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 品读与临摹 写生三阶段 白描 没骨 撞粉撞水法 创作 长卷 等6个章节,主要是分享名师苏百钧教授的创作历程、作品解读与教学经验,并对现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学习体系与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及高校教师等学习、剖析苏老师的经典代表作品,并对其创作过程及心得体会做详尽的介绍与阐述。同时根据实践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并通过绘画实践总结绘画经验。
竹子美而不俗,淡中见雅,观赏性。自古以来,竹子在东方园林园艺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形容竹子,可用“生、形、体、色”4个字来描述:生,百笋齐发;形,潇洒飘逸;体,婀娜多姿;色,青翠欲滴。扬州的瘦西湖的个园、北京的紫竹院、成都的望江公园,都是以竹子造园的东方式园林,可见其魅力所在。在中国南方像“茂林修竹”、“竹径通幽”、“水中竹影”、“移竹当窗”、“竹林夹径”等以竹为景的景观,随处可见。谈到竹的实用价值,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竹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人们生存的必需物。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外,竹子还可以当盛器,可做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
《清塘荷韵》是曾出版《江宏伟画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家丛书——江宏伟》、《当代名家手稿系列——江宏伟》等画集的中国著名画家——江宏伟先生的工笔荷花精选集,书中具体收录了其的:《冷香》、《荷花》、《江南莲花开》等作品。
本书内容包括扇子的历史、扇子的扇能的“分离”、?扇骨的材质、扇骨的造型和款式、扇骨的雕刻和加工、制扇名店与制骨名家、扇骨的收藏、使用及禁忌、从扇骨说“收藏经”等详细的内容。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形式,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能拓宽人的心智、怡人心神。从古至今,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风骨神韵,一直被教育家、文学家、画家等所崇拜,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而本书正是秉着给读者开拓视野、增加文化修养的目的,让读者在品鉴、研习古代名家作品时,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幅作品的重要细节、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内容和精髓。学习国画时通过细致描摹教材中展现的名家名作,来掌握中国画中特有的程式、构图、章法,以及中国画中特有的皴、擦、点、染等技法。本书可以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名作,解决了很多人无法近距离观摩名画原作的难题。让古画走下“高大上”的神坛,来到绘画初学者面前,让初学者真正地、面对面地学习、观赏、临摹名家名作。本书是“经典国画原大版”系列中的一本,一共收录宋、元、
古语云,“马持帅风,羊致祥和”,“羊者,祥也”。由于羊的温顺善良,深得人们的喜爱。也就成了历代画家笔下描绘的理想化的形象了。本书主要罗列了工笔画线描动物画谱中的牛和羊这两种动物,图文并茂,讲解条理得当,图例清晰。
一个时期,有一些人否定历史上的一切旧文化成就,自以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其实,真正的辨证唯物主义并不否定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对立统一关系。我们赞赏自然万物之美,并非自然万物本身表现出自己的美,而是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经验,给予自然万物以一定的价值观的反映。中国绘画的发展,从人物、山水、花鸟的顺序来看,是人对自然的審美价值的逐步推进的过程,所谓審美的真善美标准,也就是人的意识形能赋予自然万物的審美价值。北京有个工笔画会,顾名思义。要和写意派分庭抗礼自显面貌,即使同在一个画会,同是一个画派,也要求不同一个面貌。这是中国画发展道路上突出个人风格的优良传统。据画坛中人反映,于非暗从写意转到工笔,目的在于冲破吴昌硕、齐白石南北两大写意派的垄断局面。画笔一转,转到了北宋宫廷派的
工笔花鸟画以其独立的形制、丰富的内容、完善的手法,达到了形真意切、情景交融的崇高境界。这一画种以独特的工具、材料和绘画性质、特征影响它的形式和面貌。因此,对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正确地使用,是学习工笔花鸟画应有的专业基础,不可忽视。现在,就我画工笔画所使用的材料作简略介绍。工笔画常用的笔有勾线笔、渲染笔、排刷等,勾线笔有软、硬之分。我常用较硬之新笔,因其易表现出线条的转折、顿挫、迟速。渲染笔用大小号羊毫或兼毫,因其含水量大,适宜渲染。面积大时可用4—7厘米大小羊毫排刷。工笔画大都用纸、绢等。我喜用绢,因其表面细腻、透明度好,宜于过稿。绢绷在画板上作画,只是工序繁琐不易掌握。绢的产地很多,我常用日本绢,凶其有质地较厚,不易破损、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墨有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等。可使用墨
从绘画语言的角度研究工笔画的写意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结构的写意。从立意到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图式的结构处理,是体现画面是否写意的关键。2.造型的写意性。中国画造型就是“意象”造型,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针对现代人物的造型而言。面对现代的人和生活,其“意象”造型应该是什么样式的,有无规律可循。3.绘画语言的写意性。既要继承古人工笔画技法的精华,又要摆脱其束缚,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画境:方政和工笔花鸟画探微》以全图的形式呈现,没有对作品内容做具体的文字介绍,可供绘画艺术爱好者观摩欣赏。
本书系“美术教学示范作品”丛书之一,收录了百鱼白描画稿作品。每幅作品线条优美、步骤清晰、结构明确、形象生动,使读者轻易得其精华之笔。本书不仅具有欣赏性,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供广大美术爱好者临摩学习。
黄妙德先生多能兼善,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工。他开创了吞吐历代画鹰诸家之长、兼收并蓄而融为一体的工笔画鹰一路。工而不腻,放而不狂,构景布势、理趣、格调近乎宋人。画家以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和西画技巧画鹰,因而在解剖、透视、光感、结构、毛羽质感上比古画更具真实感,栩栩有生意;粗劲笔法山水配景所形成的取形用势、情景交融,达到了雄浑苍古的壮美意境。黄妙德能工能写,深谙用笔笔法、笔意、笔性之理,在他的作品中绝不是逸笔草草的墨戏或剑拔弩张的狂放,绝无一般工笔画的刻板;而是工而入逸、生动活泼,颇有南宋李迪之风,从而丰富、充实、强化了画鹰这一题材的艺术语言和内蕴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