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学中的 道 观念既深受传统哲学 道 观念的影响,同时也自成体系。本书通过词汇的意义转变研究观念史的方法,从 道 及相关的 象 气 游 远 心 逸 等概念范畴入手,寻找思想变化的痕迹,在山水画学中厘清与 道 观念相关的内容及其发展脉络,梳理出 道 观念的起源、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揭示出山水画学的 道 观念谱系。
《茆帆山水画公开课》基于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多年的山水画研究、实践经验及公益课程积累,汇聚传统书画知识与技法,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人文艺术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山水画论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到技法、术语、创作和题跋,涉及笔墨、章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创作实例分析、讲解;下篇 书画百题 ,由109个书画问答构成,全面覆盖了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全书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辅以茆帆先生书画作品与教学视频,以权威视角融合实践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山水之美,悠然领悟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历,合集成册,共分十本,以飨读者。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画好人物画很难,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上,画人物画的人真不多。苏维贤的性格内向,才华横溢,艺风高雅,艺德高尚,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其笔下的画能传情,话从画中说,静止之中见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寒暑,陶醉之间生味觉,艺术造诣颇为高深。 苏维贤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多有涉猎,手法不拘一格,水墨、重彩、线描、变形、写实无不探求之。
《美术教学示范作品:工笔梅花画法》讲解了工笔梅花画法,画面尺幅大,易于临摹学习。本书收录了多套工笔梅花画法步骤,除了介绍梅花画法之外,还有岩石、禽鸟等配景,画面生动,寓意吉祥。本书除工笔红梅作品之外,还配有多幅白梅作品,高洁大气,均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50年来,由全体教职工的精心呵护,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为提高高等学术院校的生源水平和教学水平做出重要的贡献。现在附中的校友遍布全国,无论是升学还是直接参加工作的,许多人都成为各地艺术和教育战线的骨干,不少同学以自己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的当代美术教育史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留下自己的辉足迹。 今天,国家的形势有新的发展,附中在办学思想、教育思想、文艺思想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相信附中的全体教职工,一定能总结历史斩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展附中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把附中办理更好。 这里的二百余幅作品是附中半个世纪历届学生留校作业中精选出来的。它从一个角度侧面反映了附中专业课教学的情况,即是附中的成果,也是思考附中进一步发展时应予以审视的资料。对于50年来附中的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两千年来,它通过从自发到自主的审美方式和中国式的赋、比、兴手法,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化地体现了东方世界的宇宙自然观。它历经发生、发展、成熟到升华变化的漫长行程,流汇着民族与时代的人性内涵,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参与了中华文化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与此同时,它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不断地调谐自身来适应变化着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甚至对主体认知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花鸟画的价值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中国花鸟画通鉴》丛书,根据花鸟画史表现为时代、地域、价值功能、风格流派之类的不同维度,分成二十册,以图文映照的方式进行专题化阐述。
《当代工笔画:南北工笔对话》选取了五地54位代表画家的力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的艺术水准。论文集收录了此次活动征集的当代工笔画优秀论文、当代工笔画研究论文论著目录、当代工笔画大事记、50年来发表的工笔画优秀论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工笔画的发展脉络和创作理论进行了直观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