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史(1790-1949 插图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为一部中国京剧断代史,阐述了京剧的形成、清末京剧的发展、辛亥革命以来京剧的变革以及战争年代的京剧状况等几个方面,历史年代跨越从1790年至1949年。
专著是对20世纪上半叶围绕京剧唱片的灌录、发行、传播等所进行的历史学与社会学层面的研究,其所提供的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各种文献和资料,以及对于京剧老唱片进行的资料研究与梳理,打破了典籍类资料集成图书的范式。专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理论性与实现性兼具。
我国程派传人迟小秋十出著名京剧的代表作品,近百个唱段,另外还附纸制乐谱,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全部采用专业录制。首次推出全套内容。 由迟小秋担纲主演的《锁麟囊》、《荒山泪》、《碧玉簪》、《三娘教子》、《文姬归汉》、《红鬃烈马》、《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玉堂春》、《宋家姐妹》等10部经典剧目的唱腔集粹(CD制品)。 由迟小秋担纲主演的传统经典剧目《三娘教子》和《宋家姐妹》的精选录像和一张十部戏的专业伴奏音乐(DVD制品)。 10部经典剧目的乐谱集(10分册)。 盒装全彩套装 一、全彩照图文印刷镶嵌 10 张CD(十部戏主要唱段)/ 3张DVD(10部戏音乐伴奏,《三娘教子》和《宋家姐妹》完整视频) 二、四色全彩剧照剧情歌词集 三、盒装10册16K曲谱集(10部戏) 附赠配套手提袋。 全套可听可看,可卡拉OK,可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本书稿为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旨在推进京剧研究与传播,致力于京剧健康发展。全书共分为京剧史论、京剧文学、京剧音乐、京剧表演、梅兰芳与京剧名家五编,共收入相关论文近百篇。
翁偶虹系脸谱绘制、研究大家。本书系翁偶虹遗稿,由翁偶虹弟子张景山整理,收录了翁偶虹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搜集、绘制、整理的戏曲脸谱4函400余幅。包括清代宫廷演剧用谱,老昆弋班脸谱,昆弋名家侯益隆、郝振基等脸谱,老梆子脸谱,梆子名家大狮子黑谱、彦章黑脸谱以及京剧名家金秀山、裘桂仙、何贵山、黄润甫脸谱等,鲁殿灵光。脸谱绘制精良,留存至今,十分珍贵。 本书所收录脸谱,原汁原味,反映了民国早期京剧、昆弋及地方戏脸谱,宫廷演剧脸谱与民间演出脸谱互相借鉴、吸收的时代面貌,是那个特定时代戏曲脸谱艺术的见证。该书的出版,使世人得窥脸谱绘制、研究大家翁偶虹脸谱概貌,并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戏曲脸谱研究的空白,并为中华传统戏戏曲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化遗产。 该书以其学术、文献及审美、鉴赏价,顺利入选2018年
“走进京剧”丛书(共4册)是专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及对京剧艺术感兴趣的青少年读者精心打造的融京剧知识、名剧故事、京剧欣赏于一炉的系列丛书,文图并茂,美不胜收。 刘连群编著的《京剧欣赏》以“来,一起看大戏”作为“导游”文章入“戏”,引领小读者从剧场到后台,从后台到前台,边走边看,穿插介绍每个演出环节的常识和典故。可让小读者了解京剧演出的基本环节,欣赏到传统戏、新编古代故事戏、现代戏中的经典代表名剧,从而完成一次浏览京剧大千世界的美妙历程。
