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大师临鉴之路 系列丛书的一种,以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为对象,研究其在艺术之路上学习与成长的轨迹,并*终以画集的面貌呈现出来。 文中系统梳理研究了董其昌临鉴古人的思路、方式、过程、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作品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选取*能反映临鉴古人的作品录入其中,理论研究与作品并重,区别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画集。同时,让读者真切地触摸到董其昌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理解其之所以成功的缘由,认识其作品的真谛,可以更有效地启发后学。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共 1 卷, 5000 余字。历来弘传甚盛,为 佛教各宗派尤其是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本书收录历代 15 位 名家《金刚经》书法力作,书风各异,精彩分呈,为广大学书人、学佛人提供一部可临摹抄诵、欣赏研究的完美典籍。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1卷,5000余字。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本系列字帖共精选历代书家所写《金刚经》墨迹、刻帖近共14件长卷。包括王羲之、柳公权、张即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雍正、弘一法师、金农诸家力作,同时收录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作品
此卷精选赵孟頫的《道德经》设计为影描底本。《道德经》是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延佑三年,时年六十三岁,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卷首有明姚绶行书"松雪书道德经"六字,前隔水绫上有近人张爰二题。
《中国历代名家墨宝:闲居赋·秋声赋》: 西晋著名文单家潘岳,曾创作出《阴居赋》一文,后被送入《昭明文送》。受此文感染和影窖,害家趟孟顺捍毫窝下遣一篇章,属后世留下又一珍贵墨迹。清代孥者曹溶在卷后题跋中评道:一趟文敏在元朝甚被寇遇,游屋中外,勤于碱事,晏息水晶宫之日较短。其害《阴居赋》得集倦于仕遥,寄麓镳之思欺。用竿纯师李北海,而逞以姿秀,不匏遇江家法,定属晚年合作。 《中国历代名家墨宝:小楷书道德经》: 元朝延佑三年三月,六十三岁的赵孟俯为进之高士书写了这卷小楷道德经。卷首,赵氏会一幅老子画像,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书道德经。这卷墨迹为纸本,纵二百四十五毫米,横六千一百八十八毫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赵氏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据方家评介,其晚年书写的这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他的书法临学晋、唐、宋、元各家,融会变化,特别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 疏朗匀称,结体秀媚,时作欹侧之态。行书用笔圆润秀劲,结体虚灵,姿态自然洒脱,追求『意到笔不到』的韵味。
《 启功书兰亭序 集字范本》,收入集字的单字、词组、对联和诗词作品共223幅,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集收藏、学习、临摹、欣赏和研究于一体的书法字帖,可也可作为书法的临摹与训练教材。
《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由薛龙春所著,以王宠这一吴门四家中为研究者忽略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王宠的人生与艺术进行合理重构,并透过这一个案,回应书法史上的一些传统理论,为吴门书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材料与新颖视角。
张宇先生临写褚字别具一格,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表现其运锋平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灵活自然的笔法,起笔轻捷,收笔沉着,给人的感觉是笔势翩翩、潇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此本张宇临写的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能让学书者直观地感受到褚字的结体、用笔等特征,获得借鉴和启迪,不失为是一本上佳的临本。
《中国当代书法家风范(程伟)》收入程伟书法作品24幅左右作品以汉隶、楚简书体形式书写,多为诗词、盈联、吉语,内容丰富,品味起来,各有妙处。程伟的书法既能入古,但又能融入自己对书法的当代思考,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程伟书法植根传统,多年来宗法具有雄浑、博大、沉郁风格之汉隶、楚简书法,在传统中吸取营养,在传统基础上寻求高度。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长期居润州停(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马北宋四家之一。 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
这本《中国佛教名家书法字典》,该书是作者花费多年精力、精心甄选的佛家名人书迹精华,其中包括唐代狂草大师怀素、明末名僧朱耷、近代弘一大师等人的墨迹。可以说,是集历代名僧书迹之大成,展示了佛教大师们在书法上的造诣。此外,该书也迎合了当代书法爱好者书写禅意心境、向往宁静生活的需求;为当代弘扬佛家书法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弘扬中华禅意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长期居润州停(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马北宋四家之一。 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