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艺术》梳理了南亚次大陆从公元前300年至21世纪艺术发展的历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赞助人和工匠如何创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图的丰富的艺术形式;石窟、神庙、雕塑、绘画等又如何为不同时期的政权服务。通过探究艺术生产与赞助、个人创造力与统治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响和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印度伊斯兰艺术、殖民时期和现代艺术的成就,书中的每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独特风情。 全书收录150张插图,全面展示印度艺术的各种形态。若干建筑解剖图带读者走进神秘而鲜活的印度教神庙内部,了解南北印度不同的建筑风格,解析莫卧儿皇帝在新首都中蕴藏的野心,以及殖民时期建筑对印度城市风貌的塑造。17世纪是绘画的世纪,在莫卧儿皇帝和北方邦国的宫廷中,艺术家们吸收多样的本土和外来技法,创
这是一本可以化身 艺术翻译官 的艺术词典,会成为你逛艺术馆、看艺术展、读艺术书的超级搭档!全书收录了300多个艺术词条,依照A至Z的排序,专业而又不失幽默的解读,搭配时尚前沿的插画,打破你对正统词典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内容创作者团队来自Apple Podcast热门艺术类播客 The Art History Babes ,从声音到纸面的精彩呈现,以生动的语言和关键词的方式,通过艺术史和流行文化的有趣案例,搭配上30多幅孟菲斯风格的前卫插画,将复杂的艺术概念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全书采用小32开,轻量化设计,汉语拼音索引,随书附赠艺术年表,更适合中国艺术迷的阅读与使用习惯。
本书主要阐述了形成博伊斯关于 社会雕塑 扩展的艺术 和 总体艺术 思想的基础性内容。通过谈话揭示了博伊斯艺术观念的思想渊源和脉络,包括具有实践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本书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通过对物质和艺术作品的基础性分析,阐述了那些与物质,以及物质的渗透和强化紧密相关的过程。并且作者尝试对什么是水,什么是油脂,什么是色彩,以及什么是灰色材质的深入研究,在*程度上去接近那些 本质 , 内在实质 或是 精神性的实在 。全书的内容涵盖了博伊斯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自然科学、物理学、人智学、现象学等等,并且是完全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讨论,毫无疑问是研究博伊斯艺术的重要文献。
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时,古希腊艺术家们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的方法,使得古希腊艺术从此成为西方自然主义造型艺术的基本参照,并主宰西方艺术传统至今。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试图打破传统的解读模式,将艺术的历史,融入到作为艺术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希腊人的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史之中,去发现艺术表达不断变化的本质,同时探明艺术表达与使用艺术品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通过研究私人与公共语境中的古希腊艺术,作者更进一步表明了,在理解古希腊艺术所处的社会位置方面,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可能性。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 开篇,作者怀揣对艺术的爱与感恩,娓娓道来这座城池给予艺术家的无尽灵感。 之后,作者走进卢浮宫博物馆,以专业的学术知识做基础,揭开了*独特的作品的神秘面纱,并捕捉到藏在画框之后的无数秘密。 *后,作者走出博物馆,回到巴黎的街头,继续寻找艺术的踪迹,带着读者感受这座宏伟帝都的往日恢弘。 全书以生动的笔调、严谨的学术和文人的谦卑构架出一幅巴黎与卢浮宫的流转画卷。
阿尔珀斯在书中对荷兰绘画的描绘性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荷兰艺术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前者主要是对一种 文本文化 的表达,理论家们教育我们去 读解 绘画,如此才能引出并阐释作品的多层次意义;相较而言,后者产生于一种真正的视觉文化,新知识以视觉的方式记录下来,绘画与地图都属于独特的荷兰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者的关注点不在传统的、意大利式的故事 叙述 ,而在图像对可视世界的 描绘 ,她将艺术史的研究重点从深藏于图像背后的意义转移到图像表面上来,从而向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研究发起了挑战。
本文集收录了由青岛德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第三届青岛德华论坛上的报告。第二届德华论坛于2017年9月在山东科技大学举办,主题为 青岛德式建筑 。第三届论坛于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主题为 德国当代艺术 。 第二届论坛的报告人有德累斯顿建筑文化协会主席Sebastian Storz博士、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同济大学万书元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山东科技大学许剑峰教授。文章涉及青岛的德国总督官邸、青岛德租时期的华人社区、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城市建设模式等内容。 第三届论坛的报告人包括德国康斯坦茨大学Felix Th rlemann教授、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Gerd Blum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大学张锜玮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夏开丰博士、上海大学韩子仲博士。文章涉及对德国艺
20世纪上半页,西方艺术研究的几种重要方法:形式主义、图像学、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悉数登场,八九十年代,伴随“新艺术史”的出现,女性主义和符号学同样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郁火星主编的《现代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对以上六种方法的起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各种方法的主要理论、特点和步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阐释,并和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相结合,使论述充实有据。
本书从艺术文化史的路径,通过考察艺术作坊的运作和经营、艺术品的用途和功能、艺术生产中艺术家与资助人的合作和谈判、人文主义艺术理论与艺术家观念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艺术家教育的变革,揭示了促进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和艺术家诞生的社会文化机制。
