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为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此次中文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 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同时力求信达雅的表达。文后还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本书的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进行查引和研究。另外,本书还选用了大量精美图片,以求图文并茂。
密教是秘密的宗教么? 为什么密教诞生于印度? 密教如何翻越喜马拉雅山传入中国? 为什么有汉传密教与藏传密教之分?敦煌石窟如何记录密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 《解读敦煌 神秘的密教(平装版)》通过对敦煌石窟现存的密教造像和壁画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敦煌密教的分类(即分为汉传密教和藏传密教),敦煌密教的来源,汉传密教在中国的传播,藏传密教的异军突起和汉传密教的衰落。
佛陀为什么经历无数次生命轮回? 佛陀的前世有什么神奇经历? 佛陀如何拯世济民? 佛陀为什么化身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动物? 本生因缘故事蕴涵什么深意? 本生因缘故事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 《解读敦煌 佛陀的本生因缘故事(平装版)》根据敦煌石窟现存壁画上所能识别的画面,讲述了佛陀生前无数世的舍身求法、牺牲救世、无尽施孝亲爱民和度化众生的故事。
敦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使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相碰撞、相交融、相汲取,凝结成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 本书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书中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供读者参阅和比对,以期作出自己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本教材融合中外美术史为一体,以上古、中古、近古与现当代为时间线索,把中国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术作为并列介绍,以呈现世界美术发展多样化的总格局,呈现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中的独特的东方特色。本教材从教学授课的实际出发,按课时编排,附有导论、小结、名词解释、思考题与参考书目。修订后各章均增加了中外美术的融合,增加了中外美术大事记简表,以利于直观的查阅、对比。应是一本立意新颖,编排合理,实用性较强的美术史教材。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著名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文即简介马勒的图像学研究,希望能激起图者细读原著的兴趣。
李颖*的《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中国 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以吴哥寺 翻搅乳海 主题 造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主题所承载的神圣王权及 神王关系作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情境分析、文化记 忆等多种理论及研究方法,对主题在特定社会历史情 境下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寓意进行深入的考察。本书从 主题艺术的 形式特质 、 符号情境 和 现实隐 喻 这三个层次展开研究,*终将其文化内涵总结为 由 君权神授 和 神王一体 构成的神王理念。承 载着这一理念的吴哥寺,在建筑功能上也相应地体现 出 墓庙合一 的特色。本书观点、理论及研究方法 ,可为吴哥寺其他主题艺术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有 意了解吴哥寺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对于以 造型艺术为切入点的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br/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是叶文心上海史研究的部著作,以民国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的大学占据了约一半篇幅。作者分析了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上海各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叙述了民国大学生在日益化的政治环境中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过程。在此一探索中,叶文心不仅重视全球化因素,而且始终关注传统因素与地方特色。她认为如果历史研究失去了具体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她总把现代性与中国性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从历史深处发掘中国的特质。
《天主实义》是一本由明代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用中文写就的对话体着作,它的出现影响了方以智、黄宗羲、戴震等明清思想家。在中国的三教之外,它开辟了第四教:儒家一神论。利玛窦著的《天主实义今注》前半部分分析《天主实义》的文献来源及成书过程,并解释说明构成《天主实义》的利玛宾与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後半部分主体是基於不同版本的《天主实义》校勘本,并加入大量注释解释此书成书的思想背景,即西方经院哲学和中国宋明理学。在中西文化交流 ,《天主实义》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在四百年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光明大手印系列(套装共4册)》是一部理论与修法结合的智慧之书。《光明大手印系列(套装共4册)》揭示了千年来佛教实修从未明示的奥秘,凤凰网华人佛教连载并强烈推荐,点击数百万,影响波及海内外。《光明大手印系列(套装共4册)》带领读者走进光明、融入光明、化为光明。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北部发掘出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的窖藏,出土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余尊。这是中国20世纪佛教艺术考古重要的发现之一。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集中体现了东方佛教文化、东方雕刻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精选160余幅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并辅以文字说明,展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雕塑样式,让人们深入体验佛造像“青州风格”的魅力,切身感受青州佛教文化的氛围,充分领略青州传统石雕的魅力。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集中体现了东方佛教文化、东方雕刻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作者运用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将宗教艺术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坐标中加以定位。本书关涉到宗教艺术起源学以及宗教艺术主题学、形象学、叙述学的研究,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艺术也进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崭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看待艺术的立场与方法。作者还对宗教艺术的未来路向进行了预测与展望。是一部具有开创新的学术著作。
《音乐爱好者(2011年12月号)》主要内容包括: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古斯塔夫 马勒百年祭、华特湖畔的神韵--马勒《第八交响曲》、生死马勒、一个真性情的马勒 马勒书信(二封)、享受音乐吧!--普列特涅夫访谈、莱托时代的柏林爱乐、库尔特 桑德林的传奇艺术生涯、阿波罗式演释的指挥大师库特 桑德林逝世等等。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基于事实的分析、充满艺术特性的理论与模型、极富洞见的一手和国际政策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书源于四位作者长达十年时间整理的研究生教学讲义,并用一致性的框架加以整合,写作过程没有任何的党派倾向,书中案例来自不同国家的经验,有助于读者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作者关注经济政策的三个维度:实证维度(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当代经济?)、规范维度(政策制定者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评判?)和政治经济约束(什么阻碍了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上述方式,作者试图弥补经济政策领域的理论与现实相互脱节的现状。
本书主要针对满族萨满教美术进行研究,在对满族萨满教美术做系统阐述、分类的同时,从艺术作品、民俗生活和文化持有者三个角度归纳其民俗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满族民众的审美追求及满族萨满教美术中透射出的满族民众的审美标准。本书将艺术学和民俗学相结合,并将满族萨满教美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意义进行解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本系列以希腊神话的十二主神和特洛伊战争为线索,通过轻松幽默的文字与精美艺术作品,深度解读希腊神话故事,详尽介绍了希腊神话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西方艺术的视角揭示神界,探寻西方艺术的审美追求和风格演变,带领读者感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