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丰富详实的图文资料,通俗易懂,略带幽默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长河,领略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意境。 让那些非专业人士、不懂画画的人,通过中国画,读懂中国画。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与技法。从笔墨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的运用,再到写意、工笔等不同画法的展示,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同时,书中还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画中的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中国画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通过探讨中国画中的 道法自然 气韵生动 等理念,揭示了中国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这就是中国画》是一部集知识性、艺术性
《永玉100》封面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哑光布面材质触感细腻柔和,金色的 永玉100 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其中 100 以斑驳之态呈现,意在表现黄老历尽风霜的一生。设计打破常规画集先整体、再局部的传统模式,先通过作品局部精彩部分的展示,让读者渐入佳境。《永玉100》收录了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九十岁后至离世的全新作品,涉及家国大爱、日常起居、生肖月历等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以追忆往事、咬文嚼字为灵感而创作的妙趣横生的精彩画作。作品整体线条饱满流畅,色彩明亮,细节清晰,展现出黄永玉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特立独行的艺术思维,为读者送上了一席艺术的饕殄盛宴。在文字上,编者将黄永玉先生作品中的题跋、钤印等文字内容,依现代汉语规范用法进行了修订,为了将作品中的逸闻趣事、精彩锐评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读者。作品后的大事记部
张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清初的四大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其艺术风格和主张与同时期的“四王”等画家有着明显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以其强烈的个性及艺术特色,深受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本卷尽可能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作品,按作者划分、以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次,并附录诗文题跋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份欣赏和研究“四僧”艺术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系丛书之一,本书彩色图画,印刷精美,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内容直观而又清晰,是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既可欣赏也可珍藏,集两者于一身,实不可多得。
张大千(1899—1983),二十世纪中国 杰出的画家、书画鉴藏家之一。张大千是我国近现代 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在收藏市场中也极受欢迎,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本书收录张大千 收藏价值的作品,均为大尺幅作品,堪称神品。在体例规范上,既有全貌展示,又有局部放大,附画作具体信息及内容解说,旨在成为临摹、鉴藏、研究张大千的 精品之作。
《学国画》分册是根据画家徐湛的讲课稿、范画编辑而成。本书共包括八种画法,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有分步练习,又有创作参考,还有画法演变。非常适合于离退休老同志、少年儿童及国画爱好者和初学者临习之用。本书特点:看得懂、学得会、掌握快、见效快,是一套很好的入学教材,是通向国画艺术王国的一条捷径。 第二册共分为十二章包括十一种画法,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沿用册的体例,既有分步练习,又有创作参考,还有画法演变。可供离退休老同志、少年儿童及国画爱好者和初学者临习之用。 第三分册共分五章,重点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树的画法、山石的画法、水和云的画法、船与建筑的画法以及整幅山水画的习作步骤。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有分步练习,又有创作参考。 第四分共分
《学国画》第六分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有着悠久栽种历史,寓意富贵、繁荣、美好、吉祥的花卉品种一-牡丹花的绘画技法。作者均为中央工艺美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及画家。他们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讲解了牡丹花的形象结构、绘画步骤、表现方法、艺术处理、创作思路等等。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易学易懂,指导性强,对初学者见效快,提高快,是学习牡丹花绘画的一条捷径。 第七分册系统、深入地介绍了梅花的画法。 作者傅世芳先生画梅的造诣极深,曾在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中,讲授过怎样画梅的课程。本书从画梅花的基本知识、学习方法;梅开及树干的结构、分解、组合画法及禁忌;画梅的构图;画梅的用笔、用墨、用色;梅花的创作步骤及创作参考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向读者介绍了画好梅花的规律性知识和
藤本——中国老年大学书画教材 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较强,但精力、体力和记忆力等相对较弱,且多为晚年才开始学习书画,书画基础较差,所以所著的书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有简明易学的技法。本丛书针对老年读者的需求,按题材分册,便于同一题材深入学习,技法尽可能概括全面,同时师范作品相对印刷较大,便于老年学者观摩学习。本册为山石分册。 老年书画教育的意义还远不止老年同志学书画本身的作用,它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老同志学习上的刻苦认真,常常让人感动,他们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更是年轻人效仿的榜样,而他们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将会带动和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以及亲朋好友,影响到他们所在的社区乃至社会,这对于普及和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生平传略、诞生金华、课耕故里、走出潭渡、客居沪上、蛰居燕京、南湖归老、学书历程与成就、学书历程和目的、以金石学为基点的书学画学认识、“五笔七墨”中的书学原理、千古一笔归太极等等。
......
