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京(作者本名孟丹峰)是中国戏剧评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匿名剧评人,其身份长期保持神秘,以独立、尖锐的评论风格引发行业关注。匿名写作十二年,坚持自费购票、独立发声,拒绝行业潜规则,以 敢揭不足 的批判性视角著称 。剧评语言直白犀利,如批评《人民公敌》中导演对文学性的误读导致演员沦为 耍宝工具 ,或指责《玩家》将 京味儿戏剧 符号化 。部分评论被认为 偏激 ,甚至被质疑为 骂人拍砖 ,但其坚守真话的态度仍被部分从业者视为戏剧批评的清醒声音 。《北小京看话剧》系作者首次结集出版剧评,收录了她自2012年初至2023年年底十二年间的265篇剧评,共计50多万字。
《田沁鑫的戏剧场》内容简介:喜欢一种生活,幻灭。不是人间颜色,找不着。不出去,幻灭也就可惜了。戏是一种寄情手段,是梦。铃儿响了,场灯黑了,那个极处的舞台亮了……睁着眼,梦了……
本书是以濑户宏2003年向早稻田提交的同名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于2005年在日本出版。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高度评价,获得了2007年日本演剧学会河竹奖。此次厦大出版社出版的为其中译本。本书围绕中国话剧的产生、发展、历史地位展开论述,涉及戏剧改良运动和学生演剧、文明戏、新文化运动与戏剧、自由剧场运动、人艺戏剧学校等问题,对研究中国话剧发展史颇有参考价值。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以及两岸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本书依据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史料,靠前次完整、系统地对此时期的话剧进行全景观的考察。靠前章海派话剧概论为海派话剧界定并勾勒出其致形貌;二章海派话剧的产生溯源并理清了海派话剧和文明戏的关系;三章从人生百味的流、民间性的闪现、通俗化的演剧风格三方面分析其文学风貌;四章分析海派话剧的剧评面貌,包括话剧对于现代市民生活方式的建构、众时代的媒介呈现等。尾声部分寻觅整理了海派话剧的退场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