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所书。应该说是我们看到得较早的颜氏书法。现藏西安碑林,碑文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总二千余字,碑高七尺九寸,广四尺二寸,徐浩隶书碑额,岑勋撰文。此碑石颜体书法的一部分,学习颜体书法如从此碑文入手,有很多优点。
《欧阳通道因碑》内容简介:欧阳通,字通师,欧阳询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武周天授二年(69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官中书舍人。武周垂拱年间(685-688)官至殿中监,进爵为渤海县子。天授元年(690)任夏官尚书。天授二年(691)任司隶卿、判纳言事,加宰相之列。与其父仕途坎坷不同,欧阳通受天子宠信,仕途一帆风顺,位极人臣。故窦臮《述书赋》称:“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欧阳通居宰相之位仅月余,因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开罪武氏一族,被人以谋反罪诬告,旋斩于市。唐睿宗时,获平反,追复官爵,以礼改葬。欧阳通系欧阳询八旬左右所生,乃父辞世时,通尚年幼,由母徐氏抚养长大。其为人至孝,在母亲去世后,朝廷不许其服丧的情况下,悲痛未已,“入朝徒跣,非公事不语,还家辄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 。 本书为我社碑帖名品的又一全新主题——全本实临解密系列。此系列的第六本为孙过庭《书谱》实临解密,作者翁志飞作为中青年书家代表具有较高的临摹创作能力,全书由前言、单字解析、实临对照、临摹范本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梳理孙过庭生平、唐人笔制与孙过庭草书用笔、关于《书谱》的传播、《书谱》临摹技法。单字解析与实临对照通过一比一实临与原帖比对出版,共计390条,每条后均附有临摹的视频,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以达到实物图书配合视频教学的目的,同时也为专业院校或业余书法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范本。
《停云留翰:文徵明之碑刻拓片特展》是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徵明之碑刻拓片特展的书面展示。全书汇聚了文徵明的书法碑刻拓片29件,一是为共襄苏州博物馆“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这一苏州文博界的盛举;二是将苏州碑刻博物馆馆藏精品与散落于江南地区各历史古迹的文徵明碑刻连珠合璧,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示其极高的书法造诣。
《张猛龙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之功绩。该碑共26行,行46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被世人誉为“魏碑”。此碑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清包世臣评“正书张猛龙足继大令”;清杨守敬评“书法潇丽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为更评“张猛龙碑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吾于正书取张猛龙,各极其变化也”。
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者。倘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
本丛刊遴选上海图书馆所藏珍本碑帖之精华三十余种,按原大仿真影印出版。全书全彩色精印,完整收录题签和诸家题跋,采用仿古经折装,使不易获见碑帖善本的读者和书法爱好者能一睹不让原拓的神采。为便于读者研究临摹,每种碑帖均由知名学者、书法家撰写前言,介绍其源流版本及艺术特点。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品,历代摹刻甚多。此次影印底本为张伯英旧藏本,卷装,宋帘纹纸重墨拓,墨色沉古,字口丰腴,浑朴之气同它本迥异,是传世《十七帖》中公认的早期佳拓。
《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最为知名,被誉为“天下甲冠”。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专享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