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史(1790-1949 插图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为一部中国京剧断代史,阐述了京剧的形成、清末京剧的发展、辛亥革命以来京剧的变革以及战争年代的京剧状况等几个方面,历史年代跨越从1790年至1949年。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我国程派传人迟小秋十出著名京剧的代表作品,近百个唱段,另外还附纸制乐谱,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全部采用专业录制。首次推出全套内容。 由迟小秋担纲主演的《锁麟囊》、《荒山泪》、《碧玉簪》、《三娘教子》、《文姬归汉》、《红鬃烈马》、《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玉堂春》、《宋家姐妹》等10部经典剧目的唱腔集粹(CD制品)。 由迟小秋担纲主演的传统经典剧目《三娘教子》和《宋家姐妹》的精选录像和一张十部戏的专业伴奏音乐(DVD制品)。 10部经典剧目的乐谱集(10分册)。 盒装全彩套装 一、全彩照图文印刷镶嵌 10 张CD(十部戏主要唱段)/ 3张DVD(10部戏音乐伴奏,《三娘教子》和《宋家姐妹》完整视频) 二、四色全彩剧照剧情歌词集 三、盒装10册16K曲谱集(10部戏) 附赠配套手提袋。 全套可听可看,可卡拉OK,可
《京剧历史文献(清代卷)续编》继清代卷出版之后又广泛收录了报纸资料以及清宫档案资料中的京剧文献,这些资料共分四册,约二百万字,很多都是首次披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与正编一起构成研究清代京剧发展的基本文献。
《中国京剧史料编年(1740-1949)》为京剧史料集,引用文献近100种,约457万字,分为15卷(16开),以时间为序编排。 本书系编年体例,起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止于1949年(1949年因资料稀少且凌乱,未摘录),含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及*时期,共200余年。 本书所收录内容以体现京剧的形成、发展、繁荣为主,包括历代政府关于京剧(包括戏曲)编演之规章、制度,伶人生平、艺事、交游,戏班的承、散,剧场的变迁,上演过的新旧剧目,各种评论文章等。每条史料均详细注明出处,以供核查。 为了较为全面地叙述人物、事件,编者将内容相近或取材角度不同的史料,汇集一处,编排时,以详载日期者为主要条目,余者缀辑其后。 书稿内容宏富,整理严谨,著录规范,特点是用材料说话,所选资料,概从原版,仅增补标点,并在必
《学京剧 画京剧》系列丛书分为《生旦净丑》《百变脸谱》《多彩头面》《华美服饰》《道具乐器》五册,荀慧生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为之作序,并与著名戏曲研究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联袂推荐。 《生旦净丑》主要介绍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及其细分行当的扮演特点、代表人物;《百变脸谱》主要介绍了京剧脸谱的基本颜色和象征意义、谱式分类和代表人物,并对典型人物脸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赏析;《多彩头面》介绍了点翠、水钻、银锭三种硬头面的特点、佩戴方法,软头面的特点和作用,面部化妆和包大头的步骤;《华美服饰》主要介绍了服装(蟒、帔、褶、靠、衣)、盔帽(盔、冠、巾、帽)、鞋靴(靴、鞋)的分类、特点及其所穿戴人物的身份特点;《道具乐器》介绍了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兵器等道具的用途和象征意义,
本书作者盛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表演专业,专工花脸,毕业后拜师学者刘曾复先生钻研京剧脸谱艺术,近年来颇有成绩,其所绘脸谱作品在国内及海外具有相当影响,成为许多海外人士收藏之珍品。 为了系统地研究京剧脸谱,经同学耿其昌介绍,盛华于1995年7月,在知天命之年拜在了他心仪已久的生理学大家、京剧研究家刘曾复先生门下,成为刘先生惟一的研习脸谱的学生。几年来,受师耳提面命,技艺大进。所绘脸谱谱式中规中矩,被多家报刊发表,海内外朋友收藏。广播电台、电视台多次采访、播出他画脸谱的情况。学者朱家晋先生云:“刘曾复先生为当代生理学大家,又为剧学之山斗。至于精绘各派脸谱,特其一端耳。今盛华同声师曾复先生,观其所画诸谱皆精妙传神,可谓刘先生之传人。” 观盛华所绘之谱,有出处,有根据,力求准确,不求花哨
梅兰芳作为一代创立完整表演艺术体系的京剧艺术大师,首先是他在艺术上深入继承传统,并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提高了京剧旦角乃至京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京剧梅派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共收录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国际研讨会议文集68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国剧”、“国粹”、“国宝”。京剧艺术,既是中国的、传统的,也是世界的、未来的;既是联系全球华人情感的纽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京剧脸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标志之一,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人民认知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孙萍主编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共5册)》丛书,向英文读者全面、生动、直观、真切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流光溢彩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比魅力,这对于京剧表演艺术的流传发展,对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翁偶虹系脸谱绘制、研究大家。