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书法启蒙》是书画家林曦团队历时4年编绘的入门级书法全指南。 上册是关于书法的起源、文化和审美,从书法这门技艺,带你走进中华文脉; 下册手把手带你实践,从工具使用、作品创作,再到如何让书法滋养日常生活,给你全面的、保姆级的助力。 亲爱的读者,在我们心中,它不是需要达标的书法教材,而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希望它带来的,是一个愉悦的体验过程。也许有一天,书法这门艺术会在你的生命里发芽,开花,成为人生中的助力与喜悦。
本书为曹锦炎教授在中国美院学院书法专业教授古文字课程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书法专业教材,书稿历40年整理编写、补充完善,首次从书法、篆刻实践的角度,借助新出土文字资料,详细梳理了甲骨文到汉隶之间的古文字字形和字义的演变过程。将《说文解字》540部浓缩为108部,对各部首收录字例侧重于从字形方面进行讲解和梳理,并对书法、篆刻实践中如何运用古文字提出了科学建议。所收字形多取结构或形态不同者,更为实践提供多种选择,开拓艺术创作思路,也为书法史研究提供新视野。
书名取自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 二王之外有书,斯可与论书 ,此话被后人看作 碑学 与 帖学 分庭抗礼的标志性宣言。作者通过对碑学历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 碑学 的脉络、旨趣与实践。 清初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从汉隶到楷书的石刻文字书体(铭石书),被视为古代书法学习的新资源,进入学者、书家等文化精英的视野,甚至成为经典。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噪下,用 碑学 来笼统地指称石刻书迹的学习,风气渐盛,并与 帖学 对举。而 碑学 的含义涉及书体的演变,书法观念、趣味的异同等等,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描述代表人物的书法活动,通过揭橥 碑学 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深化了我们将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思考。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蕴含独有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我们也许无法拥有那样精湛的书法水平,但可以更好的理解、欣赏书法的美。本书涵盖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及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从书法艺术的不同阶段精选出63幅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和书法大家的代表作介绍给读者。通过图解形式,专业、生动地阐释作品的内容、章法结构、笔画、字体等特色,并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家故事,且延申到书法源流、相关作品对比,全书共呈现300余幅相关书法精品,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座纸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充分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翰墨之美。
《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 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宗教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本书主要内容有:古玺印研究、古代书画印鉴、篆刻编、待时轩印存、古玺印考略、增订汉印文字征、古玺文编、古玺汇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青铜器研究、青铜器纹饰铭文辑录等。
《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是一本水墨淡彩国风手绘画册,作者以水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创作的主要方式,热衷于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唯美的绘画风格。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作品呈现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本书涵盖水墨现代美少女、水墨古代美少女、水墨男子、水墨景观等插画作品。而且还包含精选绘画案例,讲解线稿和上色的技巧。作者将现代人物与山水、花鸟等传统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在精彩纷呈的书法类型里,小楷作为汉文字乃至汉文化的视觉呈现载体,也作为日常活动中使用十分频繁的字体,在书法演进长河中佔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写一手精致的小楷成为衡量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学习书法就要溯本追源,择其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堪称典范的法帖进行比照。《小楷名品集》以历史时间轴贯穿主线,从燦若繁星的历代佳作中,本着公认艺术水准最高、传播范围最广、版本价值最珍、师法者最多的标准,精选了两千年小楷书法史上最上乘之作,囊括了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唐摹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苏轼《赤壁赋》、文徵明《莲社图记》、王宠《游包山集》等书史上的小楷名品,又收录了无名高手的《妙法莲华经》《心经》《灵飞经》等稀见的小楷精品,它们承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 唯用篇 。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 唯美篇 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本字典共收入汉字单字3933个,篆字67872个。部首检字表按《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编排,为了便于读者方便快速地查阅,正文之后又附有简体笔检字表和汉语拼音检字表两种查字法; 本字典遵照传统字典的编排习惯,并考虑到历代篆字的字形特点,皆以繁体字为序编排,目录及正文每个字的旁边和下面都附有该字的简化字和异体字,以便读者参考,篆字下面的注解和说明文字皆使用简化字,便于读者阅读; 本字典以《说文解字》所收的篆字为首字,主要收录了历代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碑石拓本文字、玺印篆刻文字太砖瓦、镜铭、泉币、度量衡等文字,大致按书体发展演变的历及篆刻作者的年代依次编排。 本字典所收历代篆刻字形大致按原大钩摹或剪贴而成,尽量保持字形的原貌。便于应用和携带。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书是卢甫圣先生*的书法史著作。不同于其他的同类型作品,本书不做一般意义上的史料铺陈和时间梳理,而是着重从三个维度揭示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一,从语意到语境,即从满足于揭示书法的抽象意义拓展为关注书法发展的语境,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阐发书法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二,从视野到视角,即不同于宏观地铺陈、告诉读者能够看到那些人和作品,更注重于揭示观察这些对象的视角与立场,具体的语境和视角将会带来对对象乃至整个书法史不同的解读。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基于具体语境,带有特定方法与视角的观察,可以捕捉在客观的历史资料背后,不同时期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问题和个人禀赋,所作出的流动、变化的、既体现规律又充满个性的精神性解读。全书分八个章节,十余万字,精选配图三百余张,涉及作品兼顾代表性与偶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收长卷《廉颇蔺相如列传》。此长卷为草书、纸本,纵三十二点五厘米,横一千八百二十二厘米,卷内钤"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内省斋"、"秋壑图书"、"顾禄私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永瑆之印"、"诒晋斋印"等诸多印鉴。有专家评说,黄庭坚书写的这卷名文,其书法纵横穿插,活泼洒荡,笔势飘逸,转折流畅,是其入古出新的草书代表作。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