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的《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中国 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以吴哥寺 翻搅乳海 主题 造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主题所承载的神圣王权及 神王关系作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情境分析、文化记 忆等多种理论及研究方法,对主题在特定社会历史情 境下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寓意进行深入的考察。本书从 主题艺术的 形式特质 、 符号情境 和 现实隐 喻 这三个层次展开研究,*终将其文化内涵总结为 由 君权神授 和 神王一体 构成的神王理念。承 载着这一理念的吴哥寺,在建筑功能上也相应地体现 出 墓庙合一 的特色。本书观点、理论及研究方法 ,可为吴哥寺其他主题艺术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有 意了解吴哥寺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对于以 造型艺术为切入点的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br/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是叶文心上海史研究的部著作,以民国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的大学占据了约一半篇幅。作者分析了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上海各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和国内政治的关系,叙述了民国大学生在日益化的政治环境中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过程。在此一探索中,叶文心不仅重视全球化因素,而且始终关注传统因素与地方特色。她认为如果历史研究失去了具体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她总把现代性与中国性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从历史深处发掘中国的特质。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
建于宋代淳熙八年,迄今有八百余耳历史的四川新津观音寺,位于如盛开莲花的九座峰峦连绵而成的九莲山山麓,为被称作“莲华接翠”的新津县十二景之一,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拍摄观音雕塑多年的摄影家马元浩受寺内的飘海观音吸引,自海南跋涉至四川拍摄自明代重建后留存至今的观音佛像与壁画,将隐于翠深霭浓之中的中国佛教艺术与其内蕴的人文光泽,透过摄影镜头带至世界眼前。历经风雨劫难也经过多次修复的观音寺,其现址上留存着观音殿、毗卢殿、弥勒殿、接引殿等古建筑。除了寺院中的宋少保张商英的纪念碑外,观音殿的观音士像与五百大小罗汉像,毗卢殿的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与十三个供养人像壁画,以及各殿依循宋代营造法式建崴的抬粱构造,均以朴实谨素,丰润柔和的线条与用色,特立于富丽艳韶的艺术表现之上;而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