荣宝斋出版社编辑的《百鸟图集》,辑我院教授霍春阳先生、贾广健先生及画坛新秀张晓彦先生的花鸟画作为册。“百”即多也,他们以多品种的禽鸟入画,以利天下画人。霍春阳教授是当代中国画坛代表性的国画家,他的国画创作,不停留在中国绘画表现形态的探索之中,而是继承中国绘画“技进乎道”的文化传统,从绘画特征深入到文化内涵之中。他注重探寻中国绘画语言与中华文化的表里关系,通过对中国绘画特有的笔墨语言的千锤百炼,体悟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人生态度与精神情操,复次将其转化为自我别有之绘画语汇,通过对绘画语汇锤炼研究,把握文化对人生的修持与造就。霍教授为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寂寞执教于我院数十年,孜孜以求,谆谆化育,培养国画人才不计其数,有着丰厚的国画教学体验。尤其对国画理法的参悟,自有一招,别是
《怀袖雅物:苏州折扇》“清风徐来”同步画册《怀袖雅物》故宫等相继收藏8月2日,“清风徐来”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结束了为期8天的展览。与展览同步面世的苏州折扇大型艺术画册《怀袖雅物》,也因为对苏扇制作技艺的首次全面记录,而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相继收藏。苏州是中国折扇的著名产地,南宋时已能自制,明代开始名扬全国,至清代臻于鼎盛,苏扇技艺历六百余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怀袖雅物》是一部详细记载苏扇制作技艺、展示苏扇文化内涵的大书,全书共分五卷:卷一为“通释”,卷二为“扇骨”,卷三为“扇刻”,卷四为“扇面”,卷五为“苏州竹人录?文抄”,其中卷二、卷三、卷四中均加入现今已经失传
《戴敦邦画谱(中国故事图共2册)(精)》编著者戴敦邦。《戴敦邦画谱·中国故事图》共收录戴先生历年所创作的中国故事图共170余幅,分彩图与白描二册,用宣纸印制,线装一函隆重推出。本书主要描绘中国历代的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小说故事、小说故事,而以人物形象为主。上至盘古开天地、仓颉造字、楚襄王巫山云雨,下至岳飞死难、满清朝政、秋瑾就义。画家通过栩栩如生,多彩多姿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历史的丰富场景。《戴敦邦画谱·中国故事图》取材不拘一格,艺术风格鲜明。部分画面,还配有作者的解说文字,有的画龙点睛,有的见解独到。反映出画家扬善惩恶,以民为本,弘扬正气,恪守传统的思想观念。画前还有作者的《绘事感言》,漫谈《戴敦邦画谱·中国故事图》的创作缘起、艺术感悟,文字生动率直,脱落畦径,可
本年表分以纪年、纪时、事略、备考四大目编年,收录宋、元、明、清时代书画家之生卒、年岁、重要事略、传世作品及其资源来源、作品藏处等,以备读者参考。 本年表另辑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截止至一九九六年九月)的书画家之生卒、年备及参考资料出处,作为别部一、二;活动于清末民初书画家及其部份作品一併列入别部一,以舆前代賡绩;为编年行文一致,将一九四九年九月底之前的是年内容列入别部二。 本年表共收书画家近四千人。凡载籍可考之金石书画家、著述家或舆书画史乘密切相关者,亦並列入。他如利玛竇、郎世寧、艾啟蒙等外国教士,其人其藝于中国近代藝苑不无影响。故亦入録。 本年表采用建元、干支、公元为纪年,别部二则以公元、干支为纪年,據以分列书画家之生卒、事迹和作品。作品凡有纪年纪时者各按时序节令次第
《散珍集成》为近百年中国书画家的作品汇编,作品多为私人收藏; 本编的目的在于为研究近百年中国美术史的学者和收藏家保留校为详实的原始材料,不表示学术观点和审美取向; 每集的编辑顺序以作者生为序; 每件作品附编号、作品名称、作品质地、创作年代、作品名称、作品质地、创作年代、作品规格、收藏者; 每件作品除作品全图外,还将作品的签名、印鉴等做局部放大本。 《散珍集成》只收入20世纪书画家的作品。这与当代书画收藏和书画市场主要面向20世纪书画的状况相一致。20世纪的中国书画,一部分在传统的线路上演进,一部分融合西方艺术,其变异之深刻,形态之丰富,在中国书画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八大山人留下的早的纪年书迹是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三十四岁所作《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和书法。《传綮写生册》中包括三开书法和七段题识(其中三段写在同一开上)。这十段文字中有五段楷书、一段隶书、一段草书、三段行书,三段行书风格各不相同,显示出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有关状况。此时,八大山人已经能够写出一手比较端整的欧体楷书,结构匀称,点画妥帖。从宋代以来,唐代楷书几乎成为所有人学习书法的入门范本,其中欧阳询的楷书又以其严谨、挺拔而受到人们特别的推崇。欧体楷书可能是八大山人学习书法时入门的范本,而且临习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书写中,他有意夸张某些笔画,如横画有隶书意味的收笔,以及某些捺笔等。这里或许已经暗示出他对规范的敏感,以及潜意识中对规范进行修正的欲望。
继首届中国粉画展在苏州举办后,时隔八年,第二届中国粉画展又将在我市隆重开幕。这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文化生活中的一大喜事。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名城,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吴地文化,造就了无数的文化英才。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粉画艺术的发祥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颜文樑先生就积极倡导并引进西方粉画艺术,1929年他在苏州创作的粉画《厨房》荣获法国沙龙奖,为中国的粉画艺术乃至美术史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如今,被国际誉为“中国粉画巨子”的著名画家杭呜时教授,在苏州笔耕不止,正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国粉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这两位粉画大师的艺术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粉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也使苏州成了中国粉画艺术发展的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