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
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有学
元勋兄呕心血凝结而成的《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一书即将杀青付梓,承蒙他看得起,要我为他的大作写篇序言。 说起来,我与中国传统艺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因缘的。我在大学念的就是古典文献学,也因此接触到一些中国古代的画论、书论。像宋人郭熙、郭思父子的《林泉高致》、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还有近人黄宾虹先生的《古画微》、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绘画史》……等等,我不但通读过,而且至今依然耳熟能详。这些画论不仅是有真知灼见、有亲身体味的经验之谈,而且是文情并茂、才思俱足的美文、妙文。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从对古典文献的考据转向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文人画的探究学习,一方面固然是自身的性情所致——我可能是个有一点文人情结的人;但另一方面,阅读中国古代书画及书画论著的经验
观周裕国的画,自然之气扑面而来,恍若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身心为之所动。多年来,他以四川西部风光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广受大众喜爱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尤其是雪山和云水的画法独树一帜。以传统技法画雪山,多经留白为主,有时加以简单的皴擦,在画面中也多为陪衬而已。而周裕国画雪山,则通过山石的块面划分,褶皱的聚散和背景的映衬,将雪山既纯净又巍峨的气势表现得极其饱满、壮丽和神圣。周裕国画云水吸取了传统的烘染技法,利用宣纸浸润的特点,将云与水的质感十分完美的表达出来,山石得云水而活,云水得山石而动,画而氤氲灵动,生气勃勃。这是周裕国的作品广受称道之处,同时也是颇受争议之处。然而他既不惶惑于这种争议,也不拒绝这种争议,而是把这种争议作为自己、完善自己的一种参照。
探究中国绘画的当代性和传统绘画的创新问题,不能不关注现代水墨画。 从本期(总51集)起,为加强学术研究和含金量和系列化特色,本刊决定改版为大32开本,在保留图文并茂、大信息容量的原有特点基础上,每期都使论文主题相对集中;在每期专题之外,为保持刊物的固定容量,亦适当辑入其他有关史论研究及年谱等稿件。希望新老作者和读者大力支持改版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朵云》能够成为荟萃当代中国绘画研究领域精粹成果的一本更具活力和典藏价值的学术丛刊。 本期《朵云》探讨有关中国绘画的当代型态之一——现代水墨画的诸种纷陈的见解,文图并茂,对了解和进一步探索这一课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我社推出的 水墨画技法丛书 中的一本。本书以水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题材 树木 为主题,收录了五位画家关于树木主题的水墨画作品,分别是根岸嘉一郎、藤原六间堂、久山一枝、沈和年和打矢惪。本书中将森林、湖泊、山丘和溪谷等树木周围的景色也纳入视野中,聚焦我们生活实景中的树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各位画家别具特色的表现方法,向读者们展示各位画家探究出的各种树木的绘画表现的可能性。 本书适合作为相关艺术专业学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美术爱好者的临摹用书。
《 水墨人物写生》是人物画教学中的重要一课,也是人物画创作中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说的写生,传统画论中叫“写真”、“写像”、“写照”等等,不论何种叫法,其本质都是一样,就是一定有一个真实的人物为蓝本,作者根据这个具体的人物来画,有些是当场对着对象来画的,有些是经过仔细地观察了对象之后,凭着记忆来画的,我以为这二者都可以叫做写生,是广义的写生。现今的美术学院利用模特儿来进行水墨写生练习,以提高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和水墨表现技巧,成为人物画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实际上,水墨人物写生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练习的手段,也是人物画表现的一种方法,好的人物画写生,就是一幅好的人物画作品,虽然它没有大幅作品的人物多,容量大,但它更接近生活原型,人物更富有生活气息,艺术形式的表现也往往更
本展汇集了朱新建近年创作的二十余幅油画作品和五、六十幅水墨新作,观众可以透过宣纸和画布、笔墨和油彩的不同变幻,来品味艺术家对女性生活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
永茂先生生于北京,习画之时,有幸受到李可染、刘凌沧、何海霞、白雪石等先生指导,并师从著名画家王明明,受到严谨的中国画训练;又于上世纪末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使其修养、技艺得到极大提高与升华,且眼界,胸怀得到拓展,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愈发走向精神层面,作品图式与笔墨技巧也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性情的流露与表达。 从性情出发,从个人气质出发,于永茂把自己的创作题材,逐渐从人物画转向山水,而画山水又渐从北方山水转向江南山水,并全然痴迷在江南山水的烟树柳岸、江村云雨,岗峦叠翠的境界之中了。可以肯定,这些作品表现了画家梦寐以求的家园图景,尽管它带有“世外桃源”的迷离色彩,却给人以“身在此山”的亲切感。 一个生于北方的画家,偏爱并专事表现江南水乡风情,而且在笔、墨、色中涵咏着华滋秀润、
彩墨牡丹,顾名思义,就是用彩墨以意写之,不求形似,以简单的笔法,将牡丹的形态高度概括,一气呵成,追求栩栩如生的效果,更逼真、更生动,强调牡丹的神韵和气势,注重艺术感染力和画者的主观感受。明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泼辣豪放,无疑又是一个创举。他的《牡丹蕉石图》*代表性。画中的牡丹一气呵成,通过墨的干湿浓淡,笔的来去纵横和适当交叠,使画面尤具立体感、真实感。受到了清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和后来的吴昌硕等大家的极力推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著名画家王雪涛曾画过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齐白石所画的牡丹花,用笔简练,常常是寥寥数笔,却生机盎然,令人玩味。
无
那位99岁老人的平凡日子,让大家分享到了朴实无华的人生智慧。倪萍在绘画中,也贯穿了浓得化不开的“姥姥情结”,画册直白地命名为《和姥姥一起画画》。 与《姥姥语录》一样,《和姥姥一起画画》同样抒发了对姥姥的怀念与感恩之情。她的画笔之下,大多是自然、淳朴的东西,如姥姥院子里的向日葵、月季,可爱的小鸡、游水的鸭子等等。倪萍说:“感谢姥姥一生用爱、用良善养育着我的心灵,没让我的眼睛饿着,让我始终能看到美。” 评论家认为,倪萍的画作个人风格鲜明,“笔笔有情”,取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品轻形式重意义表达,很多作品以图文并茂方式讲述了人生的过程和道理,充满了人生哲理。
昔邓实、黄富虹先生詹创办《神州圆光》丛书,利用当时先进的印刷技术传播传统给书画艺术并推介时赜名作乃至新人力作。黄富虹先生高瞻远瞩,睥睨书史,力推道咸金石家绘画,以挽清季画坛颓废之风。先生倡尊之“画史必需重评”,正是他独立学术思想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的“画史”至今依然沿袭旧说,人云亦云,如论及清初“四王”保守、“四僧”创新之见。以保守舆创新之说讨论绘画之发展,未免过于简单,也缺乏独到的见地。中国绘画之发展,渊源有自,干百年来以不变对应变化与发展。笔墨精神千古不易,落实至画家之个案又无不有所追求,不断调整,曲折流变而下,时有新的境界可以寻见。直至清末,尤“五四”新文化时代,画史一变昔日之大平静,而躁动不宁。对此现象,史家又往往一味概之,或中西合璧或保守或创新,尤其缺乏对个案
《马寒松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作者马寒松是我国著名国画人物画家,尤善画古代历史人物,其作品构图考究,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典雅,画面意境雅俗共赏。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本书作者详细解读了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体会,技法要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