《京剧老照片(第1辑)》: 照片的*部分是 氍毹撷英 有近80幅珍贵的老照片。从金秀山的忠孝全起,到王泉奎的盗御马止。大多是从民初到建国前的剧照。 庐山真容 里从孙菊仙、俞菊生、郭际湘、陈德霖的便装照开始。到马富禄、茹富蕙、孙盛武的便装照止,收录了29幅京剧前辈的便装照、生活照。《闲话聊斋》中,包括了四个话题: 多师之徒杨小楼 、 余叔岩的价值 、 武净 、 李世芳的走红与陨落 。这四个话题的前面,作者都写了文字较多的说明,照片不但涉及了剧照,而且还有这些人的师承、传人、生活照。可贵的是作者写的李世芳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四小名旦之首的简历,还有难的见到的剧照、生活照搜集得极为充实,竟有50幅之多。看到末页梅兰芳先生在李世芳灵堂守灵的照片,不禁让人唏嘘不止。 《京剧老照片(第2辑)》: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国剧”、“国粹”、“国宝”。京剧艺术,既是中国的、传统的,也是世界的、未来的;既是联系全球华人情感的纽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京剧脸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标志之一,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人民认知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孙萍主编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共5册)》丛书,向英文读者全面、生动、直观、真切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流光溢彩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比魅力,这对于京剧表演艺术的流传发展,对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系列首先是挖掘整理出一批流派剧目,其中不乏已近失传的流派艺术精品。其中共收流派五十余家、剧目二百多出,不仅是从装扮到曲谱俱全,而且半数以上不曾整理出版过,可算是京剧剧目建设的一个不小的工程。下列剧目可为佐证。如王(瑶卿)派名剧《南天门》(今能见到的只剩下王和老谭合拍的剧照)、余(叔岩)派名剧《太平桥》(据说是老谭给余说的开蒙戏)、马派名剧《白蟒台》(写王莽被俘后向旧臣一一乞命事,老生扮演反面人物堪称奇特)、麒派名剧《斩经堂》(其中吴汉的悲剧性格曾引起过热烈争论)、荀派名剧《鱼藻宫》(写吕后残害戚姬事,乃苟派悲剧剧目之一),以及汪(笑侬)派名剧《哭祖庙》、龚(云甫)派名剧《徐母骂曹》、徐(碧云)派名剧《绿珠坠楼》、裘(盛戎)派名剧《打銮驾》等,都是
许俊德选编的《京剧花脸唱腔百年品鉴(京剧卷上下)》是一本花脸唱腔大全。该书把上起现在能够搜集到音响资料的*早花脸唱腔,下至如今刚刚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演员的唱腔,搜罗到一起加以系统介绍。有志者可以从中学习、研究,创作者可以找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样板,爱好者可以得到一本珍藏的精品,特别是还有许多现在已经不易为人见到的宝贵传统唱腔作品也得到了保存和流传。
《中国京剧史料编年(1740-1949)》为京剧史料集,引用文献近100种,约457万字,分为15卷(16开),以时间为序编排。 本书系编年体例,起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止于1949年(1949年因资料稀少且凌乱,未摘录),含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及*时期,共200余年。 本书所收录内容以体现京剧的形成、发展、繁荣为主,包括历代政府关于京剧(包括戏曲)编演之规章、制度,伶人生平、艺事、交游,戏班的承、散,剧场的变迁,上演过的新旧剧目,各种评论文章等。每条史料均详细注明出处,以供核查。 为了较为全面地叙述人物、事件,编者将内容相近或取材角度不同的史料,汇集一处,编排时,以详载日期者为主要条目,余者缀辑其后。 书稿内容宏富,整理严谨,著录规范,特点是用材料说话,所选资料,概从原版,仅增补标点,并在必
收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六十余段经典唱段。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京剧、京剧诗词以及戏歌,涵括了其代表作《谢瑶环》《蝶恋花》《恩仇恋》等经典剧目以及《咏梅》等诗词。本书是一本包含了唱腔以及乐队伴奏的曲谱集,不仅为专业团体的的演出提供了文献资料,也为戏迷们聚会雅集提供了便利。随书还收入了李维康珍贵的演出剧照和历史音像资料,读者可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与聆赏李维康的京腔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