本书系翁偶虹遗稿,由翁偶虹弟子张景山整理,收录了翁偶虹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搜集、绘制、整理的戏曲脸谱4函400余幅。包括清代宫廷演剧用谱,老昆弋班脸谱,昆弋名家侯益隆、郝振基等脸谱,老梆子脸谱,梆子名家大狮子黑谱、彦章黑脸谱以及京剧名家金秀山、裘桂仙、何贵山、黄润甫脸谱等,鲁殿灵光。脸谱绘制精良,留存至今,十分珍贵。 本书所收录脸谱,原汁原味,反映了民国早期京剧、昆弋及地方戏脸谱,宫廷演剧脸谱与民间演出脸谱互相借鉴、吸收的时代面貌,是那个特定时代戏曲脸谱艺术的见证。该书的出版,使世人得窥脸谱绘制、研究大家翁偶虹脸谱概貌,并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戏曲脸谱研究的空白,并为中华传统戏戏曲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化遗产。 该书以其学术、文献及审美、鉴赏价,顺利入选2018年
。。。
本书定位为一本中小学生都能接受的、有知识魅力和可读性的京剧知识普及类读物,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讲解京剧相关常识的同时,让中小学生对京剧文化产生向往与尊重。通过书中图文并茂的讲解和娓娓道来的故事性风格拉近传统文化与当代学生的距离。 本书全套四册,每册约110页左右,图文相互穿插搭配,以简洁清新的文字衬以精美的图片而成。四册的划分和知识线索的构建是按照一个并不了解京剧的个人对京剧的兴趣点迁移和延伸来安排的,通过行当(概念直感)、服装、化妆、道具(视觉传达)、表演(视听传达)、历史发展(深度传达)的顺序展开。 同时该书配套两张DVD碟片,方便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基本知识点和欣赏珍贵的名家名段音像资料。该书体例结构设计适于教学,也可以作为普及读本使用。
本书收录《梨园轶话》(、二集,1938年出版)和《梨园原》(1918年出版)。《轶话》集收录名伶照片60余幅,多为老角,便装照、西装照、剧照并列,其中一些颇为罕见,如“任武官时之余叔岩”、“贾福堂近影”、“李春恒曹操戏照”、“钱金福、王长林、龚云甫合影”等,以及剧界轶闻40余则。第二集收录名伶剧照及便装照片40余幅,文字包括轶闻掌故、剧韵浅说、观剧指南、梨园条例、舞台术语详解、剧院兴废调查等,此外还刊布了与武生泰斗杨小楼齐名的前辈武生尚和玉戏剧秘本。编者唐友诗为著名票友、新闻记者,广交名伶并收藏大量戏曲文献,著有《平剧二百年历史》。《梨园原》是清代乾嘉年间戏界传下来的一本讲昆曲表演艺术,包括唱念、身段的理论和技术的专著,在古代谈论戏曲的著作中,以表演技艺为主的,《梨园原》可说是仅有的一种,对
本书收录刘曾复先生手绘净、丑行当的各派谱式近700幅,包括六分脸、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揉脸、抹脸、破脸、神怪脸、仙童脸、僧道脸、豆腐块粉脸、筝形粉脸、腰子形粉脸、银锭形粉脸、窝头形粉脸等等,几乎涵盖清末民初以来出现的所有重要谱式,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京剧舞台近百年来递嬗、沿革的轨迹,是刘老一生研究、摹绘京剧脸谱的总结。 刘老自幼嗜戏如命,又得各位前辈大师的亲炙,忠实地记录了钱金福、杨小楼、郝寿臣、侯喜瑞、金少山、王长林、范宝亭、许德义等众位前辈的脸谱谱式,同时融入刘老研究生理、解剖学的心得,遂创立了以七分脸谱式为其特色的刘派脸谱,此一法式已为脸谱界诸家所宗,难怪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对刘老在脸谱方面的造诣钦敬有加。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图
《翁偶虹看戏六十年》本书是著名戏剧大家翁偶虹( 1908-1994)先生60余年看戏经历的观感记录,涉及京、昆、梆、弋等剧种百余位知名演员,分成 菊圃掇英 、 歌坛忆旧 、 菊海拾趣 等板块,史料与品评俱见不凡。翁偶虹入室弟子张景山整理并编辑本书时,配入200余幅珍贵的名伶史照,部分剧照为首次发表面世。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该书题签题词。刘曾复先生在生理学界和京剧界都是重要人物。他兼顾科学研究与艺术爱好,并都做到了很好。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一生爱戏,历京剧盛时,博闻强记。他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京剧,大大提升了京剧研究的水平。刘曾复京剧文存》谈名伶、谈轶事、谈唱片、谈剧本、谈把子,篇幅不长,随心所欲,文字简洁,但信息量很大;也讲热闹,但背后都是门道,是真实、准确的史料。附录对刘曾
收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六十余段经典唱段。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京剧、京剧诗词以及戏歌,涵括了其代表作《谢瑶环》《蝶恋花》《恩仇恋》等经典剧目以及《咏梅》等诗词。本书是一本包含了唱腔以及乐队伴奏的曲谱集,不仅为专业团体的的演出提供了文献资料,也为戏迷们聚会雅集提供了便利。随书还收入了李维康珍贵的演出剧照和历史音像资料,读者可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与聆赏李维康的京腔京韵。
囊括中国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服装扮相,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谱等一应俱全;挖掘出220余出濒临失传的流派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