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画好人物画很难,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上,画人物画的人真不多。苏维贤的性格内向,才华横溢,艺风高雅,艺德高尚,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其笔下的画能传情,话从画中说,静止之中见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寒暑,陶醉之间生味觉,艺术造诣颇为高深。 苏维贤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多有涉猎,手法不拘一格,水墨、重彩、线描、变形、写实无不探求之。
包含日本知名画师秋赤音在内的七个画师,从七个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解,带你从零开始向专业领域迈进。
《中国绘画名品》为上海书画出版社继《中国书法名品》后的又一以中国美术史中经典作品为主体的系列丛书,本丛书选取了自魏晋至清末的经典绘画作品,以单幅作品、同画家的作品、同主题的作品、同题材的作品等为个体,预计出版100本。每本均由整幅拉页及分段赏析两部分组成,在分段赏析部分通过文字导读,将绘画中所呈现的情节、技法及绘画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历史、文化涵意展现给读者。在行文上分为整图拉页、综述、作者介绍、辑封、作品简述、分段解析、递藏八个部分。本稿为《中国绘画名品》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此图为青绿山水长卷,设色鲜明,绘画艺术高超,为难得一见的北宋青绿山水巨制。又因为王希孟专享的存世作品,所以更加难得。
《画谱》是我国古代普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历代画谱类编》是荣宝斋出版社历时8年,从传统画谱中精选出138种,对其内容按照中国画的分类标准,依次分为:石,山水,名胜,花鸟,人物等14类。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多、图书类型丰富的国家。我国古代的刻书出版业可分官刻、图刻、坊刻三大系统及寺院、书院两个旁支。《点石斋丛画》尊闻阁主人编,共十卷。是一部汇辑中国画家作品的画谱,其中也收有日本画家的作品。 本书原为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年)上海点石斋书局清光绪石版印刷版本。此次将原书二页合为一页,四卷,版式及装帧重新设计。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画家可谓不幸而幸。在他们出生的年代,正值艺林逐步动荡、学术贬值乃至斯文扫地之时,他们的童蒙教育因之先天不足。但在他们以个人的禀赋踏入艺术学府的80年代,艺术教育迎来了规范发展,画学普遍红火中兴,他们也就得到了学院内外多方面的营养,在艺术功底上获得超过前人的积累。时值90年代乃至跨越世纪的日子里,文化开放,现代传统、古法新思二界贯通,艺术创造的现实条件达到历史*佳,他们更是得以迎向乘势,在艺术上遣才尽性,渐入佳境。为此,从他们的艺事旅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天籁须自人工求”的一代画家的努力,还可以看到“将与风云而并驱”的一代画家的理想。 “*国画坛·60一代”系列图书以画家的出生年代为选题的依据,并将选择的焦点落在同一年代的佼佼者身上,均由著名美术史论家范迪安先生主编。
中国美术事业有极其开阔的发展空间,大有作为。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艺术创作中心,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奋斗目标,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科研创新、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等方面,将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而以国家强盛发展为时代背景,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雄厚实力为依托,中国美术创作院将努力为中国美术创作和研究高质量地持续发展,搭建一个重要平台。 发扬中国美术创作理念,提升中国美术创作水准,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实践中国美术创作,这些都是中国美术创作院的所思、所想、所做。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人有更多、更新和更有价值的“中国美术创作”值得期待!
久旱盼甘霖,改革开放后迎来了个西方大展: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轰动了整个大路,包括遥远省市的所有美术工作者,都想来一开眼界。有的人没有路费、砸锅卖铁也要赶来京城。但展品限于19世纪及农村风景,而且大都是二三流作品。法国人自己感到并不能代表他们的高水平艺术,故在前言中委婉的说明展品是由中国方面挑选的。我们急于相了解原子弹时代的新科技,展出的却是蒸气机。法国人大概为此深感遗憾,故同时额外陪展非中国选定的印象派及其后的一些举世闻名的杰作的大照片。有人对随展的法国人说,中国观众不会接受这些现代派的东西,然而学画的内行观众们恰恰正拥挤在这些大照片前钻研,法国人便指指这些热情的观众:他们比看正式展品更感兴趣。 后来,罗凡的作品来京展出,观众如潮,买门票排长队,美术馆每天延长展出时间,加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画家可谓不幸而幸。在他们出生的年代,正值艺林逐步动荡、学术贬值乃至斯文扫地之时,他们的童蒙教育因之先天不足。但在他们以个人的禀赋踏入艺术学府的80年代,艺术教育迎来了规范发展,画学普遍红火中兴,他们也就得到了学院内外多方面的营养,在艺术功底上获得超过前人的积累。时值90年代乃至跨越世纪的日子里,文化开放,现代传统、古法新思二界贯通,艺术创造的现实条件达到历史*佳,他们更是得以迎向乘势,在艺术上遣才尽性,渐入佳境。为此,从他们的艺事旅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天籁须自人工求”的一代画家的努力,还可以看到“将与风云而并驱”的一代画家的理想。 “*国画坛·60一代”系列图书以画家的出生年代为选题的依据,并将选择的焦点落在同一年代的佼佼者身上,均由著名美术史论家范迪安先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