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是北京市首批、 第二批、第四批非物质遗产,是民族文化经典代表。建国后中国相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相声由此崛起。一是内涵上变革讽刺相声,创造了歌颂相声;二是艺术上进行变革,发展为电视相声;三是文化上趋于高雅化和知识化;四是创作上开始创新。本书稿是对新相声的专题研究。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闽剧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唱腔 器乐 折子戏 人物介绍 附录 六大部分。闽剧是福建省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福州方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因其采用的语言以福州方言为主,所以主要流行于福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市县的福州方言地区并流传至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的福州籍华人聚居地。*早在出版物中使用 闽剧 一词的是郑振铎先生。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闽剧有关的音乐材料,其中有古装戏的唱腔和器乐,也有现代戏的唱腔与器乐代表。能较好的呈现闽剧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在中国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尔后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创获,如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任二北的《唐戏弄》、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等。对外国戏剧理论的介绍研究则有宋春舫、余上沅、洪深、熊佛西、张庚及顾仲彝等人。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年来,戏剧理论的研究视野大为拓宽。戏剧概论、戏剧地方志等研究正在全面展开,而且还出现了建立与戏剧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尝试,如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生态学、戏剧管理学、戏剧教育学等等。本书集结了此领域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古典戏曲作品意涵丰富,是敞开式文本,借由不同理论的视角,这些作品呈现出 多的“景观”。本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叙事学、互文性理论、空间理论等解读古代经典戏曲作品;一是借助“知识考古学”与话语分析,对戏曲研究的学术史话题予以探讨。两个方面一古一今,指向的都是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接受、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理解。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注重文本细读,所研读的古典戏曲均为经典作品,所讨论的戏曲研究史论题大都深刻影响着现当代戏曲研究范式。从学术价值上看,本书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戏曲史的深入研究,如《汉宫秋》将写入昭君殉节情节对后世昭君戏的深远影响,明人热衷元“以曲取士”说与对当时科举制度批评的密切关系,“悲剧”应用于中国戏曲批评中的世界文学愿景等。
以再现、记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内容简介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即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和美轮美奂的图片评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世界标准语言潘通PANTONE?回溯100年色彩潮流,再现社会百态和历史文化。书中收录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10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涉及艺术、设计、时尚、家居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万千色彩的复兴。 本书收录所有作品的色彩都经过潘通PANTONE?调校认可,并以潘通PANTONE?独有的语言加以诠释,展现了潘通PANTONE?在色彩沟通领域的专业与坚持。
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氏相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经典的相声段子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是相声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逝世 15 年后,其嫡孙马小川,精选了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一百余段,集结成本书。其中有 30 段左右是马三立先生很少在舞台表演或只在家中给本书编者陈述过的,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马氏相声在处理相声“包袱”时的标准和技巧。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
《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说马连良》主要介绍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马连良在京剧舞台艺术方面作出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的贡献,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是一位博采众长而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家,世称“马派”。他在坚守本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戏一格,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马派”特色的代表剧目,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舞台生命力。
本书围绕演员的创作心理,将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基本原理同演员表演艺术创作相结合交融,围绕“感知表演艺术”、“演员与角色的创造”、“心理与创作心理”等12个方面,对演员创作心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议论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力图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设想,使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服务于演员表演艺术创作,有助于提高演员的精神素质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在力量。
本丛书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有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但可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本书是普及性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便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刘文辉著的《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意图 传统研究范式,努力把红色戏剧还原到活生生的苏维埃革命场景中去,采用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戏剧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红色戏剧的存在方式、主体构成、生产路径、艺术形态、艺术精神及文化内涵。作者强调,乡村革命历史空间里的红色戏剧不是单纯的戏剧艺术“作品”,而是独特的革命生活形式。革命激活了戏剧的本体精神,把戏剧还原为群体生活形式,纳入到革命的组织化程序当中,成为一种仪式化生活方式。革命推动戏剧与生活合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戏剧运动不只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戏剧”运动,而是艺术精神层面的“戏剧革命”运动。论著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中国话剧研究之短板,为构建 加完整的话剧史创造了条件。同时深入揭示了中国话剧传统的农村来源和革命基因,展现了
服饰造型设计作为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化、艺术,工艺、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物造型设计的创作也受到一定制约。那么如何遵循整体协调统一,为戏剧影视艺术服务,如何利用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
本书为陈古虞记录整理的北方昆曲表演艺术大师韩世昌六个剧目(含第七个戏的一小段)的表演身段,包括《思凡》《痴梦》《刺虎》《闺塾》《刺梁》以及《游园》出场。记录详细、清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