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研究空间、运动、对焦、光晕、畸变等各种镜头运用技巧,剖析了电影叙事在视觉上的 光学个性 ,探索了电影镜头的表现力及其在叙事上的作用。本书通过分析商业片与独立电影的生动案例,包括它们在观念、叙事和技术上的特点,揭示电影师如何利用镜头的力量来表达情感、主体、基调、氛围、潜台词、情绪,以及抽象概念。书中包含大量的插图,可帮助阐释镜头语言的美学和情感内涵。 本书可帮助各个层次的电影创作者学习如何拍出富有美感的、在叙事上引人入胜的画面,同时能给导演和电影摄影师创造性地进行电影创作带来一些启发。 作者古斯塔沃 默卡多是获奖独立电影人,在写作、导演和故事片摄影方面拥有十几年的经验。他的另一本作品《电影人之眼:如何用画面讲故事(经典电影镜头构图技巧示例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
本书是一本讲解故事情节写作的书。故事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实现的欲望的映照和替代品,本书提出了新故事理论 欲望的配方 人物的欲望要反映出时代的欲望,以人物的缺失与欲望的因果关系构建情节,以4幕 24个单元格填充情节,并设定5个情节要点(导入事件、开端、转折、高峰和高潮),即使是故事创作新人也可以打造出新颖又有趣的故事。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 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文本。
学习影视编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拉片子。拉片子就是对每一个镜头画面和每一句台词进行细致观摩,全面掌握影片中的情节内容、艺术风格与各种技巧。优秀影视剧作品是学习编剧法的生动教材,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示范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本讲义采用拉片子的方法,通过十部教学片、 一 部电视剧,示范拉片子的方法,讲授编剧基础理论和剧本写作基本技巧,介绍戏剧性电影与叙事性电影的不同结构方法。
本书是电影编剧专业的教材,自1982 年首版以来已被译成二十四种语言,为全球超过四百所大学所选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悉德 菲尔德从好莱坞剧本佳作和他本人 阅本无数 的审稿经验中,锤炼出剧本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有效结构,如开端、中段、结尾,建置、对抗、结局,以及如何用情节点的 钩子 挂住故事线,利用偶然事故、情节、大事件塑造人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书中还介绍了基本剧作格式、怎样与他人合作写剧本、怎样改编等,借鉴了许多编剧大师的创作经验。新版本中作者修订了大量内容,增加了一批更为当代观众所熟知且更风格化的片例。
本书收入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自己职业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颂》《霸王别姬》《活着》《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图雅的婚事》等。谈话内容实在具体,又有可操作性,可以当成一部编剧教程。作为创作示范,书中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全文。 一个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既没有世家出身,也没有专业学历,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的电影编剧的?通读后,读者会得到答案,而且会发现创作可教、创作可学,也许还会跃跃欲试,有信心完成一部电影剧本。
霸总和虐恋?浪漫剧?爱情剧?偶像剧?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够严肃,但浪漫剧的生产与消费、文本与叙事,确实是重要且严肃的学术议题。作为文化领域产物的浪漫剧,反映着社会的情感结构,定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文艺特点。 浪漫剧的生产方尝试洞察社会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给普通人的爱情观、婚恋观和两性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而将观众的 怕与爱 转为可供选择的商品,包括理想对象、理想爱情与理想的两性关系。观众不仅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在思考、讨论和实践着吉登斯意义上的 纯粹关系 。 本书聚焦国产浪漫剧并展开多维度研究。从学术脉络梳理到产业趋势分析,再到观众观看行为探讨。深入挖掘编剧创作机制,关注观众的浪漫理想与婚恋观,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爱情与婚姻提供新的思考。
昆汀 塔伦蒂诺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shoubu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哪怕是*劣质*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从20多年前,作者开始观察父辈那一代的摄影人,到现在通过10年的商业摄影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和长期的观察总结中,发现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大部分人摄影还停留在讨论用什么相机和镜头,记各种拍摄参数,严重依赖拍摄技巧,模仿复制他人作品的阶段。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面:要拍出好照片,需要摄影师有自己独立的观察与思考、需要走出舒适区、扩展自我能力的边界、提升自身的眼界与审美、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发挥自己的擅长,等等。这些在摄影技能技巧以外的因素被忽视,导致摄影的原创性严重滞后。 而《你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被忽视的问题,每一章节会针对一个如何拍出好照片的主题进行讨论。主题的内容涵盖摄影技巧、拍摄实战、影像思维、审美能力和个人能力边界的试探与扩展等。通过丰富的图片示例将众多真实案例分享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是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2015年的年度讲座的题目为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迪迪-于贝尔曼围绕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展开,讲解影像的视觉结构如何创造出连贯的历史图景,又如何通过诗歌式的建构表现出来。 首讲从影片的纪实和抒情双重特质切入,追溯爱森斯坦的理论源头;第二讲关注影片的主要形式技巧, 蒙太奇 与特写;第三讲分析爱森斯坦电影的诗性结构及其营造出的史诗 氛围 。 讲座详细分析电影中的哀悼场景,以及由这种悲怆的塑造而为影片带来的心理意义上超乎寻常的强度,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 悲怆 和 感性 的意义,引导出对影像和时间之间多重关系的思考。
