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 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 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第一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 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 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本书为著名摄影艺术家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的植物摄影作品集,由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档案馆(Karl Blossfeldt Archive)的收藏家和创始人安 维尔德和于尔根 维尔德(Ann and J rgen Wilde)编辑并整理,收录了布洛斯菲尔德的70幅经典植物肖像作品,并由德国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 屈斯特撰写植物学注解。 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以客观手法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进行拍摄,既精准地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丰富的细节,也将那些平凡的植物抽象为艺术的形态,以金属般的雕塑结构融合超现实理念开创了现代艺术和摄影的新形式,是自然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 屈斯特撰写的植物学注解简洁生动,将布洛斯菲尔德的拍摄手法、物种的辨识特征及自然历史与欧洲的景观历史串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了解到植物学知识,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本图文书,图片将构成本书的一根主线而展开,其中有关于上海弄堂生活、亲情、友谊的回忆;也有关于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直觉认知和事后的理性剖析;还有关于那一代人青春的美好与慌张,和对当下理想生活的再思考。本书聚焦上海的过去: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记录了这座城市的人和地方。许海峰的照片已成为世纪之交城市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觉文献。上海,在他的图像中,建筑与拆迁、新旧、破败与光明、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强烈对比,可以说是对过去30年来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复兴的直接而生动的再现。
《霍克尼论攝影》(增订本)收录了大卫 霍克尼与好友保罗 乔伊斯关于摄影的对谈十七篇,内容关于霍克尼的图像思考与影像实验,展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创造力十足的艺术家,在探索摄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观看与空间,是霍克尼一如既往的关注。在本书中,他认为拼贴是摆脱传统观看方式的关键,是对表面的确认。霍克尼将自己的创作看作是用摄影来批判摄影。 毕竟,光用言语是不行的。你得使用摄影的语言。 《霍克尼论摄影》充分体现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作为大卫 霍克尼一部专?论述摄影与影像艺术的著作,本书版曾在1994年被引进中国,在艺术相关专业的师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讨论。此后的二十余年,随着大卫 霍克尼著作的中文版陆续推出,本书逐渐淡出了国内读者的视野。理想国首次引进增订本,期待它将持续激起新的、
我,从使用名为 摄影 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我沿着时间回溯,想唤起我们到底来自何处、我们究竟如何诞生的思考。 《直到长出青苔》是杉本博司的摄影随笔集,书名取自素有 日本诗经 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段问答起兴,以杉本博司的重要作品为线索,引出艺术家本人关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的感悟。从日本的本土信仰、能剧、崇德天皇的故事、法隆寺留传的古塔,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乃至摄影的虚实、杜尚的装置,等等 杉本博司以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的思考,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摄影美学,并由作品传递出自己的摄影哲学,如 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记忆 (剧院), 蜡烛以自己的火焰,照出自己的一生 (阴翳礼赞)
这是一部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的纪实摄影集,展现了刘香成镜头中的面孔、姿态、时机、刺点、人群与风土,传达了他以人为本的摄影理念。 珍藏190幅作品,众多获奖作品囊括其中,跨度四十六年(1976 2021),有沉淀下的时代记忆,鲜活的城市风情和质朴的乡村景象;有国际化的视野,风云际会的世界焦点,以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状态和趣味 作品富有极强的叙事性和画面张力,真实记录和直观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城乡风貌和人民精神气质的巨变,展现了刘香成鲜明的个人摄影语言和特点。 刘香成的摄影虽是历史的现场记录,但是他的个人风格则是关注历史和潮流中日常的普通人状态,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他对中国报道的影像风格、中国新闻摄影的趣味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刘香成通过以他的照片精心编织的不断展开的绵长的历
