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 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必找到了答案。 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
《梁锡鸿》通过可靠的画史文献和有关传世作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查证了现代洋画家梁锡鸿的生平行状。梁锡鸿三十年代初期活跃于上海,参与了决澜社的初期活动。后留学东瀛,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科,在日期间与粤籍艺术家赵兽、李东平、曾鸣等人组建了中华独立美术协会。通过筹备展览、翻译撰稿、编辑杂志、兴办教育等多种渠道推广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运动,并建立了一个跨越上海、广州、东京、香港等多个地区的国际性活动网络。本书将全面回顾这位现代艺术家的人生路程及其创作精华。
《百种牡丹谱》,绢本册页四册,清蒋廷锡绘牡丹、戴临书法各一百帧,每帧四十三厘米见方。每册封面分别题“蒋廷锡画牡丹谱元”、“蒋廷锡画牡丹谱亨”、“蒋廷锡画牡丹谱利”、“蒋廷锡画牡丹谱贞”字样,皆落“臣蒋廷锡恭画”款,首页皆盖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五方鉴藏章。卷末落“乾隆九年岁次甲子秋七月上瀚臣戴临敬书”款,每幅钤印“臣廷锡”、“朝朝染翰”各一。整册册页钤印、落款体现其流传有序,且曾录著于《石渠宝笈初编》、《牡丹百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中。
葛饰北斋一生执着于“富士”这一主题,70岁后完成了被视为代表作的《富岳三十六景》,画集中各式的富士山姿态,凝聚了北斋毕生的艺术追求。其中为大众所熟知的《神奈川冲浪里》已成为代表日本美术的标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