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
戏画是以戏曲为绘画题材,与戏曲形态及其表演内涵紧密相联,是绘画特有的艺术品种,创造了戏曲二度创作的辉煌。 《画里看戏:中国戏曲百图赏》展现了关世俊所创作的百余幅戏画,含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秦腔、高安采茶戏、莆仙戏、吕剧、徽剧等各剧种,数量多,覆盖面广,对了解、欣赏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关世俊以戏入画、以画品戏,生动传神地记录了现当代戏曲名家、名段、名表演的精彩瞬间,为戏曲艺术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丹青记录。既具可观可赏的艺术价值,亦具可借鉴思索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史研究中重要的 图像符号 。 文人票戏者众,然善丹青者少。画家绘戏曲人物者多,却懂戏者稀!而关世俊乃梨园戏骨,触类多能。各种表演动作在其笔下全无扭捏之态。其笔下所涉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剧目之繁甚为罕见。
本书是罗周的第一部著作,内容丰富、厚重,包含《缀白裘》戏曲编剧法研究、创作谈、提纲札记以及代表剧目剧本。本书既包含被多次搬演于舞台的戏曲剧本,还有作者多年来的编剧经验总结,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我国话剧历史的回顾,通过多篇纪念我国戏剧前辈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演出的评论和对多位话剧艺术家论著的评介,对我国话剧进行了历史的、全局性的、通盘的研究和思考。近几十年来,更联系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联系境内外、国内外戏剧交流中涉及的新的戏剧品种进行研讨,并以研讨中新的课题丰富了我国戏剧教育的内容。虽然我国目前戏剧发展处于盛况中,但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书稿对戏剧研究和爱好者有着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 集外 ,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年)至逊帝溥仪离宫(1924年)近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清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宫廷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戏曲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宫廷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
全新修订版共收有关京剧知识的条目4300个。分为行当、音乐 声腔、声韵 念白、行头、化妆、脸谱、砌末、基本功、表演程式 特技、龙套调度程式、戏班行科 戏箱 扎扮 检场、后台班规 演出习俗、演出场所 团体 科班 戏校、流派、历史、术语、谚诀、著作 期刊 电影、人物、剧目等20个部类。 各部类条目的排序基本按照艺术规律和操作程序编排。流派、术语、谚诀、人物和著作 期刊 电影中的著作 期刊部分依笔画排序。 除总目与分类目录外,书后附有全部条目的汉语拼音索引,以便检索。 所设流派部类,有帮助读者鉴赏、评析的作用。所收均是众所公认的艺术流派。在京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早期艺术家还有许多,而其时并无流派之说,只能付之阙如。故只收录了47个流派。 所收历史条目,为京剧形成前后产生的事物与专用语,其中以京剧形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最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著名戏曲批评家吴小如的戏曲批评文集全编,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文章题材为副线,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编注,以全新的体例,在突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名作的基础上,全面收录了吴小如七十多年来有关戏曲理论、演出史料、宗派发展等方面的戏曲文章,立体、历史地呈现了吴小如的京剧批评造诣。 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七十余年的京剧演出史、流派史、文化史、制度史、理论发展史、传播史的有效梳理,也为当今京剧批评提供了宗师级的批评角度、批评视野及批评工具。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他特别强调,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京剧艺术是世界上仅存的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戏曲剧种,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国家文化符号与标志,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内涵*视觉化的体现。因此,梳理、展现京剧脸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名家经典图谱,将展现杨小楼、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脸谱;神话人物图谱,将展现孙悟空、二郎神等经典神话形象脸谱;十二生肖图谱,将展现十二生肖的脸谱。书稿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书写图谱的解读,让中外艺术爱好者都能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文化。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收录了石挥 的散文小说、影坛笔记和杂文随笔,以及近200幅罕 见生活照、工作照、海报、节目单、演出本事、杂志 封面、报纸上刊载的相关广告和漫画等,并附有详细 的生平年谱与石挥在京沪两地的活动地图,是探寻石 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手资料。 全书展现了石挥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大杂院 儿》《大李》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表达 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理解;半自传性质的《 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记录了石挥的 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 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 见闻以及成名后回到日军占领的故都探母的见闻和感 触;影坛笔记既包括石挥电影表演与导演经验的总结 ,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杂文选 题多
