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本书以严密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通过十二个中国传统色彩专题,系统阐述、讨论了色彩观念的建构、现实生活色彩的多维度表现,并指出了传统色彩在当下运用的现实问题,搭建了一个从视觉到精神的中国人的色彩传统。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力作,延续《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包含《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快速绘画:开发创造力》《像艺术家一样思考III:贝蒂的色彩》《每天2分钟,40个小练习学会所有绘画技能》《画家之眼: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全球非常受欢迎的创造力和艺术大师,贝蒂·艾德华博士,以五天教会绘画的方式帮助人们开发大脑的创造力!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是贝蒂·艾德华博士的经典著作,她教授的以绘画思考的方式开发右脑、激发创造力的课程,广受世界500强企业认同,并将之纳入企业创意培训课程中。贝蒂运用五天学会绘画的方法和使用色彩的技能,打破了在传统教育系统中被忽视的创造力大脑——右脑,告诉你如何快速地开发右脑的创造力:只要五天时间,掌握五项绘画基本技能(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影和整体),学会像艺术家一样看事物,并且表达出来,一边学习
本书总结了两位老师工作和教学探索中的所思所悟,通过系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绘画展示,带领读者系统地学习,避开弯路,打下坚实的人体绘画基础。 全书内容采用模块化专项练习的形式展开,将人体拆分成头部、躯干、手臂、腿部、手部、足部等若干个部位并进行重点剖析,之后结合这些部位以人体透视为核心展开人体转体与动态的专项训练, 通过光影和衣褶两大专项训练检验读者对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内容安排环环相扣,知识脉络紧密翔实。 本书适用于人体结构初学者、绘画艺术专业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绘画从业人员学习和巩固人体结构基础,解决日常人体结构练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