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 德加出生在法国巴黎, 是印象派画家和雕塑家,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受到大师安格尔的影响。独树一帜的构图风格、准确的技法描绘和对人体动作的深入表达让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最有名的绘画题材是芭蕾舞演员,以及各种赛马场景。埃德加 德加被认为是印象派的画家,但他的有些作品也拥有古典、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特质。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埃德加 德加的生平与艺术创作经历,收录埃德加 德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特立独行的青年时期,到探索印象派的中年时期,再到表达现实主义的晚年时期。 书中的图片精美,极具观赏性,适合艺术爱好者及各大院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欣赏。
保罗 塞尚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被誉为 现代艺术之父 。他的作品和理念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运动。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保罗 塞尚的生平与艺术创作经历,收录了保罗 塞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圣维多利亚山》《玩牌者》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初露锋芒的青年时期,到艺术风格探索时期,再到闻名遐迩的成熟时期,以及献身艺术的奋斗时期。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领略保罗 塞尚画作的风格。书中的图片精美,极具观赏性。本书适合艺术爱好者及各大院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莱昂纳多 达 芬奇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哲学、音乐、医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等,是一位富有科学探索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天才人物。 本书图文并茂地叙述了莱昂纳多 达 芬奇的生平与艺术创作经历,收录了莱昂纳多 达 芬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沉迷飞行梦的少年时期,到兴趣广博的青年时期,再到后来艺术升华的中老年时期,以及研究解剖的晚年时期,包括其永垂不朽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本书对莱昂纳多 达 芬奇生平及其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书中的图片精美,极具观赏性,读者可以领略莱昂纳多 达 芬奇画作的风格。本书适合艺术爱好者及各大院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欣赏。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是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达·芬奇和拉斐尔·桑西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米开朗琪罗的生平与艺术创作经历,收录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其永垂不朽的《大卫》《创世记》等系列作品。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领略米开朗琪罗作品的风格。书中的图片精美,极具观赏性。本书适合艺术爱好者及各大院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 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 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 遗嘱 。 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乾坤。谈自己,金句迭出;谈他人,满目繁华。访谈内容包括:一是培根的艺术世界,包括培根的艺术理念与绘画实践,例如三联画、肖像画等;其他画家对培根的影响,从契马布埃到米开朗琪罗,到近代画家如梵高、毕加索,到同时期画家如巴尔蒂斯、贾科梅蒂等。二是培根的精神世界,包括音乐家如瓦格纳、勋伯格,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如普鲁斯特、艾略特、康拉德等对培根的影响;摄影、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
《徐渭艺术风格研究》以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在一般艺术学层面对徐渭艺术作了整体性综合考察。 风格内涵部分,以艺术体式、符号语象、意蕴和情感特征等一般性概念贯通众多艺术门类,把握不同门类艺术在形式、内容方面的共同特征。风格综论部分对徐渭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般性作了细致的审美把握,并分析了多样性局部风格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互转化的可能。归纳了辨识徐渭艺术的美学总标识。风格成因部分完整梳理了徐渭艺术个性生成的内在要素、基本过程和多层内涵,揭示了徐渭艺术风格和以艺术个性为核心的多因素间的内在关系。这些研究使原本分散的徐渭艺术研究,在风格学层面上有了一个全面贯通和整体观照,深化了徐渭艺术的个案研究。 本书选取艺术家典型个案,在一般艺术学层面将多门类艺术打通、融合,将理论研究与事实研
《杜中良/当代艺术大家》系杜中良中国山水画代表作品选编,收录其近几年来精心绘制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四十余幅。其作品典型北派山水,质直而厚,方峻严整,不以小巧胜、而凭气势出,作品整体辉宏雄壮,气势磅礴,苍润大方。作品色彩层次丰富、厚重,笔墨稳健,而韵味浓。用笔、用墨、用色、气象独特。画面带给人一种深远意境及视觉效果,并随诗意进入高雅之感。经过三十多载的艰辛探索,至今在绘画艺术水平上有了较深的造诣。艺术功底深厚,艺术特色鲜明,笔墨运用的充分畅快,酣畅淋漓,韵味浓,作品意境深远。
本书手稿 近得以完成,原本它的发端并非 近产生的,而是以十六七年前曾在东北大学与诸生研习中国文学时,出于兴趣爱好,同时作为讲义写成的文章为基础。讲义中有一部分不久之后已经发表在杂志上,收录在拙作《中国文学艺术考》(弘文堂刊行)之中。然而东北大学的讲义只是一些摘录,叙述得较为零散,原稿亦未加整理修饰,而今大致使用之前所摘录的内容重新起草。很久之前笔者就曾经想要撰写这样一本书,而今时机虽然说不上成熟,加之老病迂疏,以将养为主,也很难有精力写出什么大作,恰逢弘文堂恳请笔者务必为《教养文库》添加一本,故而编撰这本小著。应出版者要求,以B6型大小的单行本形式出版,并希望将此书编入我们一直以来编撰的《丽泽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