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有着敏感的视觉、睿智的头脑、勇敢的精神、执着的毅力、真实的人性……他们持续着图片王国的神话。 马格南——这群人的组织,一个耀眼的名字,一方令人仰望的、群星璀璨的天空,它用平实而又丰富的照片,记录了灾难的痛苦、社会的变革、人类的尊严……向世人展示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隐没的部落、消失的遗迹……马格南和马格南摄影师们,犹如世界的眼睛,让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 本书从多个层面解读了马格南和马格南摄影师,以及背后的故事,自2001年版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修订版不仅完善了对原版图书的翻译,而且增补了70多幅珍贵的配图,更加生动、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半个世纪以来马格南的历史以及世界的历史——马格南一词已与世界重大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纪实摄影》是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教学用书,是作者二十多年纪实摄影创作实践,以及在高校及社会各界教学的经验总结。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拍摄工作的顺序,从前期到后期、从技术控制到造型处理、从拍摄单幅到组照专题设置的。各章节后面的课程作业,是经过长期教学对学生拍摄结果进行的提炼总结,希望能对摄影学习者提供有效训练。本教程既可以带领一位初学者拿起相机,走入广阔、缤纷的社会,有条不紊地观察,一步步有效运用相机记录、呈现;也可以陪伴一位有经验的摄影师,深度认识纪实摄影的文化,促进对自己纪实摄影实践的反思。
该书作者曾任新华社摄影记者、编辑、编辑室主任,后期任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有着丰富的摄影实战经 历和对影像传播的总结思考。该书有其对自身求学、从事通讯社新闻摄影传播、驻外经历战火、拍摄奥运会等重大新闻报道的历史追忆,也有他对摄影媒介属性、伦理和经验的阐述、思考、分析。 全书大体遵循作者成长的时段展开,娓娓道来。
本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本书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
《市井中国:20世纪末街巷里的流年影像》由中国著名摄影家陈锦扎根故乡,拍摄市井生活30年创作而成。记述了在大时代环境中个人的童年往事以及故乡的风俗家事。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曾经生活的地方已经消失、即将消失和仍然存在的中国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片断,在作者的镜头中、文字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丰富有趣,热情的街坊、家中的琐事、热闹的集市、攒动的茶铺,旧书店、字画摊、蜂窝煤、各家门前的腊肉腊肠,这些不仅是作者笔下的往日时光,也是中国人童年的集体记忆。作者用风趣、朴实的讲述方式,以自己的回忆为线索,加上极具现场感的黑白照片,让那段逝去的时光跃然纸上。本书为每一个中国人还原了20世纪末期原汁原味的市井中国百姓生活,极为珍贵。治愈每一刻寻找乡愁的心灵。摄影家肖全说:我只看了几张照片就来电了!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带领学生完成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的上卷,书中汇集了陈海汶、邓维、贺延光、黑明、姜健、李舸、李前光、刘香成、刘英毅、王福春、王文澜、王瑶、王玉文、王悦、徐勇、雍和、于德水、张国田、张桐胜、朱宪民等国中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名家老手,通过访谈和讲评的形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机遇把握、摄影理念等作为典范,鼓励广大热爱摄影的青年学子立志摄影事业,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
美国FSA(农业安全局)纪实摄影是美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规模的摄影项目,也是在大萧条背景下因其政府主导组织性质而充满复杂语义性的一场摄影实践。《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试图在全面阐述FSA纪实摄影运动创立缘起、组织架构、拍摄宗旨和摄影主题的基础上,旨在从FSA纪实摄影所处的大萧条时期与罗斯福新政的外部生产环境切入,一方面以边缘群体、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主要维度充分揭示FSA纪实摄影内部存在的部分 现实伪化 ,另一方面以FSA纪实摄影的视觉生产和图像传播,力求挖掘FSA纪实摄影建构其宣传意图的路径和程序,进而钩索图像背后深层的政治意涵。这是对于惯常被给予正面评价的FSA纪实摄影实践予以祛魅的一次研究挑战,也是重识FSA纪实摄影的一场学术尝试。
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开放的中国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发展环境。就摄影艺术而言,中国有众多 的创作者涌现,他们与 各地的摄影艺术家一起努力地探索和实践,成为世界摄影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摄影家的作品及其价值远远没能为 所认识和关注。中国当代摄影的学术体系和发展脉络还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摄影者的创作也经常被各类观点模糊的奖项所影响。《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这是一个必须去做的基础学术项目,也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艰辛尝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套图录的意义将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必将对今后中国摄影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精选其中四百余幅影像,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历史坐标,全面展示羌民族和羌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未来: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性格的羌人形象,呈现同一血源里所蕴藏着的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羌寨的影像纪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为整个中国和世界了解这个拥有“甲骨文中专享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的民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