和收藏性。
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是为做一个课题而写的。本来想写成一本系统的书。但总觉得有点难。一本书好能提供一个单一而完整的思想,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的前景,说一点什么。但是,说什么呢?全球化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它们会将艺术带向何方?很难看清楚。写书时作预言,总有一种风险。你总希望你的书过几年还有人读。而那时的人,就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指着你的书说:你看,说错了吧。有了这一层顾虑,写起来就很艰难。很想按照一个预想的系统写下去,但写的过程中新的想法不断出现。于是,终写成了一个系统论文。也许可以这么说,这些论文所反映的更像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端出一个现成的思想。本想画一幅大图,结果是画了一本连环画。而且,这个连环匦还不是从头画起的。先画了一个个的 单张,后才订成一本。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
《知真味雅:中国艺术精粹》收录了数十件艺术品,包括青铜器、中国绘画和瓷器杂件,中国艺术的三个主要门类。画册的副题为《中国艺术精粹》,不仅是因为徵选作品的地域跨度大,从海外至东北至京津至苏皖至江浙;时间跨度长,从商周至当代。 希望《知真味雅:中国艺术精粹》能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们带来的帮助!
本书着眼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和具体影像文本,全面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形象塑造的框架、逻辑与前景。首先梳理了1979年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生产实践,并与国家形象这一批评范式进行了勾连。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性别、城乡、民族六大维度,对三十多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各民族形象乃至整体中国形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再次,探讨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播映史、媒介政策及其传播力建设问题。*后,从拍摄者、少数民族和观众三者关系,摄影机位置和人类学影像角度切入,参照全球新闻传播秩序、中国现实社会和媒介语境,讨论了民族影像对中国形象进行塑造的立场和路径。 本书语言精炼且立意高远,严谨深入且富于创新,理论性强且文献丰富,值得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学者,电影电视研究者、从业
陈淑霞,1963年生于浙江,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副教授。陈淑霞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曾参加了“新生代艺术展”、“女画家的世界展”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以一幅“粉红色的花”在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此后的十数年间陈淑霞始终不懈地在油画语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貌,并积极地跻身于艺术当代。本书展示了她数年的代表作品外,更集中展示了其近期的新作,让我们看到了画家心目中理想的风景和对自然的超越,她以一种看似舒缓平和的语气诉说着内心清纯的心境以及对世间的观察和思考,让人们细嚼慢咽地品味其绘画对于我们的生存的意义。
文化风流凝聚为纸上一色,将365天具象为365种颜色,用节气、物候、文物手绘、诗文辞章,以与西方潘通色绝然不同的中国传统色,触及独属我们的审美体验。 檎丹、银朱、水华朱、丹雘均属赤色,多源自药材、画材,以 丹 朱 见其色泽醇正,唯上品可称此名 色之名自有其精幽与妙趣。流黄,有郁金裙、光明砂、蛾黄、柘黄,多为衣饰妆造之色,又涉及丹道冶炼,勾勒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或是求仙的道士,色彩之外,还有文化的意蕴。 2022壬寅虎年,《中国传统色:色谱日历》作为展示四季流转的生活美物,将对色彩的想象与对美学的品味,引入我们的日常。
以弘扬交通文化、创建美行业为主旨的浙江交通首届文学艺术梅花奖在系统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并获得社会名家和主管部门一致高度肯定。两年一届的浙江交通梅花奖重磅归来,此次评奖的获奖作品,包括文学约20万字,书画、摄影多个门类将约100幅作品再度结集版成文学、书画摄影上下两卷出版。
《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4月,总第252期)》主要内容包括:赏鉴、徐渭《边塞诗十四首五体书卷》考释、人物、书法者,心法也——张培元访谈、藏珍、雪庐藏《吉金集拓册》琐语、小坚、不满足——问十答客问、凯乐之书等。
《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2月)(总第248期)》故事为传承与突围:评中国书法院“晋唐楷书展暨研究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变’系列研究展”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本期的主题是“晋唐楷书”。大展于2011年12月7日在中国书法院展厅开幕,同期还举办了“晋唐楷书研究论坛”,社会反响良好。“渊源与流变”系列展事不同于现在各级协会举办的书法展,每期展览都有其各自的明确主题,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这次楷书研究展共展出作品160余幅,参展作者都是当代对楷书创作有独到见解的书家,其中不乏精品。 楷书发端于汉末,从已发现的东汉简牍中就可以看到很多楷书化的字体。楷书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楷书字体的成熟正当魏晋这一中国书法*重要的时代,钟繇、王羲之等名家无不以楷书名世。书法古典技法体系的形
2015 年第 06 期 总第六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陈鸿寿研究、轶闻拾遗、学术研究、艺丛论坛、社史钩沉、艺丛信息、展会预告。
艺术作品是艺术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艺术思想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本书所说的“艺术思想”,主要包括人们对艺术表现主题的要求、作品形式与风格、意境的评鉴,和对创作技艺的欣赏诸方面。上述方面当然也牵涉到人们对“艺术”及“艺术作品”的功能性认识内容。 在中国,艺术思想是在以血统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在农耕经济的皇权制度历史时段下,艺术思想并不随朝廷易手、朝代更替而迅即改变,而是自有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有的时候几种艺术思潮共存,但总有一个主流地位的思潮在起主导作用。而非主流艺术思潮与主流思潮之间总处于相互消长的地位变换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艺术思想也发生了从简单到丰富的变化。其中由唐至宋,出现庶民出身的文人士夫群体,强化并赋“雅”文化予新观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