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继承前人结构规律充实发展而成的。本次编印之新书与原书的主要不同是:一、增加释译。每类满城风雨则之后增加了百字以内的白话释译。释译包括解释该法原意;注明选 错、写错之例字,对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及读音;指出和改正黄氏错讹,增加了各类字的书写指导。二、增加了大楷例字。为提高本书的临摹功能,增加了由书法家房弘毅书写的欧体大楷例字。字径为七厘米,以反白印刷,呈显碑拓效果。三、增加欧阳询例字。在保留黄氏原有例字的同时,还增加了从区阳询书法中选取的例字,便于读者临摹、参考。在集字时,尽量选用欧阳询楷书,缺字者以相近之字替代,或以其他古人楷书补充
《许士中书李叔同诗词歌集》包括了遇风愁不成寐、津门清明、日夕登轮、詠山茶花、和宁贞题南草堂原韻、夜泊墉沽、感時、示津中同人、西江月、舟泊燕台书赠蘋香、和冬青馆主题京瑶华画扇四绝等。
卷一 五言古诗、卷二 七言古诗、卷三 七言古诗、卷四 七言乐府、卷五 五言律诗。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之王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系列”之一种,中国人民艺术学博士郑晓华著。书中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以及同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并以丰富的图例和隽永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千秋览胜”、“砚底寻踪”,饱览“翰苑春长”和体味那篆刻艺术的“方寸情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割不断的翰墨情缘,是一本知识系统、深刻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真谛的之作。
《三笔三迹》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日本古代书法家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流传千古。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长于小楷的书法名家,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楷作品,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頻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
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艺术、实用两者兼赅,本书系统性的隶书隶书的渊源及其发展、用笔原理分析、基本点画分析、结构、章法、碑帖及其流派,另外还有历代隶书名家介绍、隶书临摹与创作的方法、隶书作品的品评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本诗帖选字于唐伯虎表行书帖《落花诗帖》。唐伯虎书风工稳娴雅、秾丽丰润,此贴为其友人落花诗唱和所作的诗歌手迹。严谨中富有从容,劲健 中不失婀娜,为其代表作。编者耗
暂时没有内容
《袖珍印馆 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邓散木印举》为“袖珍印馆”丛书之一,丛书所选五位篆刻家都堪称篆刻界的一代宗师,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邓散木在篆刻上有“北齐(白石)南邓(散木)”之誉,其篆刻受到当下很多篆刻爱好者的追捧,并以之为取法对象。本书在遴选印章时,注重一些市面上少见的,很多印蜕都是从公私藏家手中征集到原印后精心钤拓而来,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
本书的形式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一印一文,可随意浏览,随意弃置;可边观印、边看文,互为对照,这是分散的。另一条是暗线,即看完全集,想一想,作一个综合思考,就可以了解到提出如下一些探讨的课题: (一)取材问题。篆刻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是很广阔的,可以刻自然风光,留旅游印迹;可以刻社会百态,抒自己感想;可以钩古代典故,发自己评论;可以刻印学理论,表自己所见,等等。篆刻创作的题材并不是像习俗那样为人刻姓名印之类,要变被动为主动,真 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二)“印语”研究。印语是印面所刻的词语,它是篆刻的主题,作者要表明的“志”,也是欣赏者首先接触 的内容。由于篆刻只有方寸之地,要求于词语必须精 练,要新鲜可读。如何
《历代拓本精华?石门颂》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石门颂,摩崖石刻。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他认为,汉隶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为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中之草。”可见汉隶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更趋成熟。同时,也可从此碑中看出这时的书法上承
第三辑“袖珍印馆”丛书所选五位篆刻家都堪称篆刻界的一代宗师,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吴昌硕在篆刻上属于开宗立派的人物,其篆刻受到当下很多篆刻爱好者的追捧,并以之为取法对象。徐星州篆刻深得吴昌硕法乳。齐白石治印善用冲刀,爽而酣畅,切刀亦极显功力,其所刻印章,自成一格,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胡匊鄰印谱市面上相对少见,其篆刻宗秦汉,浑朴研雅,静逸古茂。海内外论印者以韩登安为西泠印派之后劲,影响较大。本书在遴选印章时,注重一些市面上少见的,很多印蜕都是从公私藏家手中征集到原印后精心钤拓而来,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可作为篆刻爱好者的临摹范本。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海岳山人等。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宋徽宗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同年升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他天资高迈、为人潇洒狂放,好洁成癖,冠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他的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善诗,工书法。其书尚古意,讲求古雅脱俗的笔意,并提倡晋人的自然天成的书风,自名书斋为“宝晋斋”。他擅篆、隶、真、行、草诸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本书是作者对颜体书法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正草隶篆四体字典》收集了正草隶篆四体的写法以及内容。由《正草隶篆四体字典》编委会编写。《正草隶篆四体字典》是一部书法用工具书,书中所录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的四种书体相互对照,一目了然,是书法爱好者实用的一本工具书。
人们最愿意记住和怀念,但又往往容易遗忘或模糊的,就是既往的历史。如果人们想驾一叶扁舟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就需要有长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种种文献。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文献的文明古国,"河图洛书"虽然带有浓厚的传说成分,但这是最早概括文献的分类界说,是指明文献主要包括文字与图画。如果没有文献或者文献不足那就很难说明历史了,即使二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崇奉的至圣先师孔子也会为之发出无奈的概叹,在《论语·八佾》篇中就记录下这样一段话说:"夏礼吾能言之,札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秦汉以来,各朝在得国之初,甚至在夺取天下过程中,都很注重征集文献的工作,当时都概称"图籍",即包括图画和文字载籍,而毁灭文献者,则必然会遭到
内容简介
“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复存在,因而“兰亭序”唐摹本便格外珍贵。除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八柱本”之外,这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褚摹绢本兰亭”,也是唐摹本中的一种。此卷幅前有“褚河南临兰亭绢本真迹。米海岳跋”题签。拖尾有米芾、莫是龙、王世贞、周天球、文嘉、俞允文、陈仲醇、徐益孙、王穉登、沈咸、翁方纲、梁章巨、内藤虎等人题跋、题记、题识。在兰亭序文中,“崇山峻岭”中的“岭”字,显然系后人在“领”宇上方补加一“山”字。 由于这卷颇为珍贵的唐摹本藏于宝岛台湾,广大读者难以见其庐山真面目。为此,编者将其原大彩色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收藏。
《毛泽东印谱印话》围绕毛泽东书法作品、毛泽东保存的印章,讲述毛泽东与印章篆刻人之间的交往故事。曹立庵、齐白石、陈巨来、谢梅奴、刘博琴、邓散木、钱君匋、吴朴堂、叶露渊、谈月色、石昌明、方介堪、齐燕铭,等等,都为毛泽东刻过印章。有些作品毛泽东收受了,但是很少使用;有的作品毛泽东收藏了,但是只是偶尔使用;有的时候,毛泽东甚至婉然拒绝对方的好意,你可以刻,我也可以拒绝……因此留下了许多佳话。这些佳话,正是《毛泽东印谱印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