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金奖之路 系列图书是作者多年来参加摄影创作与培训工作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纪实人文摄影篇。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纪实人文摄影题材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技法,主要介绍了纪实人文金奖作品分析、正确认识纪实人文摄影、怎样拍纪实人文题材、纪实人文摄影后期揭秘、民俗与节日金奖作品分析、民俗与节日题材的拍摄技法、组照的拍摄与编辑、民俗与节日题材后期处理的技法等内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把自己这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纪实人文拍摄技巧和后期修图理念传授给各位读者,从而帮助各位读者开阔摄影创作的思路、提高摄影的技艺、提升后期修图的水平。 本书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实战的方式进行讲解,适合各层次的摄影爱好者、后期修图师等参考学习。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 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展示了民国摄影师嘉华露的其人其作,收录了德国人拍摄的胶济铁路照片,讲述了马海德与马家窑院的故事,以及1937年北平学生的一次清明大旅行。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 百年台湾摄影史料 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
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孙明经,于七七事变 爆发前夕从南京出发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近一个月返回 南京的旅程,是他**次行程超过万里的考察,考察 范围及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 孙明经的这一次考察,拍电影、拍照片、记文字 三管齐下,成果颇丰。由孙明经编*的《1937--万里 猎影记(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记录了七七事变前后长 城内外广袤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 和认知当时中国的现状留下了丰富的的影像史料,* 为我们今天和未来如何 用好 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 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所拍摄所写下的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音;长期在海湾中冒着酷寒与浪涛,划着小独木舟来回巡弋所捕捉到的座头鲸深潜前扬起尾鳍的画面;一个人横跨阿拉斯加的四季,在各地扎营所记录下的驯鹿…… 日本国宝,极地摄影家星野道夫后遗作。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 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这本书是一部用图片和文字打造的纪实图书。全书的主角是广西10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瑶、壮村民,他们当中,有孤寡老人、老猎人、手艺人、年轻人、文化人 定坡村驻村*书记苏志付和报社记者巫碧燕,通过二十余个图文故事,讲述主角们在脱贫攻坚*后三年的抉择、变化、所思所想,揭示脱贫攻坚战役的真正价值和内涵。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 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 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 。 从阿特·沃尔夫 创意的视觉图像到水下摄影大师托马斯·P.帕斯查克和布赖恩·斯科利充满故事性的环保影像,这些艺术家以新颖又令人惊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野生生物和荒野之地。你会惊讶于蒂姆·拉曼在雨林中拍摄的神奇物种、斯特凡诺·安特新纳展现的引人遐想的荒野之景、史蒂夫·温特那让人难忘的肖像作品、杜伊·德罗伊记录的加岛景象、西里尔·罗索的野生生物新闻报道、·尼格的创造性构图,以及汉努·豪塔拉在其家乡芬兰捕捉到的动人瞬间。 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她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了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 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 ,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号召,亦为弘扬长征精神、提倡爱国主义教育,经多次调研、咨询上海市*、上海市各社区街道,在听取、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社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挂图系列》一书,旨在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挂图绘画艺术形式,展现长征这一革命传奇的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精准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保证图书内容质量,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审核把关。
2003-2013年,在非典过去整整十年的时刻,本书通过拍摄“抗非”卡点照片,让我们回想起这样的国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记忆。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投入了战斗,本书作者作为一个摄影人,毅然拿起相机这一特殊的武器,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下在国难面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我们的人民在这场国难中所做的反应和行动,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所发扬的大无畏精神,所从事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在那非常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中国中央政府的伟大,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一下跃然画面之中。这是本书的不凡意义。
《非洲的面孔: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镜头下的非洲》从辽阔的非洲大陆上截取光影瞬间,展现了生命从摇篮到坟墓的发展演变。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全新而富有启发意义的视角。当这些照片汇集到一起时,我们便得到了非洲人民的群像,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并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散发出独特的光辉。非洲大陆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既有沙漠也有热带雨林,既有雪山也有大平原,这使得世世代代的非洲人民发展出了极其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尽管他们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但他们都继承了一种深刻的传统,即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非洲精神,这种精神是这本卓越的书所要表达的核心。 ""我们相信非洲各种社会文化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这种根基是强大的,并且是值得赞扬的。""卡罗尔·贝克维斯与安吉拉·费歇尔这样写道。她们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