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一生学过的书画篆刻家有沈周、唐寅、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高凤翰、罗聘、赵之谦、孟觐乙、周少白、吴昌硕等。这些名家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成为齐白石艺术的重要渊源。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齐白石通过比较、吸收、变法和创造,获得了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 本书从齐白石与清代名家的关系这个新的学术视角入手,深入剖析齐白石书、画、篆刻艺术与清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渊源。全书图文并茂,解读各大博物馆藏齐白石书画印上百件,以及齐白石日记、画稿、手札等文献,集学术性、艺术性、可读性、典藏性于一体。
世界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亲笔自传。撼动人心的自我剖白,天才艺术家的救赎之路。 1929年出生于传统日本旧式家庭,10岁开始创作,28岁前往美国独自闯荡,先在纽约立足,然后蜚声国际。本书坦诚叙述了她的成长经历、艺术理念、罗曼史、精神疾病史,豪不避讳地袒露自己的爱恨、偏见、执念、私欲,展现了其充满传奇、强烈而鲜明的一生。 我在母亲的子宫里便已绝望,是艺术救了我!
全书二十讲,所述皆为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既讲述大师们个人的身世片段、艺术风格、学问修养,又结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之时代背景,将文学、音乐、哲学等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阐发人类对真、善、美理想的不懈追求。 在傅雷的引领下,我们被带往几个世纪前的翡冷翠、罗马,荷兰、英国、法国 走近乔托、波提切利、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 感受杰出作品里蕴藏的精妙的造型语言、细微的情绪色彩,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心灵震动。
本书以20世纪两位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与毕加索各自的人生故事和艺术创作为主线,讲述了二人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趣经历,探索了他们对艺术、女性和死亡截然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的观点。全书以20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背景,全面展现了两位艺术家的人生沉浮,尤其是二人间亦敌亦友的奇妙关系。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 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必找到了答案。 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
龚贤此图画法取自董源、巨然,用墨浓重淋漓,突出表现了江南湿润多雨的夏令景色,具有“元气淋漓幛犹湿”的气势。图中错落有致的茅屋、弯曲隐现的石径以及潺潺流动的瀑布均为恬静肃穆的山林增添了几分活力。
《庐山高图》这幅作品是沈周41 岁时为祝其师陈宽七十岁寿诞而作,陈宽祖籍江西,所以沈周取庐山为主题,以示自己对老师的崇敬之 情,画面长篇题诗中开句: 我尝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 属于后世所称 细沈 之作。因沈周名声在外,求画者太多,而他个性随和,不忍拒绝,便出现了很多应酬之作。故后世以 细 沈 粗沈 对他的画作进行区分。而这幅画无论是从立意、表现上都可谓是佳作精品。 此画在画法上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也体现了本画的师传。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 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 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
元代画家中,其政治、文化地位*,影响*,而艺术成就*为特出者,大概莫过于赵孟頫了。他承前启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但他身为宋宗室,却出仕元朝,受尽非议,导致其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书重新梳理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将他的艺术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这幅画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山石树木都有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 范宽 二字款。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负盛名、*具创作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同时也是自创一格的书法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又号兰亭。 王明明呈献给读者的《齐白石(2)》收录的作品是从北京画院珍藏的齐白石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分十大类别,由院内理论研究部的研究人员撰写鉴赏词条,由画及人,联系齐白石的人生经历、艺术思想、思想情感,对齐白石其人其艺作深入浅出的分析与介绍,从而使普通大众也能理解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作品描绘的是黄山市歙县西干山一带的山川景致。画家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了近景的坡石、老树。坚实的峦石上长满杂草,几株古树扎根于硬石之中,或挺拔、或虬曲,姿态各异。粗糙的树皮上布满树疤,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树木的枝叶虽不茂密,但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古木垂荫图》的用笔较细谨精致,属于“细笔”之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云烟、江水纯以留白法表现。这些留白贯穿于物象繁杂的画幅中,使画面气脉相通、生机无限。
《少年美术故事》,原载1936年《新少年》第1卷1-12期和第2卷1-12期,由开明书店1937年3月初版。本书是 开明少年丛书 之一种,是丰子恺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一部通俗美术故事书,出版八十多年来广受读者欢迎,影响了一代一代的儿童。 书中共有二十四则故事,以热爱美术的两个孩子为主人公,娓娓道来他们美术学习的趣事。姐弟两人一起玩耍又一起讨论学习绘画,还有爸爸妈妈的指导,邻家哥哥交流,一同绘画的朋友和老师,人物刻画立体生动,情节引人入胜。 书中表现了主人公姐弟俩学习美术的情形,贯穿其中的是美术的基础知识:西方画以及中国画的常识,如视觉搭配、颜色、结构、远近等。既有助培养儿童的绘画启蒙,更让我们成人读懂儿童的画心: 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
该图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白雪皑皑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麓水际边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皴擦、渲染并用,尽显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被公认为范宽的杰作。画面前景的树干中,隐约可见“臣范宽制”的署款,《宣和画谱》中记《雪景寒林图》曾收于宫廷御府,这很可能是范宽专为宫廷而作,也必是精心之作。
米开朗基罗(1475 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 文艺复兴三杰 。 《*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于1534年至1541年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罗三世为西斯廷天主堂绘制的一幅巨型祭台圣像画。 燕青撰的《米开朗基罗--*后的审判(明信片)》就是展示《*后的审判》中的画作。
本书为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作品年代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分诗稿(上)、诗稿(下)、日记(上)、日记(上)、书信及其它等5分册。 这些手保持着完全的原貌,向世人提供鲜为人知的有关齐白石生活、思想、情感、性格、交游、成长和艺术创作各方面的*手资料,对于齐白石研究和20世纪美术史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可作为书法作品来欣赏,也呈现出齐白石书法风格演变的过程,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研究与临习的绝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