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彩色印刷,高清还原名碑名帖的原貌。同时,每本对应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摹研习,整套丛书采取低定价,精编印,是书法临习及欣赏的法帖。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出土于陕西岐山,历陈介褀、叶恭绰等人递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五十三点八厘米,口径四十七点九厘米。鼎内铭文四百九十九字,是迄今所见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李瑞清《跋毛公鼎》云:“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记叙散、夨两个联姻国之间划分田界、立誓、画图以确认归属之事。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二十点六厘米,口径五十四点六厘米。有铭文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铭文浑朴雄奇,自由活泼,字形结构避让有趣而不造作,是西周晚期大篆成熟的代表作。
学习书法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颜真卿楷书教程(勤礼碑全新升级版中国书法培训教程)》由武道湘编著,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本书对楷书基本字体进行详细指导,以名家原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 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各章节中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和书写宜忌作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再针对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结体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及钤印位置等做了详细的理论、创作指导。
席夔,字子研,四川彭县(今彭州)人,清代书画家。工画花卉竹石,生动而有法度,书法亦有所成,尤擅隶书,书史载其“博雅嗜古,究心书学,领悟精敏,临摹不倦”。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全文为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四言韵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篇共250句,涉及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精思巧构,文采斐然,音韵谐美,宜于蒙童记诵,成为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蒙学经典。 汉代是隶书的 高峰期,汉隶数量庞大且精彩纷呈。到了清朝,出现隶书的第二高峰,繁荣一时。此篇席夔《千字文》即是清代隶书风气盛行下的作品,结体精致紧凑,神采飞扬,遒劲高古,姿态万千,变化无穷,肥瘦适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西汉时期,汉武帝继位后,征召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曾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未被采纳,于是,他写出《答客难》一文。明代著名书家董其昌曾书录《答客难》全文,并附有自作五言咏梅诗。有方家评说,这件墨迹书法结构谨严,笔法圆转灵活,为其晚年佳妙之作。这卷纸本珍迹纵二十六厘米,横三百三十四厘米,藏于辽宁博物馆。
帛书帛画是指作在绢帛上的字和画,由于绢帛易腐,难以保存,所以古代之帛书帛画留存者极为罕见。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中国碑帖名品》所选的汉代帛书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东汉中乎三年(一八六年)二月立。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一行十二字。无撰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碑石明初出土,原在山东东平州翠(今山东东平县),今在泰安岱庙炳灵门内。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此碑书法雄厚多姿,以方笔为主,方整劲挺,端正朴茂,笔法凝练,结构严整。是不可多得的汉隶上品。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张迁碑/中国碑帖名品》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拓本,“东里润色”虽已不全,“颉顽”之“顽”字右半已损,然“焕”字末笔未损,经张廷济及吴湖帆审定为明代精拓本。碑额及碑阴一时所拓,极其难得。碑阳整幅亦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初所拓,极为罕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艺术目前的一代宗师,书画印三绝,而《石鼓文》是其所有艺术的根基。《石鼓文》又称《猎碣》,介乎大篆、小篆之间,是“千古篆法之祖”。吴昌硕在《石鼓文》上倾尽毕生心力,他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沙孟海这样概括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临习和创新:“先生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以后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六十岁以后,吴昌硕熔冶钟鼎、陶器、刻石等文字体势,遗形取神,风骨勃郁,终于自成宗派,独树一帜。《临石鼓文四条屏》是吴昌硕七十五岁时所书,用笔圆劲饱满,线条厚重而不滞浊,沉雄古朴,大气磅礴,是
《中国碑帖名品: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因”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断裂一道。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人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
褒斜道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要道,凿石架桥,横穿秦岭,又名“褒斜栈道”。在褒斜道的南端,即“褒谷”,开凿有石门隧道,又称石门洞。自东汉以来,石门通而复塞,塞而复通,屡经修复。《石门颂》即刻于石门崖壁上。《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汉中太守王升撰文,颂扬原司隶校尉杨孟文复修栈道之事。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刻于东汉建和二年(一四八),刻写面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宽二百零五厘米。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水库,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中凿出,随后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颂》为汉隶精品,放纵舒展,参差错落,纵横开阖,灵动飘逸,历来为世人推崇。清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其出”。康有为赞其“劲挺有姿”,“具深趣”。是临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为人构陷,被司马昭处死。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是司马氏的重臣。嵇康与山涛是好友,皆名列“竹林七贤”。山涛职位升迁,想举荐嵇康代其原职。嵇康听闻消息后,写信拒绝,即这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赵孟頫曾多次书写此文,本帖书于延祐六年(一三一九)。该帖前半部分为行楷书,笔法精微,写到后来,真、行、草相间,变幻飞动,起伏跌宕,书家任笔疾飞、心手两畅,正与文章激愤不平的情感相呼应。此文应该是背书,有漏字、错字、衍文,并且在“愿守陋巷”下面,少写了“教养子孙”后一大段。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胆巴碑》,全称《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亦称《帝师胆巴碑》。墨迹纸本。楷书。原卷纵三三·六厘米,横一六六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卷为赵孟頫在元祐三年(1316)六十三岁时奉元仁宗敕命撰文并书写的碑文稿本,记述了元朝帝师胆巴的功德事迹。字体秀美,法度严谨,规整庄重,神采焕发,最能体现“赵体”字的风格特点。该卷师法李邕,将行书意态用于楷书,取其疏朗,去其轻佻,笔致顾盼,遒美劲拔。论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