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历,合集成册,共分十本,以飨读者。
山水画写生通常称 对景写生 。写生对象或一树一石、或一物一角、或光景、或氛围。根据时间和地理条件或临场情绪可分快速和慢工两种,俗称 速写 和 慢写 。其要旨是:写对象之生、写对象之真! 生 就是生活、生动、生气、生机; 真 就是真实、真切、真情、真意。有道:美景如画、佳画似真。亦即写生与创作的千古准则 搜妙创真 (五代荆浩《笔法记》)。前人对写生的理解多见于花鸟画的题识,其实山水画亦然。较普遍的是直题地名或在诗文题识中示意。一般写生是按 适吾心 而取景,然后情景交融、对景造意、水墨加工成之。此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一幅好的写生,同样可称之为创作。
《披云峰图/东方画谱 清代山水篇》作者描绘黄山秀美实景真实,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抽象派,用截取法描绘场景深邃迷远。他的构图气势憾人、笔情狂悖、淋漓洒脱,具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原色 原迹 菁华高清范本。
《青绿山水图/东方画谱》描绘了远处峰峦叠嶂,近处林木萧萧,有一老翁正策杖吟咏,好一派秋山踏歌的景象。此图构图精致,笔墨圆润,布局疏朗,概括沉着,气势厚重,极具唐人风貌。其树木的描绘笔法细致,画面风格文雅劲健,表现了闲适悠然的文人生活。
《黄山图/东方画谱》采用高远构图法,描绘了黄山莲花、云门诸峰景色。画面奇峰耸立,气势宏伟。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线条刚劲如铁,突出了山石的质感。近处坡石上有数株苍松、乔木傲然挺立,掩映着草亭;涧泉自高而下,由急势到缓势,观者仿佛能联想到水声溶溶。整幅画面平淡简洁,意境深远。
《丹崖玉树图/东方画谱 元代山水篇》采用深远构图法,由于是在纸本上作画,该作较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等绢本作品更充分地发挥了笔墨融合的韵味。画面设色清雅,重峦叠嶂,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用笔松秀,点染随意,潇洒自如,虚实开合,更加突显了山水的灵秀,溪流迴转,云烟缭绕,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
此幅作品兼用多种构图法绘制而成,有马远 一角式 构图法和郭熙的 三远法 构图法。描绘了江南山清水秀、风和日丽的美景。画面群山连绵,树木繁茂,百草复苏,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象。高山流水、水村人家、茅屋楼阁、渔舟泛江,所有景致,无不生动。设色淡雅,用笔圆润,无尽之江山景色,尽收眼底。
《信着芒鞋作浪游/东方画谱》描绘了浩渺江景。画面山峰耸立,惊涛骇浪,江帆难行。山脊及山石用荷叶皴和其他皴法,浓墨及淡墨相参皴擦,富于墨色变化,用笔劲健。画中景物层层叠叠、茂茂密密,无论是山峦的走势还是树木枝杈的布置以及江面的层层波涛,都充满了运动感。
该书从传世的清代山水画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画家及其经典汇集成册,书中作品皆采用制作高仿真复制品的高清电子文件及精良印刷工艺,并首创性地摘录相关的历代画理、画论或画者语录原文予以对接,比照结合、*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滋原味。
此幅作品采用全景构图法,描绘了壮丽秀美的山水景色。以积墨法画出千岩万壑,逶迤起伏,气势磅礴。树木以横点、浑点、介子点、夹叶点等技法绘写,下深上淡,数遍点染,疏落有致。山石用雨点皴、豆瓣皴,多次皴擦渍染,用黑白对比和虚实浓淡的变化,画出远近层次,使得画面极富意境。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立场,并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长,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中产生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之变革进行分析和梳理,着重阐述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主流形态,也兼及非主流形态,而在具体陈述中则采用史与论结合、图像与释阐结合的方式,并试图在现象的铺排与个案的分析中,寻找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此说明中国山水画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梳理、概括出中国山水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性的现代形象。
