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工笔新经典系列 图书的第十一辑,是以工笔花鸟画为题材的精品技法图书。书稿内容把工笔画家高茜的一百余幅工笔画作品按照不同题材风格分为四个部分。*部分 识香 ,主打香水瓶题材创作,第二部分 空色 ,主打女性题材描绘,第三部分 游观 为游鱼题材创作,第四部分 花事 为花卉题材创作,第五部分 浅翔 ,汇集了蝴蝶、禽鸟等题材表现。书稿除了有整幅作品的呈现,还有作品局部的细节放大,让读者能够看到细致入微的画面细节,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到作品精髓和研究画家的绘画技法。书中除了画家的作品展示和丰富的绘画步骤和技法剖析外,还有画家作品创作心路、创作感悟等丰富、真切、纯粹的信息来深度解读作品。
本书是 工笔新经典系列 图书的第十三辑,是以工笔人物画为题材的精品技法图书。书稿内容把工笔画家陈治、武欣的多幅工笔画作品按照不同题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儿女情长 ,主打家庭亲情题材创作,第二部分 时代律动 ,主打时代民生题材内容描绘,第三部分 岁月如歌 ,汇集了回忆式生活、少数民族等题材表现。书稿除了有整幅作品的呈现,还有作品局部的细节放大,让读者能够看到细致入微的画面细节,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到作品精髓和研究画家的绘画技法。书中除了画家的作品展示和丰富的绘画步骤和技法剖析外,还有画家作品创作心路、创作感悟等丰富、真切、纯粹的信息来深度解读作品。
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明代 七子 之一王世贞不仅以诗文名世,其书画收藏与鉴赏亦独步一时。王世贞收藏宏富,书画真迹经眼颇多,前人书画论著更是稔熟于胸,从其所辑《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王氏书苑》十卷、《王氏画苑》十卷中可略窥一斑。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是明代重要的书画史研究资料,对书画的追溯源流、品评优劣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成份。《题跋》详细记录了明代书画的流通,展示了明代文人生活的真实侧面,也是探讨王世贞书学、文学、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书画跋跋》正编三卷,续编三卷,是孙鑛针对王世贞书画题跋所作的题跋,或推其说,或辩其讹,或补其阙,议论翩翩。正编依次是墨迹跋、碑刻跋、画跋,各一卷,续编亦如之,共计四百二十六则。本书中《四部稿》底本采用明万历五年王氏世经堂刻本,《续稿》底本采用明崇祯刻本,均校以《景印
作为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常务院长,回忆自己四十余载的国画生涯,徐湛感到事业的路虽然很艰辛,但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开设系列书画讲座,一讲就是3年;央视开的书画频道也为他专门开设了名为《跟徐湛学国画》的栏目;他的学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本书及光盘是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跟徐湛学国画》栏目的配套教材。
作为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常务院长,回忆自己四十余载的国画生涯,徐湛感到事业的路虽然很艰辛,但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开设系列书画讲座,一讲就是3年;今年上半年央视新开的书画频道也为他专门开设了名为《跟徐湛学国画》的栏目;他的学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为配合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的《跟徐湛学国画》栏目的讲座,特出版电视讲课VCD光盘及技法教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新的更为方便的学习课堂。本套光盘共8张DVD。
颐闳中,江南人,南唐后主时画院待诏,擅画人物,与周文矩齐名。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以下两种说法。 《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則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 『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迢圃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总之,此图是颐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付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围绕着“改良”进行,“改良”在事实上促成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写生作为改良中国画的具体措施从西方引进,而在20世纪以后的中国画创作中,写生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观念作用于绘画实践,其地位和价值已毋庸置疑。 在中国画的现代教学中,无论是秉承“徐蒋体系”还是坚守“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写生的概念都被再次解读,或被赋予新的内容,今天对写生的理解已不单纯是一种培养造型能力的手段,更是包含了画家思想观念的一种创作。而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画面临在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语境和当代社会的转型中如何重新确立新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而写生自引进以来对于中国画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所产生的问题也包含于这一基本思路之下。因此,呈现
