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院校教材:从写生走向创作 人物画》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鲜明而厚重,并组成了主调色彩,保持了工笔人物画典雅的风貌。
纵观中国绘画历史,线描可谓是中国绘画的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学好线描不仅可以打下绘画坚实的基本功,而且能够培养对事物的美的感觉,增加耐心,从画笔的一横一竖交错问表达出物体的形态,提高素质与修养。
扇画是中国传统画科中常用的形制之一,历时悠久、题材广泛,作品甚丰。该书从传世的历代扇画人物画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画家及其经典汇集成册,书中作品皆采用制作高仿真复制品的电子文件及精良印刷工艺,并首创性地摘录相关的历代画理、画论或画者语录原文予以对接,比照结合、*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滋原味。
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代及其之前的有关肖像画的图像遗存与史料人手,旁及礼、祭、人物品藻、佛教传人、传神理论等方面,对魏晋以来直至五代时期的肖像画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对肖像画从“成教化,助人伦”转向大众实用的发展中诸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找肖像画创作主体(画家)、创作心理过程、作品内容题材及画法形式以及肖像画批评理论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为肖像画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参考。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年代可考、真实可靠的晋唐墓葬壁画和出土的唐代绢本人物绘画,成为我们研究晋唐绘画重要的实物资料,为鉴别和确定传世作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为了解晋唐肖像绘画的发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阶段所表现出的复杂性提供了大量实例。
在中国人物画史上,描绘高逸之士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母题。中国的知识分子很早参与到了绘画创作中,画家历来也重视绘画的文化品位,因而,表现高蹈型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物画中的重头。而高逸人物画的发端,则可以追溯到魏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但却是中国文化史上个体意识、人文意识蔚然兴起、人性大解放的年代。当时社会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严重动摇了从两汉以来士人阶层中占统治地位的建功立业的价值观。当『达则兼济天下』成了遥不可及的虚幻理想后,『穷则独善其身』便自然成了士大夫们惟一的人生目标。宗白华对此曾作分析:『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这
刘福芳(1930年生),山东省招远市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和中国画的美学研究数十年。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收藏、获奖,并收入各类名人录、名人大词典、年鉴等。 王雁(1932年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收藏,并收入《中国美术家年鉴》等辞书。 董淑嫔(1939年生),辽宁省旅顺人。北京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画学会会员、东方艺术交流学会会员。1963年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从事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数十年,全部作品分别在国内外展出、出版,多幅作品获奖并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