《施云翔山水画教程(云水篇)》8开,5印张,属 于山水技法书。适合具有一定绘画水平的画家及书画 爱好者使用。云水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水 或静谧,或灵动,或浩渺直接体现了山水画的气韵, 所以画好云水是画家的必修课,本书即是通过详细的 关于云水绘画分析性质的文字及作品技法过程图例以 及作品赏析,为广大读者展现了施云翔山水画烟波浩 渺,光影迷离气象万千的景象,尽显浪漫主义色彩。
宗其香,1917.11.30年生,江苏南京人。幼家贫,自学美术。1937年当徒工时,《山水》即入选*第二次全国美展。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4年毕业,被徐悲鸿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1947年随徐悲鸿北上,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1982年离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作品有《艺君像》、《漓江夜》、《寺前小集》等。1952年创作的《不朽的英雄杨根思》曾获全军美展一等奖。1943年曾在重庆举办“重庆夜景”个人画展;1956年其长江写生在国内数地巡展;1985年南京江苏美术馆,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赴日本举办个展。1958年创制水彩袖珍画具,获文化部创作发明奖。有《宗其香画集》行世。
陆俨少所著的《陆俨少山水画刍议》讲笔墨技法、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小中见大,深人浅出,《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是一本高水准的艺术教材和山水技法读本。
在长江入海口的南岸,有一座风光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娄江从城中缓缓流过,她历史悠久、经济富庶、地肥水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代的统治者都以此作为粮仓,故称太仓。而宋文治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画家们都知道,如果对生活和生活所赖的土地没有激情(或者说热爱),那就谈不上山水画的创作。 本书介绍了宋文治的作品及艺术理论。前部分以少量篇幅分析了宋文治山水画创作技法、构思与构图、意境内涵及艺术特色等。后部分展示了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些山水画用笔生动流畅,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作者所具有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本书制作精美,较好地再现了原作,是美术爱好者极佳的临习范本。
《中国绘画史图鉴》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脉络,以几百幅高清图版,系统完整地展示和阐述历代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
《浙江博物馆册页精品——任伯年扇面》由清代的任伯年绘,此画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描绘的是人物画,花鸟画等。在绘画史上,任颐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故宫画谱·山水卷·山石》立足于中国山水画五代、宋、元名家作品,精选其中的山石画法选编成册。以读画的形式,通过较为详细的技法解析与步骤图来帮助读者学习山石的笔墨技法,同时,亦将画理贯穿于具体的技法讲解中,希望能帮助学习者通“理”明“法”。从山石的形态来看,有石块、石壁、石崖、峰峦等;从山石的构造来分,有土质山石和石质山石之分,又有土山戴石,石山戴土种种。本书编写不是从山石分类出发,主要是围绕画山石的基本技法“勾、皴、擦、染、点”而展开阐述的。
在中国的画坛上,闫景阳山水作品的出现,似乎有一种艺术特有的东西,使其闪现出的是电光雷鸣似的灿焰,犹如域外之风,旋起如霞云,迷丽的又像是青藏雪豹的神秘芳容,有艺魂灵动似的惊艳,寻觅芳踪,若隐若现,其作品的艺术韵味,有一种让人要一探究竟的感觉。 闫景阳的山水作品,是经过自然精灵的孕化吗?其作品画风画貌呈现出的是那样的奇珍异彩似的鲜活和老辣。独具慧眼的视角,速写之技的写生风格,却让中国山水画以一种形神炯异的势不可挡的生动,展示的是中国山水不一样的意象风情。气色苍谧,异韵飞扬,流光溢彩,不乏诗意盎然的喧嚣。
《传统山水画教程丛书:山水画景物技法教程》奉献给习画者是比较完整的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意识较全面的画技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稿积累,多次的教学效果,校正编写出来的。文字方面从多角度阐述由传统到现代,由理论到实践,紧紧抓住习画者的性趣向深度和广度展开。 比如教材的插画紧随文字,由浅入深,数量较多,花样翻新,较全面地包括了山石、地貌、树木、泉瀑、云烟、江河溪流、点景、落款盖章、幅面规格等画法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