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铭书法大系 计两辑八册,此辑为两汉三国卷,共计四册,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砖铭书法的时代、地域风格特征,是我们研究书法史、进行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砖铭书法大系 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合集)》即《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一)》《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二)》《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三)》《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四)》四本的套装,收录两汉三国砖铭七百余种,涵盖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便于书法、篆刻、金石类读者研究借鉴、观赏临写之用。
砖铭书法大系 计两辑八册,此辑为两晋至宋元卷,共四册,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砖铭书法的时代、地域风格特征,是我们研究书法史、进行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砖铭书法大系 两晋至宋元砖铭书法(合集)》即《两晋至宋元砖铭书法(一)》《两晋至宋元砖铭书法(二)》《两晋至宋元砖铭书法(三)》《两晋至宋元砖铭书法(四)》四本的套装,收录两晋至宋元砖铭七百余种,涵盖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便于书法、篆刻、金石类读者研究借鉴、观赏临写之用。
武威简,主要指《仪礼简》《王杖简》和《医药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发现的汉晋简。《武威汉简书法》就是从上述三种汉简中精选而出。 《仪礼简》和《王杖十简》分别于1959年出自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和18号汉墓。此地东北距武威市15公里,西北距旱滩坡亦15公里。大致坐标在北纬37 47 5.76 ,东经102 38 53.85 。地处祁连山东麓,往东30公里范围田畴沃野,正是走廊的绿洲地带。再往东往北,即为腾格里沙漠。从1959年到1972年,文博部门先后在此清理过72座汉墓,说明这里是两汉时期人类生活聚居的理想之地。 武威《仪礼简》是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典,全部书写都以当时成熟的八分隶通贯而成。典雅端庄,风格凝练,容字多,篇幅大,为两汉书法史上罕见的珍品。 同时出土于磨嘴子18号墓的 王杖十简 是汉代养老敬老,尊礼高年的制度条文,亦是出土的书法艺术珍
《居延新简书法(合集)》为 简帛书法大系 新出西北汉简图书。本书一函四册。 居延新简,1973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破城子遗址。两汉时期,此地是居延都尉甲渠候官的军事驻地。从今天的酒泉东北走,沿额济纳河一直到居延海,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派强弩都尉路博德修筑的居延边塞。从北到南,由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驻兵屯守。北有居延都尉下属的殄北候官、甲渠候官(王莽时改为甲沟候官)和卅井候官,南有肩水都尉下属的肩水候官、广地候官、橐他候官、仓石候官和庾候官。再南还有酒泉北部都尉下属的会水候官。居延新简就出自其中的甲渠候官。 候官 一名,既指都尉府下属的军事驻防机构,亦指该机构的军事主官。候官的秩级比六百石,略低于六百石的小县县长。居延新简就是甲渠候官长期驻守此地形成的上报下达的屯戍文书。 居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精刻本为底本,汇集现今能见到的几乎全部共十五种汉、唐、宋竹简本、古抄本、古刻本进行校勘、考订,参考明清以来各种研究资料,对《庄子》全书逐字反复校勘,对异文进行研究考订,提供详尽的校勘记,保证校订后的《庄子》文本准确可信。本书力求打造一部校订精审、校勘客观详尽的《庄子》文本,尽量接近原来面貌,为《庄子》阅读、研究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古蜀国都邑是古蜀文明中心遗址之一。1986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发掘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掘出土的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是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和前所未见的稀世珍品,它是上个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发掘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这套图书以流传千古的名家名帖为范本。分篆、隶、楷、行、草等几种不同书体,运用现代书法教学手段编撰而成。每种书体又分《笔法与临写》和《结构与章法》两套。 《笔法与临写》一书所采用的范字格式有新创意,其将所集范字放入“界格”之内,将要解析的笔画做成双钩镂空。这种在字和界格中解析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更能使学书者明了点画在字申所处位置及形态变化,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基本笔画的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一一这正是现代电脑技术与传统书法教育相结合在本套教材中的展示。 每课之后的“临写练习”, 旨在增加书写练习强度,巩固所学成果。 每册书后附8开免墨水写练习折页。并精心设计了九宫格与米字格相结合的界格。这种界格可为读者在临写时对字的笔画和结构安排提供参照,对初学和提高书法临写水平有较大帮助。免墨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第1部)》是按《新华字典》里的文字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囊括了《新华字典》里的全部文字,并对手编的8000多个汉字逐一考证,然後用简帛书法艺术重新创作。加上序、前言、拼音索引表、笔画检字表、後记等,共约6400页,初步拟定全套4册出版。
