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玉100》封面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哑光布面材质触感细腻柔和,金色的 永玉100 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其中 100 以斑驳之态呈现,意在表现黄老历尽风霜的一生。设计打破常规画集先整体、再局部的传统模式,先通过作品局部精彩部分的展示,让读者渐入佳境。《永玉100》收录了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九十岁后至离世的全新作品,涉及家国大爱、日常起居、生肖月历等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以追忆往事、咬文嚼字为灵感而创作的妙趣横生的精彩画作。作品整体线条饱满流畅,色彩明亮,细节清晰,展现出黄永玉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特立独行的艺术思维,为读者送上了一席艺术的饕殄盛宴。在文字上,编者将黄永玉先生作品中的题跋、钤印等文字内容,依现代汉语规范用法进行了修订,为了将作品中的逸闻趣事、精彩锐评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读者。作品后的大事记部
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楼阁亭台是中国传统画科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也称 界画 。该书从传世的历代名画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楼阁、亭台等界画作品汇集成册,书中作品皆采用制作高仿真复制品的电子文件及精良印刷工艺,并首创性地摘录相关的历代画理、画论或画者语录原文予以对接,比照结合、*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滋原味。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品种多的国家,约三百种。竹子四季常青,不畏霜雪,和梅、松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竹子刚烈不屈、虚心直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中国文人素爱赏竹、咏竹、写竹、种竹、伴竹而居,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画家常以这种虚心有节的植物寄托志趣与情操,将它与梅、兰、菊一起描绘,象征君子高尚的品性与美德,在中国画中被尊为“四君子”。 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画竹艺术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和高尚的精神风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画竹的写意画法,可供绘画爱好者学习、借鉴、临摹。
唐寅是明四家中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画家,虽然他兼善山水、人物、花卉,且攻诗书,但他的*成就仍是其独步古今的水画。 本书解析唐寅的八件画作,既有明显继承李唐一派的《磵上清吟图》,也有属于南宗一路的《春山伴侣图》;既有他中年时期风貌独创的《骑驴归思图》,也有他晚年变革程式,老笔纷披的《山路松声图》;至于《高山奇树图》和《雪山行旅图》虽然细密,却流丽婉转,既兴挥洒,几乎可以一气呵成,快速成图的。《落霞孤鹜图》写滕水阁诗意,也是唐寅典风格的精心之作;《葑田行犊图》以近景特写唐代李密的人物故事,法兼南北,别具一格。 这八幅画,皆按画法需要作了步骤图和文字说明,有的一次完成,有的有二、三、四次不等的分解步骤,读者可据此了解一件画作从落笔之始到后完成的几个重要阶段。当然,这只是笔者的
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国画家》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国画家》小品精作扇面画大赛"活动已经结束。在这次大赛活动中,我们的初衷是:利用扇面画这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搞一次全国性的小品画大赛,意在弘扬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更深地挖掘扇面画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内涵,探索其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为广大的中国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参预的平台,从而更多地发现和推出新人新作。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在历时一年的活动中,我们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寄来的作品进行登记、初评,并于2002年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展览馆举办了为期20天的"《国画家》小品精作扇面画大展"和研讨会。在展览中我们还邀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参赛的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并分别选出一等
本书是“美术爱好者之友范画临本”系列中的鱼虾分册,该书以图例的方式,详细讲解了鱼虾类的基本绘画技术,并以大量的范图为例。全书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及实用性,是中国画基础入门的极佳辅导材料,对迅速提高绘画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齐白石(1863——1957),画坛巨匠。领异标新,开宗立派。毕生勤奋创作,以万计作品传世。他的艺术作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财富。这些作品以平朴生动的形象,简洁开朗的艺术形式令人悦目。幽默、深刻的寥寥数语题之于画,醒世明人,妙趣横生,更使人赏心不已。
作为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常务院长,回忆自己四十余载的国画生涯,徐湛感到事业的路虽然很艰辛,但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开设系列书画讲座,一讲就是3年;今年上半年央视新开的书画频道也为他专门开设了名为《跟徐湛学国画》的栏目;他的学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为配合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的《跟徐湛学国画》栏目的讲座,特出版电视讲课VCD光盘及技法教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新的更为方便的学习课堂。本套光盘共8张DVD。
《芥子园画谱》是清初由王槩等编绘,清初画风崇尚临摹与仿古,是初学中国画技法的一本教科书,可以从此书中学习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芥子园画谱兰谱》是从《芥子园画谱》中单独抽取出来的画谱。这种编写方法方便学者使用,学习针对性强。初学者从这本画谱就能完全了解古人画兰花的基本步骤,画兰起手撇叶式、双勾叶双勾花式、撇叶倒垂式、写心点心式、写惠花式等基本技法。初学者可以利用此本画谱学习用笔和构图的技巧,再进行写生,由生活中再进行创作。此书的后,特别挑选历代诗人咏兰诗句,供学者研读与题跋所用。
本册书以技法分解为主,详细演示了一幅画的构成过程,注重笔法、墨法、色法、章法的规律和运用,特别是对画面枝干的穿插和组织规律有较多的讲解和实践,并有大量的作品欣赏和侧重分析,力求做到讲解清楚,简单易学。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经过50多年的细心饲养,观察神仙鱼的繁衍生息,从卵生变鱼仔,再到幼鱼、中年鱼、成年鱼的全过程,从中领悟到神仙鱼非常有灵性,其择偶方式是“自由恋爱”,不能“拉郎配”。一旦结为“秦晋之好”,则会忠贞不贰、“白头偕老”。这就是神仙鱼的品德。再有,神仙鱼造型别致,可以入画,更成为吾与之结缘的主要原因所在。 吾萌发了画神仙鱼的构想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饲养、观赏、玩味的漫长过程中,常常在茶余饭后、夜深人静之际,细细地观察神仙鱼的动态,与之面对面地交流、对话,彻夜进行写生,30年苦练不辍。用铅笔、钢笔、毛笔画了几十本、数千张速写,从中掌握了神仙鱼的形态、动态,鱼的解剖、肌理透视关系等。(见4页图)通过周而复始地写生和观察,从神仙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和面部表情,体味到鱼的灵性和感情变化。吾深深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国宝级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的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本书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
刘子久(1891~1 975),名光城,号饮湖,天津人。早年毕业于北平陆军测量学校。1920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受教于金北楼,主修山水,兼攻花鸟。1927年任湖社画会评议,后任市立天津美术馆馆长,兼国画导师。新中国建国后曾被推选为市人大代表。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国画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代表作《支援前线》、《给军属拜年》、《为祖国寻找资源》等。出版《刘子久画集》、《刘子久作品选》、《刘子久山水画稿》、《刘子久花鸟画册》等。
在中国绘画领域里有一大批青年画家能耐得住寂寞。他们排除喧嚣浮躁环境的干扰,不计得失、不计名利,舍得下功夫去学习传统、研究传统,并千方百计地吸收时代信息、吸取现代营养,使传统艺术更加发扬光大。甚至为了这种追求,他们不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消得人憔悴。这本书从深入学习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入手,细致地研究了各种虾的结构、特征和习性,对虾的艺术造型进行大胆革新,并开拓了多种画虾技法,较好地阐释了继承传统与发扬传统的关系,为喜爱画虾的朋友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