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为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此次中文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 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同时力求信达雅的表达。文后还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本书的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进行查引和研究。另外,本书还选用了大量精美图片,以求图文并茂。
日本媒体和一些学者套用美国的“里根经济学”一词,把安倍一揽子激进的经济政策称作“安倍经济学”。2012年11月开始日本股市反弹,到2013年3月底,已经给日本企业增加了120万亿日元的市值,这已经比日本政府的全年预算还要多,现在日本上下都在欢呼“安倍经济学”的神奇效应。但是,股市永远是飘忽不定的,“安倍经济学”到底有什么样的神奇效应呢?这种“鸡血效应”还能维持多久?本书就日本近期的现状来解读这个问题。
新时代,我国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靠前竞争力”,特别是“要求一些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本书在收集整理近年来涉及营商环境的各类主流评估报告,并进行靠前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评价上海营商环境水平和靠前排名情况,并对优化上海营商环境提出对策建议。本书的研究也为兄弟省市提供了决策参考。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著名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文即简介马勒的图像学研究,希望能激起图者细读原著的兴趣。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是叶文心上海史研究的部著作,以民国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的大学占据了约一半篇幅。作者分析了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上海各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和国内政治的关系,叙述了民国大学生在日益化的政治环境中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过程。在此一探索中,叶文心不仅重视全球化因素,而且始终关注传统因素与地方特色。她认为如果历史研究失去了具体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她总把现代性与中国性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从历史深处发掘中国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