一、《篆字编》是中国历代著名甲骨文、钟鼎铭文、石鼓文、筒牍帛书、陶文砖瓦、碑碣刻石及著名书家、篆刻家所写所刻篆字的汇编,也是由真书查篆书的字典,供书法研究工作者,古文物研究工作者、古文字研究工作者以及爱好书法的读者参考。 二、本编共收先秦至近代著名甲骨文等及著名书家、篆刻家的书迹和印文,从传世的资料中鉴选,按字分部,剪贴影印,以保存原件的风格及神韵。 三、本编按《辞海》部首检字法编排,共收真书首文四五九○余字,篆字重文五七八一○余字。真书首文下附异体一三○余字(用方括号标明)及简体字二三二○余字(用圆括号标明)。 四、本编共收篆书甲骨文一八八○余字,金文九三五○余字,刻石三四九○余字,陶文、泉文一○四○余字,书家墨迹一九○-○余字,玺印篆刻一八一八○余字。 历代著名书家
本套图书精选历代法帖中著名的楷书部分,并甄选优秀底本,原色原大精印,以经折装的传统装帧形再现法帖的典藏价值。图书除印制精美的碑帖部分外,还配有详尽的注释,注释又分为碑帖释文与简注两部分,简注部分对碑帖所涉文史、典章等内容给读者以简明扼要的注解。内含10册:《钟繇宣示表》《瘗鹤铭》《王羲之黄庭经》《智永真书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崔敬邕墓志》《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妙严寺记》。
刘炳森先生(一九三七——二〇〇五),字树盒,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一九六二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 刘炳森先生的一生与当代书业相伴。他四岁丧父'不久回到天津武清农村,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艺术,在老师的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一岁便扬名乡里,十九岁时因其书法、文采超众,被当时北京的书法权威机构——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该社最年轻的社员。一九七八年,他在北京发起成立后第一个书法团体“北京书学”,被推选为会长,并成功举办北京后第一个展览会“天安门诗抄书法展”,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影响巨大。
刘炳森先生(一九三七——二〇〇五),字树盒,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一九六二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 刘炳森先生的一生与当代书法事业相伴。他四岁丧父'不久回到天津武清农村,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艺术,在老师的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一岁便扬名乡里,十九岁时因其书法、文采超众,被当时北京的书法权威机构——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该社年轻的社员。一九七八年,他在北京发起成立文革后个书法团体“北京书学”,被推选为会长,并成功举办北京文革后个展览会“天安门诗抄书法展”,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影响巨大。
《常用行草字汇》是李荣海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用近一年时间,倾其全部精力来书写的艺术类工具书。书中选取老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为广泛,应用频率很高的常用汉字3800多个,谋篇布局,呕心沥血,乃成就此鸿篇巨制!《常用行草字汇》完全可以满足人们使用汉字的各种需要,无论是欣赏、观摩或是临摹、学习、研究,都将获益多多。该书选取人们所喜爱的行草书体来表达,其书写快捷、结体美观,流畅潇洒,百姓喜闻乐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李荣海同志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提高做出的宝贵贡献。
梁邦植编*的《历代草书通用符号典辑》囊括、搜集、节选历代书法家在写草书体时,通常共同采用多种草书符号;全书分上、中、下集。上集是草书共用符号,中集是草书独用符号,下集是草书特殊符号,易混淆的近似字和异字同写例证。
关于行书的含义,唐代的张怀瓘早在书断中指出:行书“即正书之小(言为),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正因为它有着“小(言为)”“简易”及“相间流行”的诸方面特点,所以在体态的造型方面是很不平衡的。对行书之中楷法多于草法的被称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被称为“行草”。就这样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品种,便始终伦为枇收和草书的属,岂不冤哉!我们且从客观实际出发,王羲之兰亭序的楷法和乐毅论中的楷法相比,颜真卿祭稿中的草法和同时代旭、素二人草法相印证,其用笔,结体都是大相径庭和。因此,行书毕竟是行书,自从逾越了晋代简牍的樊篱,被李世民、李邕、张从申等人移植到碑刻中以后,便已奠定了它自己独立的地位。延至宋元两代,蔡、苏、黄、米、赵孟頫、鲜于枢等大家辈出。异彩纷呈,实已睥睨书坛,入纉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