潘主兰(1909—2001),原名鼎,祖籍福建长乐,1909年8月21日(清宣统元年七月初六)生于福州。1928年肄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1929年一1937年以教书为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执教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讲授国文、书法、艺术理论等课程。 从70年代末开始,历任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州书画研究院首席学术顾问。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也是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1982年11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9年3月,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潘主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福州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潘主兰著作有《潘主兰印选》、《
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江宏伟老师倾其4年光阴,精心创作的一套二十四节气图,每幅皆八尺,画面精雅至极。本套书采用四开形式呈现画作的整体与局部,以突出作品的精彩细节,书中有江宏伟老师创作的随笔若干。
本书以极其方便的查阅形式,将你快速引入中国画“化境”之中,信手翻来,在透纸的典雅清香中,几千年的中国绘画纤华尽现。本书收录的是自东晋以来的1600多年中,450位重要的中国画家的代表作。充满灵性的笔墨,配以生动的解读图说和对每位画家简明的介绍,拉近你和千年国粹的距离,加深着你对每幅经典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传世之作不仅凝固了每位画家在其创作*时的一闪灵光,而且忠实地记录下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秦砖汉瓦、唐风宋雨、明月清风,让人从这一幅幅经典画作的古朴墨迹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画大师图典》为你量身定做中国画鉴赏的速成修养课程,无论是“元四家”,还是“南北宗”,都可变成你犀利的谈资,或锻炼你本已挑剔的艺术眼光。 国画史造成 引言部分:浓缩中国画简史、技法、工具,术语解
八嚼道人,原名王怀树,别名隐市画翁、素位馨屋主人。一九八七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二○○九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和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二○一二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高级研修班。作品曾发表在《中国书画报》《书与画》《中国美术年鉴》等*专业刊物上。出版个人画集四部。二○一○年及二○一三年分别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和学术研讨会。二○一○年三月成为霍春阳导师入室弟子。二○一一年,一套花鸟四条屏以二十万元义拍,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桑梓助学基金会。现为天津市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近、古体诗词自由撰写人。
“中国画形与神、意与象、气与韵、理与法的创作内涵和它的思想精神不是固定在技术层面的空乏理论,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文精神和鲜活的生命元素。我们需要更多的冷静和理智来重温和认识那些传统的经典样式,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发展关系,搞清楚作为中国画家的历史责任和行为规则。” 重新认识理由在于,这些带有传统指纹的艺术家虽然都有自己的话语形式,但是他们共同的话语背景却是传统文脉。他们努力守护与建构的也是传统文脉下的传统。较之于传统绘画来说,他们的作品无论轻松是诙谐,沉雄还是典雅,都能尽精微致广大,这对处于文化夹撃下的他们来说,实在难能可贵的。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中国画是自成独特体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民族绘画。中国画形与神,意与象,理与法的创作内涵和它的思想精神
张利,1958年生于北京。1976年参军。197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及国际大型展览,并有作品获奖及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和收藏家收藏。1981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1982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1987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1988年参加“届中国油画展”,展出后作品被选送日本参展。1989年参加“第三届亚洲美术作品展”,作品被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1990年参加“欧亚艺术展”,土耳其。1991年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建馆油画展”;参加“法国第23届宾卡涅国际绘画展”。1992年参加“中国油画展”,印度;应邀赴土耳其参加“欧亚艺术节”。1994年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1995年参加“中国油画展”,阿根廷。1992年-1995年参加香港佳士得举办的国际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总序”,阐明画派涵义、包容范围、对研究画史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为“画派叙论”,着重叙述该派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艺术渊源背景,开派或领袖人物的生平、画学道路、艺术主张和风格特点,重要成员的艺术特色,该派总体的绘画风貌。第三部分为“名家名作赏析”。第四部分为“影响与评论”。第五部分为“年表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