本书从结构化的角度分析了导演和剧本之间的重要联系,涵盖了导演在着手处理导演技艺的所有其他方面之前需要了解的故事和剧本创作方法的 22 个要点。 彼得 马翰(Peter Markham)总结了他 17 年的电影创作研究生教学经验,以及他之前在英国广播公司担任导演并从事制作的职业经历,展示了无论是电影短片、电影长片、电视剧还是季播剧背后,影视创作者是如何将剧本中戏剧性叙事元素的严格分析应用于他们的创作理念的。本书结合对故事、前提、主题、类型、世界 / 设定、基调、结构和关键影像等基本要点的研究,引入介绍创作者不太熟悉的文化、社会和道德画卷、叙事视角、观众的旅程等概念,并以2014年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评委会奖提名电影短片《格格不入》的剧本为例,将每一章的见解应用到此案例研究中。 本书是有抱负的导演想要了解如何解读剧本
邪典电影(cultfilm)在电影学界和电影爱好者之间是一个 有名,但又总是伴随着含混和误解的名词。它在电影发明的早期就初露端倪,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爆发。 ,电子媒体时代的邪典电影不仅没有如一些□□家认为的那样正在消失,反而已渗透到电影产业,甚至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某种亚文化的风格、电影生产的惯例、市场营销的策略或是宣传与发行的常规手段。 本书将邪典电影作为一种电影亚文化进行研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与之相对应的是主流电影文化,即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占据 霸主地位的好莱坞电影文化。将邪典电影的发展置入好菜坞的□□语境中进行考察,探究它的概念、范畴、类型及意识形态的表述,观察其是如何在特定的时期显露出来,如何得到身份确认并被贴上标签,如何历经发轫、高峰和衰落,并 终
本书收录了西方电影和媒介研究学者关于后电影(post-cinema)的十五篇代表性论文,作者包括托马斯 埃尔塞瑟、西格弗里德 齐林斯基、弗朗西斯科 卡塞蒂、帕特里夏 皮斯特斯、史蒂文 沙维罗等。 后电影 可被理解为对21世纪电影新形态、新发展、新问题进行理论化的一种命名,它聚焦于21世纪的媒体如何帮助塑造和反映新的情感形式。后电影理论的建构者人数众多,且表达出几乎完全相同的问题意识,即数字时代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研究的影响。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剧本写作指导书籍,作者融写作课教程之学院派精神与剧本写作之编剧实战经验于一炉,预设了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情境,列举包括作者本人作品在内的大量剧本实例,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诀窍娓娓道来。从故事本身的构思、人物、场景、结构等元素的营造,到写作过程中格式、设备、改写习惯等要素的罗列,再到卖出剧本时电影业的惯例、习性、 内幕 等特点的大揭露 100个常见问题,作者均给予解答,涵盖编剧流程方方面面,形式内容,悉皆具备,旨在助各路编剧打造完美剧本,为菜鸟新手答疑解惑,为迷途老马指点迷津。本书语言平实又犀利,其机智与反讽令人忍俊不禁,尽显作者的生猛与老辣。
这是一本能够一览电影行业全貌、具有行业科普意义的图书。 本书从电影行业中的职务身份入手,对制作、投融资、营销、发行、放映、数据、商务、法务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系统梳理,通过概念解释、案例解读、疑问解答等更加细化的方式,完整呈现电影行业全貌,建立起关于电影行业的知识图谱,剖析电影行业的现状,探索电影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本书由十四篇访谈组成,是 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 项目同名图书的卷,旨在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线索进行一次回顾性的记录与梳理;以艺术教育工作者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围绕学院新媒体艺术教育展开,包括学院内外的相关艺术教育实践;涉及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两个主要二级学科,同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辨析;以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推进,以访谈录、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强调独立的学术研究立场,试图为中国未来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曲春景教授主编的 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 丛书的第一卷,内容主要论述19世纪末随着电影的发明及传入中国以来到30年代初,伴随着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影批评思潮。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文化事业,包括文学、电影等领域,通常的主题都离不开反帝反侵略的民族解放和反古反封建的思想革新主题。近代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以及电影批评、文化评论的伴生发展都紧密围绕着这一时代大背景而展开。随着西学东渐、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作者在文中对18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作了细致而缜密的梳理,既有民间组织、学生社团等发起的相关影社、杂志等对电影批评的影响,也有官方对电影的审查管控等路径的叙述,有对电影这一发轫于欧洲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导演技艺的核心 场面调度进行了详细介绍,从基本的片场调度方式到新式的惯用调度手法,从狭窄的受限空间到开阔空间、多人物的场景,都可以在书中的调度案例中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质建议。作者还采访了好莱坞业内重要的电影人,提供他们的拍摄调度经验,对初入行的导演或已有一定资历的创作者都有很大的帮助。新版本中增加了 剧本拆析 范例和数字化的电影设计技术的介绍。
本书介绍了画出电影般质感的插画技法。画插画,表面是技法的比拼,实则是画者情绪和世界观的传达。电影质感的画面不需要多格漫画或者大篇文字说明,一张图就能有效传达全面的氛围、情绪、故事或人物性格,甚至让观者自己脑补出这个画面的前传与后续。本书指导读者从配色、打光到动态、构图的处理,怎样从各个方面营造氛围和情绪,给读者们打开新的绘画思路。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到 文革 结束之后,20世纪进入80年代前,意识形态规训下的电影批评。本时期的中国电影批评整体上呈现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组成部分。其政治权力对电影批评的强力介入,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规训特性。同时,此阶段中国电影批评的基本形态与当时的冷战政治格局、执政党争取文化领导权的 革命后 语境的形成相关。随着政治语境的不断 左 倾,电影批评和电影创作均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政治主张为唯一标准。本书从电影论争和电影批判的维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中国电影批评思潮进行集中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