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王书平主编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的作品反映了五年来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现状,在题材、体裁和形式、手法诸多方面有新突破,风格多样、探索广泛,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也颇显著。其中不乏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作,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是一次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集,展示出中国气派和时代风貌。
南宋初年至宁宗朝的近100年间先后出现了四位画院画师,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用以区分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的不同。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的南宋家。
南宋初年至宁宗朝的近100年间先后出现了四位画院画师,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用以区分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的不同。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的南宋家。
《中国画技法丛书》丛书是普及型的技法读物。每一册,以一个题材为主,解析一种技法,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成若干个教程,循序渐进,使初学者一步一步地熟悉技法、掌握技法,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更高境界。 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是城有所建树的名画家,他们从事创作,对教育也颇有心得,以他们的经验和富于表现力的技法演示以及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读者会从中受益的。 本册为《工笔山水画法》(2)。
《馆藏精品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共3张)/东方画 谱》突破传统意义的画谱、画册形式,以八开折叠的 方式,原色、原迹、高清的面貌呈现,整体全面且完 整,局部精彩而丰富。“精品馆藏选”囊括了海内外 数十家博物馆的经典中国画藏品,以博物馆为单位, 分集推出,以飨读者。
《吴宪生水墨人物》收有吴宪生水墨人物画作品有:退休老工人,冬天的太阳,高原风,黄河源头人,女青年长辫子姑娘等。
诚然,画之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艺术的审美标准毕竟是主、客观的统一,主观当然在我,客观自然在画。这说明,画的品位高低,并不完全是以赏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如无论谁说“白石老”、“宾虹老”的画不好都是徒劳的一样!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立场对朱新建的艺术进行批评,都不会影响到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因为还没有谁能对一个“美人”做出如他这样富有感觉的描述。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沈括“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作者采用“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详尽而深入探讨《梦溪笔谈》中所阐示的“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无
《百卉图》为明代画家周之冕的传世作品中尺幅长、规模大者。作品为四季花卉图,有牡丹、玉兰、桃花、菊花、梅花、辛夷等七十种,其中木本花卉多为折枝,每种花卉用笔、用色、情态韵味均有不同,但皆生机盎然,亲切可人,可谓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此作也是明代小写意花鸟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