在近万张底片堆起的记忆库中, 寻找一条关于时代与青春的故事线索, 追溯一些作品的产生和它诞生的过程, 那里面有创作者的想法, 也留下大批年轻人所走过的痕迹。2 0 世纪9 0 年代, 是一段摇滚的岁月, 尽管很少人讲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庞大无形的思想或主义, 也不是某个触目惊心的事件; 它像是一种充满对抗和色彩的涌动, 一种关乎社会现实和内心剧变的企图, 其中夹杂着新的认知和实践, 也杂糅着宣泄甚至黑暗, 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从那个昨日世界走到今天的我们, 或许透过重重叠叠的影像, 可以再认识世界一次, 再认识自己一次。 老狼、李亚鹏、黄觉、叶蓓、路路、陈辉、邓讴歌、高旗、郑钧、史雷、张杨、张楚、周宁等口述,高原采访、摄影并撰写文字。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 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 。 星野道夫曾说: 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 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这些蝴蝶自远方而来,振翅之间,神秘的晶石力量、先民的遗命、亡灵的意志都在振翅间向你们一一叙说。 本书以图鉴的形式,呈现了180余种色彩绚丽、造型奇特的幻想蝴蝶,本书按照颜色分为6章,分别为 月白 落阳 归叶 水痕 和 寂影 ,收录了不同颜色的蝴蝶。本书收录的图片精美并配有浪漫的文字的解说,让你仿佛置身蝴蝶的王国,聆听蝴蝶的诉说。 本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开本轻巧,便于随身携带,适合对蝴蝶和一切美好事物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欣赏,也适合作为日常读物阅读,用于启发灵感,唤醒想象力。
本书是王嵬在西北、青藏地区拍摄火车的旅行记录。本书将为读者讲述:拍火车过程中的乐趣、挫折、困难及冒险;在5A级风景区都未必能看到的壮美山河;行驶在崇山峻岭间、大江大河上的各种各样的火车;历经二十余年、跋涉数十万公里才获得的拍摄经验与技巧;发生在旅途中、火车上、火车站里的有趣和感人故事。本书包含500多张照片,内容丰富、图片精美,不仅是一本摄影书,也是一本游记、一本画册、一本精彩的故事集,相信本书会让更多读者爱上铁路摄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摄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爆炸式的关注。作为这一浪潮的阶段性成果,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于1974年举行 新日本摄影 展,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于1979年举行 日本:自画像 。从土门拳、植田正治、细江英公等前辈,到彼时堪称新一代的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深濑昌久都成为世*级的创作者。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股属于东方同时也属于现代的浪潮,仍影响着摄影这门艺术的美学探索。2010年,权威杂志《英国摄影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举办 过去二十五年摄影集 评选,深濑昌久的《鸦》力压各路名作获得。 本书为深濑昌久贴身助手、摄影家濑户正人撰写的追忆散文。出生于北海道一家照相馆的深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个展,先后出版了《游戏》《洋子》《父亲的记忆》《家族》等摄影集,不断探索 私摄影 的边界。1992年的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 伊斯坦布尔之眼 阿拉 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 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昨天的中国》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 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鲜活、*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普利策奖被誉为 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其新闻摄影奖象征着新闻摄影成就的巅峰,自1942年开始颁发,除1946年因故未评之外,每年评选一次。 本书精选了自1942年开始至 2015 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包括1968年起分设的突发新闻摄影奖和专题摄影奖)。在直观的影像之外,哈尔 比尔通过优美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力图借助文字还原作品背后的历史事件及拍摄经过。 此外,本书还以图文并列的方式简要介绍了当年未获奖的作品或重大事件。
UrbEx,全称Urban Exploration,是近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人工废墟探险活动。UrbEx 探险者会准备好防护装备,在千变万化的人类文明丛林中探寻已被遗弃的记忆。 作为游戏制作人,中村育美参与开发的《猎天使魔女》《恶灵附身》《大神》等佳作为全球数百万玩家带来惊喜;作为无畏的UrbEx 探险者,中村抛弃了自己的身份,戴上防毒面具,以 Tommy 之名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悟。 自2004年以来,中村不断探索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废弃建筑。从废弃的造船厂到巨大的冷却塔,从 闹鬼 度假酒店到满是玩具娃娃的小岛,中村走向人类文明的背面,展现了我们原本以为只存在于游戏中的世界。正是这些在现实世界中被遗忘的角落,开拓了中村如此具有创意的视野,让她用想象力构筑出更多奇幻场景与画面。本书不仅是摄影集,还结合了有趣又幽默的旅行手记、电子游戏设计理
