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37座洞窟,12段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国传统色彩,呈现千载敦煌与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提起敦煌,唇齿间就自然碰撞出飞天与藻井、卷草与神鹿。作为美的极致,或许我们从未掌握解读敦煌的秘钥。 敦煌,本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暗红、灰青的底色堆叠闪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现于土红的泥板,红与黑,白与绿,勾画出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经由同色与异色的组合,或对比、或调和,终形成无数种敦煌色彩的搭配范式。它们绘制出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于今日给我们带来美学与心灵的震撼。 穿过时间的轴线,敦煌色彩被时代赋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时期群青、石绿、大红铺色明亮,是与西域绘画碰撞出的潇洒风情;将视点缩小至活跃在敦煌的生民,
上世纪70年代,画家赵以雄从故纸堆中翻出《资治通鉴》《史记》,他白天当钳工,晚上读史,着迷于丝绸之路,梦想“用画笔捕捉古老丝路的余晖”。1978年,终于和同为画家的夫人耿玉琨踏上丝绸之路考察之旅,从此一走就是半生。他们40年间考察丝绸之路30次,用近万幅画作勾勒大漠风光、雪山草原、古老烽燧、佛寺古塞、石窟壁画、风土人情,古老丝路的神秘和壮美在他们的画笔下徐徐展开。本书辑录赵以雄、耿玉琨丝绸之路主题精品画作120幅,包含油画、国画、速写、壁画临摹;题材广泛,从历史人物、自然风光、遗迹遗址、民族风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这条古老商道沿线风采;结合画家实地考察路线和丝绸之路历史地图,对画作按照地理空间顺序进行编排,引领读者重走丝绸之路——从丝路重镇新疆启程,穿越火焰山、喀纳斯湖、高昌古城、楼兰遗址,回到
大家都可以画的中国绘画史 ( 第二辑 )包含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 大家都可以画 部分,其意义不止在于习画,也是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深入体悟的过程,是美感的滋养,是沉静的修炼。绘画工具选用铅笔,内容循序渐进,其目的正是为实现大家都可以画,无论有无美术基础、无论年幼及长。隋唐两宋,兴衰家国,画作中见民族精神卓立绵延。
朱存明著的《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精)》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艺术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所做的美学探讨。作者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的现代学术视野下,通过对汉画像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的象征符号分析,探讨了中国汉代民族文化的图像美学问题,理论新颖,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汉画像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书稿展现的桃花坞、杨柳青年画,均为王树村先生的旧藏,大多为传统形式中的年画,多为清代及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作品,都是中国传统年画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提倡移风易俗的影响下,所出现的现代意义的年画,是当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艺中国 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中国传统年画专业委员会、桃花坞年画研究所为学术支持单位。总策划为杭间,策展人为吴光荣、王进、刘超。
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中,死亡是终点,也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而关于那个世界的构想之丰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竟然有200余种之多!本书不仅广泛梳理了关于亡者世界的想象,还用手绘搭建出40个清晰完整的亡者世界模型 作者以制图师的专业视角和精细度描画出死后世界的形态、方位、体量,又规划出彼世之旅的路线,细心说明人在其中各个阶段的处境、即将面临的 惊喜 和 惊吓 ,以及旅途的终点。通过视觉化的表现,各种死后世界的样貌一目了然 其位置五花八门,东南西北、天上地下都有分布: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魂升入星空,古埃及的哈迪斯王国、中国的 黄泉 、古巴比伦的 去无回之国 则位于幽深的地下,毛利人的 亡者之乡 位于西方的岛屿上。并不是所有的亡者世界都有天堂与地狱,也不是所有的亡者都会面临审判
220幅高清大图,给中国人的故宫服饰大全宝典。故宫博物馆官方授权,传统色作者郭浩联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又一力作! 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配饰等7大模块,文物、文献、工艺3大支柱,色环、纹样、注解全收录! 220件稀有宝藏文物,全面集结出版!每本书附赠朝代顺序服饰色谱,一览康熙、雍正、乾隆审美变迁; 历时数载专业调色,还原故宫馆藏真实色彩,尺码、数据一一核对,纹理、织艺清晰呈现。