本书所选名剧均为京、昆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之珍品,流传多年,建国后仍演于舞台。且为名伶所演。赏析所述为主演如何从生活和人物出发施展唱念做打的技艺,文中既有作者的研究心得,又有演员自述的表演经验。
《戏曲中国一一海外孔子学院偶动漫经典戏曲教材》项目包括上、下两册图书和上集、下集两张光盘。项目选取了中国经典的八大剧种一一京剧、昆曲、豫剧、粵剧、越剧、评剧、秦腔、黃梅戏,用或偶或图的形式来演绎每个剧种的起源发展、角色行当、流派艺术、名家大师、经典剧目等内容。图书下册介绍了中国南方有代表性的四个剧种一一昆曲、越剧、黄梅戏、粵剧。
《中国戏曲通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永宽研究员主持编写的一部综合戏曲史编年著作,丰富了文学史研究领域,对戏曲史研究更具有重要的路碑意义。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纂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批计有五种:蒋长栋著《唐诗考释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唐诗注释和考证的理论上的探讨与阐释;李剑波著《清代诗学话语》,从总体上来认识清代诗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蒋长栋主编《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史研究》,通过“以韵为核心”的艺术质素和“以情为核心”的内容质素,来界定韵文的文体特质;徐炼著《古典文学新读》,涉及对《诗经》、杜甫诗和李商隐诗的解读,展现了作者积累的研究心得;吕斌笺校《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在校笺本集、收录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清“岭西五大家”之一的龙启瑞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评价。
舞台是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它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并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舞台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平台构成,它们有的可以升降。剧场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古代露天剧场的舞台主台大都前伸于观众席之中,或低于观众席(如古希腊扇形剧场的舞台),或高于观众席(如中国的庙台),供观众从三面看戏。室内剧场的舞台通常正对观众席,有镜框舞台、伸出型舞台、中心舞台等。《舞台设计(精)》由深圳市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著,收录了*舞台设计的作品,供读者阅读参考。
书稿为我社主编《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十五辑,收录了1939年初版、天柱外史氏编撰的《皖优谱》和1931年2月初版、张伯驹、余叔岩所著《近代剧韵》,是戏曲研究,特是京剧研究的重要史料。该辑所收录著作,皆以首都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原版影印,采用高精度扫描,确保印刷质量。
本书是一部关于戏剧表演方法训练的教程。迈斯纳是一位卓越的戏剧大师、表演教师和理论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演员之一。迈斯纳方法是由其研发的一套演员训练方法,该方法能通过逐步的练习帮助演员提升他们的表演技能,在戏剧表演界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本书由斯科特 特罗斯特、威廉 加布里埃尔 格里尔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剖析迈纳斯方法。书稿以课堂实录的形式还原讲座内容,对迈斯纳方法在国内的传播。
本书收录《戏剧丛刊》一至四期的合编本(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分别于1932年1月8日、5月20日、12月20日和1935年10月出版)。《戏剧丛刊》贯彻北平国剧学会“以纯学者之态度、科学方法,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期发挥吾国原有之剧学”的宗旨,所收录的文字,或为珍稀戏曲资料刊布与整理,如《缀玉轩藏曲志》;或为舞台艺术之总结,如《乱弹音韵辑要》、《武工把子名词》、《国剧身段谱》;或为学术研究,如《南府之沿革》、《戏剧角色名词考》、《脸谱之研究》、《谈昇平署外学角色》等,对京剧艺术本体及其发展趋势,不乏新的发现和认识。直到今日,在有些研究领域,其时的研究成果仍然代表了的研究水准。
北平市私立中国不错戏曲职业学校(简称"中华戏校")于1930年9月1日成立,1940年11月突然解散。该校是中国戏曲音乐院的下属机构,与同院研究所一起,集研究、实践为一体,为创立新学科"剧学"、开创戏曲全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戏校以学生为本,建制了"普通"与"职业"学科的教学方法。八年多演剧实3200多场、剧目850多出。此书在坚实文献和档案的基础上,分析、讨论这所消失已久的戏校、其对于戏曲授艺、学艺传统的继承和革命,并附有翔实的历史文献与演剧实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