这是著名摄影师严明的首作彩色摄影集,是一部深邃而神秘的迷人作品。 严明的创作历时四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但时空的元素在此隐而不现,指向情绪和视觉的深处。 在严明的视角下,彩色摄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通过色块、光影和氛围,展示现实的复杂和美丽,体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这是作者关于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美学坚守。 墙 是这部作品集的核心意象,严明认为,墙壁不仅承担围蔽的功能,还是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生活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墙的观察,他传达了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拾级而上,打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探寻墙背后的故事。 本书分为 情迹 迷墙 无常 未央 四辑,辅以四段精妙的文字,每段文字,都是他对生活、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它们既是间离作品
本书针对目前无人机使用者在学习及应用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多方位讲解了无人机的使用入门、操作技巧、安全监管、飞行须知、规范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航拍无人机、无人机的选购、拍摄参数及功能的介绍、航拍构图、景别运用、运镜手法及表达含义、航拍实战分析、常用航拍剪辑思路和技法、常用航拍调色流程及技法等。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无人机用户、航拍爱好者、影视及新闻行业的航拍工作者等阅读学习,同时也可用作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在《怎样阅读照片》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早的肖像和风景,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和低谷的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读,收录了一百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传记、历史和技术细节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更广泛的
2023 年9 月15 日 2024 年3 月31 日 超越纪实:20 世纪西方摄影名家原作 展览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本书收录展览原作精华及延伸研讨,是我社 触摸经典原作100 系列的又一本新著,由著名视觉文化学者、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担任主编。该书收录的约100 幅20 世纪西方摄影原作,出自35 位摄影大家之手,这些图像反映了西方摄影史中纪实摄影之外的若干重大潮流。与纪实摄影有别,这些潮流不以记录和揭示现实为主要目的,而是力图通过对摄影图像的建构和对摄影语言的探索呈现摄影家的主体存在。书中的四个部分: 寻求独立摄影 探索现代语言 发掘个性化现实 和 传达当代之感 ,呈现了这一巨大潮流在过去百年中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和面貌,沿着时间轴将大师们的原作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展览期间的四场论坛相关讨论,延展了 超越纪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余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像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像桑德这样的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只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我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视觉手段,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本书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 20世纪的媒介 的全新
人类的想象力一直是通过艺术来加以表现的。 艺术的起源,其实就是想尝试追溯人类的精神史。 《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探讨人类艺术之起源历史,而是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追溯人类精神史的尝试。他追溯人类科学精神的起源,以实验重现放电现象、光学原理等科学发现,以此创作出《放电场》《法拉第笼》《偏光色》等经典作品。他以烛光呼应人类在靠灯火度过漫长黑夜的集体记忆,创作系列作品《阴翳礼赞》。他拍摄人类制作的现成物,串联起由史前至今的历史连环画。他探讨人类意识的起源,以光学玻璃塑造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他将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结合起来,效法杜尚,创作出 杉本式 装置艺术。他还将自己制作的 作品 、收集的 藏品 与语言和意象联动起来,构成不同寻常的艺术实践 杉本博司的创作由语言而触发,又以文
世界就像多彩的万花筒。从清晨天边雾蒙蒙的蓝灰到日落天边艳丽的紫红,斑斓的色彩每时每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颜色在我们的脑海和想象中也同样丰富,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事物及其意义都会在脑海中幻化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说所见所选所感都交织着色彩,我们反而很少停下来去关注色彩。而这本精彩的书让我们开始关注色彩。想想夏日晴空的湛蓝与深海不透明的钴蓝如何遥相呼应;想想绿色如何装点映衬整个世界:从脚边野花的嫩绿新叶到参天大树下茂盛柔软的苔藓,绿色无处不在;再想想红色是如何表达的:瓢虫背上衬着黑点的红色就像轻声细语,鲜红色的唇彩就像女性自信的声明,而延伸到天边的红色罂粟花田则像和声般和谐。 同样的色彩在不同文化中会引起不同的共鸣,而对于每个人来说,颜色的意义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