该书从环境生态史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宋元时期山水画的演变为枢纽,展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书中的篇章不局限于宋元时期,还包括了关于环境生态美学及其艺术史研究方法、中国南北环境生态与山水画起源、宋以前环境生态与早期山水画、明清时期环境生态与宋元山水画的评价等内容。作者通过具体的艺术案例认为环境对人有着客观的塑造,人对环境也有着主动的表达。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全面清点馆藏文物,并分类整理后的成果体现,是几代故宫人努力的结果。从故宫博物院180万件藏品中精选*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分为26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7明)》不仅包含有这次参展的许多难以出故宫的作品,更有很多平时无缘看到的传世佳作。每件作品介绍时,既有题名与作者名,又有释文,还有相关的题记。
《传道流芳 苏百钧作品理法探究》分为团扇篇、白描篇、创作篇三个部分,是苏百钧教授的学生多年来学习、研讨导师作品感悟的首次集结。此书全面分析了苏百钧作品的艺术特色,汇集了研讨者对于导师作品的解析以及在美术评论方面的理论思考,为工笔画学习者提供了借鉴,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双重价值。 本书采用八开开本设计,极大的还原了苏百钧老师画作的颜色与细节,同时众多学生对老师作品的讨论非常精彩,讨论的文字旁我们还配有对应的图片解析,是一本对苏百钧老师作品研究的精粹集成,具有极高出版价值。
冬宫博物馆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其建筑本身具有260余年的历史,馆藏作品跨越5个世纪。《冬宫博物馆》一书,由馆长米哈伊尔·彼得罗夫斯基带领团队从馆藏17000余件绘画作品中精选了500余幅名作,附以30万字的专业论述,形成了600余页的精美巨著。历数从17世纪彼得大帝到20世纪末代沙皇的冬宫绘画作品收藏史,以及这些作品背后的奇闻轶事。本书以世纪交替为逻辑线,呈现了不同时期的馆藏绘画作品,从拜占庭时期的宗教画到锡耶纳画派的西莫内·马蒂尼;从15世纪的达·芬奇到16世纪的拉斐尔,以及呈现出17世纪包含伦勃朗、哈尔斯在内丰富的荷兰画派作品,再到18世纪的提埃坡罗,19世纪的莫奈、塞尚,20世纪的马蒂斯、毕加索……
《中国宗教美术史》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聚焦中国宗教美术通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整合视角,贯通史前岩画至明清民间信仰的万年时空,构建了覆盖18章、60万字、600余幅图的宏大叙事体系。该著在充分占有文献、考古材料及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聚焦中国宗教美术演变过程中各个门类的时空样态,以中国本源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互动为线索,以宗教义理与美术形态的相互交织为脉络,对中国宗教美术主题特征的变迁、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样式与审美趣味的嬗变,以及中国各类宗教美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语境、地域特色、艺术表现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作了系统梳理和全新解读。全书以扎实的学术内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中国宗教美术的独特魅力,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文本。
故宫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本书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贡茶文物,以产地、品种为编目,并创新体
《西方大师名作色彩人物》是介绍西方大师人物作品的一本书,涵盖法国、英国、美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各国的绘画大师100多位,从古典到具象再到抽象,从头像、半身像到全身像、人体,再到人物场景画,作品200张。书中作品图片多为高清,给读者提供更好的视觉感受。有助于读者从经典中吸取养分,提高艺术眼光,深刻理解并掌握色彩人物的相关表现方法,进一步夯实色彩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本书可作为欣赏、临摹、收藏等多种作用。
“中国传统色”系列新作,复现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提炼“敦煌色谱”,以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摹绘敦煌的如今与原初,呈现时空因缘际会造就的艺术——敦煌的色彩与美学。它不仅是颜料科学与史学,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恒时光,是不断传承的审美理念与力量。 从古印度到阿旃陀、粟特、龟兹,从北凉至隋唐、西夏,石青、浅朱、丹红、绀青——矿石与泥土,在风蚀尘剥的佛窟中,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衣紫旋襕的供养人、颜如渥丹的驭狮者、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颜料与线条绘制了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