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蚜(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早年从卫夫人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成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本书坛亦有很大影响。所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移》《上虞帖》等。《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
《景君铭》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八月立。碑在山东济宁。隶书。碑阳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阴四列,除第四列为二行外,其余各列为十八行;末纪文二长行,行四十二字。额阳文篆书二行十二字。 《景君铭》书法气势磅礴,多有篆箝笔意,且字形竖长,为汉碑中之罕见者。明王世贞评其书:“隶法故自古雅”。康有为《广芸舟双楫》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
《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好太王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系列之一,书中书法方整刚劲、古朴秀雅。在内敛、外拓的张力中流露出完备的骨气。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于东晋义熙十年、高句丽长寿王二年(公元四一四年)为纪念其父好太王(全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功绩和守墓烟户而立。碑在吉林省集安县太王乡,光绪初年发现。好太王碑四面环刻隶书碑文,原刻总计一千七百七十五字,脱落无法辨识者一百四十一字。字宽太都在十四厘米至十五厘米。好太王碑书体古奥,直承一其中还有草书的写法;还有的字写法比较特殊。
此碑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六月十三日刻。摩崖刻石,隶书, 二十行,行二十字,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碑后刻题名隶书十二行,碑前刻《五瑞图》。碑文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颂扬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为汉代摩崖石刻的杰作。此碑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今以此碑旧拓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官至侍中。幼工书,师于杜度。善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时人以其书法与严武棋、曹不兴之画并称八绝。他的书法被赞为“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他学习别人的书法,能取各家所长而成自家面目。晋葛洪《抱朴子》誉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传世书迹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相传为皇象书。书论《论草书》。今世仅存《急就章》石刻,相传为皇象书。又有数种,文字多少有异同,以松江本最为。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习章草的范本。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封龙山颂:清拓本》选用的整碑与剪裱本局部皆为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所藏清代拓本,为方便读者临习,对本帖局部影印时略有放大,以飨同好。《封龙山颂》,亦称《封龙山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清道光二十七年河北元氏知县刘宝南发现。时碑体完整,惜为了搬运方便而截为两段,后来嵌合为一,却有伤文字。碑高一百六十厘米,宽九十三厘米,碑文十五行,每行存七至二十六字不等。整碑无穿,亦无额。 《封龙山颂》之研究价值首先是碑制。其次,可裨益于古代文体和古韵的研究。其碑行列有标题:[元氏封龙山之颂]。 《封龙山颂:清拓本》为该碑帖的清拓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原迹放大碑帖精粹》是“原迹放大碑帖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图书是以中国历代的碑帖精品为母本,以高清放大的形式进行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临摹学习的范本。全书由“原迹放大碑帖精粹”编委会编。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乾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曹全碑。此石刻于东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在陕西郃阳文庙。明万历初年在郃阳旧城掘得,一九五六年移陕西博物馆碑林。隶书。割裱本,二十一开。高二十五厘米,宽十二厘米。梁启超题签。钤:“覃溪鉴藏”、“清贵乐事”、“苏斋金石文”、“翁纺纲”、“彝斋”、“启超”、“梁”、“行垞”、“子孙后世家传之宝”、“饮冰室藏”、“蓉斋坊”、“永世相忘”、“石墨书楼”、“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也称《张迁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公元一八六年一二月立。碑原在山东东平州学明伦堂,明初出土,原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三百一十四厘米,宽一百零六厘米。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额篆书两行十二字一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峙。初记载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明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曾疑此碑为后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风格特征及此碑朴茂端庄的气息来看,此碑非汉人所不能,而且风化剥蚀的自然现象也并非后人摹刻所能及,当为原作无疑。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万经评云:[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
本套碑帖精选历代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之贴。
御史台,即御史之官署。署旁又设牢狱,谓之台狱,专用于囚禁获罪的官员。碑文记载了武周长安初年(701-704),御史台台狱建成精舍(即佛寺),同僚推举殿中侍御史崔浞为精舍撰文,记述御史台建精舍之原由、经过及精舍的建筑情况。但由于崔浞获罪罢职,直到开元十一年(723)才由殿中侍御史梁升卿追书成文,并由名匠趟礼摹勒上石,立于精舍。碑阴及两侧为历任御史题名,凡五百余人,为研究唐代监察制度的重要资料。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改革开放5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传统碑帖,往往望而却步。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