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不是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明确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影视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影视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宽厚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激活本
电影是什么? 电影就是现代的世俗的神话 这是《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的别具一格的回答。本书是匈牙利剧作家伊芙特 皮洛(Yvette Biro)电影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的结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电影研究者。全书尝试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神话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探讨电影媒体的特征和本性,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电影创作实践的新颖命题,有助于激发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动画导演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影响力和作用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几乎涵盖了全部的艺术、设计与影视概念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大量的相关数码动画软件的知识。 《动画导演艺术基础》以导演的视角,阐释了对动画艺术魅力的探索与创作经验。全书首先论述了动画是否需要导演这个关键性的命题。接着论述了动画导演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与一般电影的关系。因此,《动画导演艺术基础》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动画实际操作与整体上认识动画的全新视野,分析了动画创意的源动力。因为动画创作不同于拍摄一般的真人电影,动画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仅要有好的想法与理念,同时也要有好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实际表达。所以在这本《动画导演艺术基础》中,笔者不仅站在一个动画导演的角度,也会站在一个制作者的角度上去和大家一起看待问题与
我国早期国产电影翻译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外翻译活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却始终对此疏于关注,全面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迄今仍然阙如。本书以我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翻译(1905—1949)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其中的英文字幕翻译,从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视角将我国早期国产电影翻译放在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探讨我国电影翻译的起源、深层原因与翻译类型。此外,还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早期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英文翻译进行考察,分析早期电影中英文字幕的特征、翻译现象与翻译策略。
"本书以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经典电影作品为蓝本,以电影 诗意情境 的影像及审美意蕴为核心,同时融入时尚娱乐元素,着重分析其视点、时空结构、长镜头的诗意性、精神内核、价值体系与审美接受等,并提炼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及其内含的审美意蕴,从中概括出相应美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操作技法,为电影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