《中国双头鸟纹饰研究》重点梳理史前时期、西周至战国时期、汉晋时期、唐宋时期、蒙元时期的中国双头鸟纹饰,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指出由于文化的更替和时代的演进,双头鸟纹饰的形象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双头鸟纹饰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断生发出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厘清共命鸟、金翅鸟、西方的双头鹰与中国双头鸟在形象和文化内涵上的区别,强调它们的概念和形象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兼论中亚、西亚、南亚、亚欧草原、欧洲、美洲等地的双头鸟纹饰,将上述地区的双头鸟纹饰作为文化参照,与中国的双头鸟纹饰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和域外的双头鸟纹饰在形象上虽然具有相似性,或许有过互相影响的可能,但是这种相似性源于人类的共同心理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地的居民分别独立地创造
边缘艺术概指主流艺术以外的艺术,通常以另类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也是有创造力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多边缘艺术也逐渐成为主流艺术。 本书主编Guy为里昂边缘艺术协会主席,在全球边缘艺术界享有盛誉。书中收录了20位著名边缘艺术大家的作品,其中19位来自法国,1位来自中国。大部分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均为首次发布,中国艺术家周惠明的作品近年来在世界边缘艺术领域颇受关注。 本书首次将边缘艺术引入中国,具有超越时空、走在艺术前沿的重大意义。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收录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古今装饰纹样1500例,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图画和抽象图案五大类,内容涵盖家居用品、平面印刷品和艺术品等,涉及服饰、地毯、窗帘、桌布、灯饰、壁纸、地板、瓷砖、家具、剪纸、图书等常见生活用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之美。有图案标注设计者和年代等基本信息,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并用78个图文并茂的专题重点介绍了威廉·莫里斯、胆小野兽等设计师,扎染、镶木等特色艺术,以及中国风、现代主义等艺术风格。本书版式精美,色彩艳丽,堪称视觉盛宴,既是设计师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有爱美之人欣赏装饰艺术的典藏之作。
本书以艺术为重点,通过探索人文学科,培养和陶冶人文精神。 考察人文学科与人们所注重的价值、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分别讲解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等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结构框架,让读者有机会通过深入研究每一种主要的艺术媒介,来理解艺术与人类价值的关系。书中另有感知要领、概念要领、体验和关注四大板块,以增强读者对艺术类型和类型内代表作品的理解。 一系列生动而完整的插图,以及针对关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和价值问题的详细讨论与互动,促进读者对人文知识的领会与掌握。作者对代表性艺术作品触类旁通的批评和分析,帮助读者综合理解艺术的复杂性及其与多种价值的相互作用。开放式的提问启发读者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断向艺术的本质靠近,从而提升自身的艺
《罗马艺术》涵盖了罗马艺术的多个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细致分析,书中不仅追溯了罗马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还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演变与技术成就。从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影响,到古希腊艺术的吸收,再到基督教时期的艺术表现,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彩的古罗马艺术世界。书中丰富的插图和专业评论,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易于普通读者阅读和欣赏。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灵感。本书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可以使读者快速掌握和了解罗马艺术的精华,本书适用于想要了解罗马艺术的读者。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 原始的 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本书介绍了文艺复兴的诞生、发展及文艺复兴盛期艺术。书中介绍到15 世纪的 启蒙运动 点亮了绘画艺术发展的曙光,让艺术家们得以回顾中世纪以前的古典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这些带来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即 文艺复兴 。书中讲到文艺复兴应当是 诸多文艺的复兴 ,而不是单一文艺的复兴。一方面,书中通过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文艺复兴、德国文艺复兴、尼德兰文艺复兴来展现文艺复兴在欧洲大陆的深度、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书中通过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性艺术家的介绍,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霍尔拜因、克拉纳赫、博斯等,及其代表性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精髓,让读者快速掌握和了解文艺复兴艺术的精华。
本书围绕中国与俄语国家美术艺术、音乐艺术、国情文化及相关研究,就中国与俄语国家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研究。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精神指引,厚植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意大利早期绘画艺术是指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绘画艺术,其目的几乎都带有宗教性质。本书指出意大利早期艺术为文艺复兴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具有革命性的艺术家尝试使用新媒介与新技术,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基于墙面绘制壁画,而是在木板上创造了*批可移动的架上绘画,为便于强调所表现人物的神性,很多绘画作品对人像容貌的刻画令人惊叹不已。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意大利早期的著名艺术家,如圭多 达 谢纳、乔瓦尼 奇马布埃、杜乔 迪 博宁塞尼亚、乌戈利诺 迪 内里奥、西格纳 迪 波纳文图拉、乔托 迪 邦多内、彼得罗 卡瓦利尼、安德烈亚 奥尔卡尼亚、塔代奥 加迪、西莫内 马丁尼(又叫西莫内 梅米),以及这些艺术家的代表作。本书将为了解意大利早期艺术的读者提供知识精髓和快速入门的知识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