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京(作者本名孟丹峰)是中国戏剧评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匿名剧评人,其身份长期保持神秘,以独立、尖锐的评论风格引发行业关注。匿名写作十二年,坚持自费购票、独立发声,拒绝行业潜规则,以 敢揭不足 的批判性视角著称 。剧评语言直白犀利,如批评《人民公敌》中导演对文学性的误读导致演员沦为 耍宝工具 ,或指责《玩家》将 京味儿戏剧 符号化 。部分评论被认为 偏激 ,甚至被质疑为 骂人拍砖 ,但其坚守真话的态度仍被部分从业者视为戏剧批评的清醒声音 。《北小京看话剧》系作者首次结集出版剧评,收录了她自2012年初至2023年年底十二年间的265篇剧评,共计50多万字。
本稿收录了知名导演和演员李志舆先生一生从事导演、表演教学实践而留下的文字成果,主体部分为李志舆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多年累积的教学手稿 话剧《无辜的罪人》导演手记,内容包括对音乐运用、戏剧台词、人物性格的的分析,舞台调度示意图等。此外还有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大量生活照、剧照,以及多位著名演员撰写的纪念文章。李志舆(1936 2021),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在《巴山夜雨》《七月流火》《勿忘我》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培养了众多知名演员。其文存具有史学和实践指导价值,是影视戏剧表演界的重要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一部完整记录从话剧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剧场艺术发展进程的演出史。 还原真实演出现场,撷取珍贵演出评论,钩沉详实剧目内容。 填补影像资料空缺的的50年中国现代剧场演出实况。 重现那些过去了的剧场时光碎影,重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的生死誓言与行动。 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作序 全六卷倾力呈现。
本书收录荀慧生剧目19个,包括《绣襦记》《扬州梦》《婚姻魔障》《钗头凤》《回龙床》《荆钗记》《勇节图》《代夫媒》《元宵谜》《妒妇诀》《柳如是》《护花铃》《平儿》《晴雯》《痴情妇》《西湖主》《双妻鉴》《慎鸾交》《埋香幻》等。这些剧本基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编剧目,选自荀慧生家人捐赠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手抄剧本,挑选原则是专门为荀慧生创作、演出的未出版过的完整剧本。其中《钗头凤》《元宵谜》《绣襦记》《晴雯》等4种与已经出版剧本重复,但是较之已经出版的剧本,这些剧本版本更早,关目、曲白均有较大不同,对于研究荀慧生剧目改编发展有一定的文献意义。 本书所收录剧目是荀派剧目经典遗存,填补了出版空白,为研究荀派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这些剧目的出版亦有现实意义,对于荀派剧目的复排、传
中国戏剧从远古走来,发展到宋元南戏,作为艺术的戏剧正式形成了。它至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这800年问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季节或周期:前五百年是 作家戏剧 时代,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则诚、汤显祖、李玉、李渔,一直到17世纪*后十年的洪异和孔尚任;思想大师林立,文学巨匠辈出,他们的作品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史、艺术*杰出的,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秀的。后三百年是地方戏的兴起.经 花雅之争 到京剧的诞生,再到20世纪初西方戏剧的传人,一直到当代;再也没有站立起几个甚至是一个可与关汉卿、汤显祖,可与莎士比亚、奥尼尔相比肩的戏剧文学大师。这三百年问是 演员戏剧 时代,当然也是群星闪耀,百花争艳。
《纸上戏声:山西省话剧院节目单集(1949-2017)》收录了自解放以来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130余部原创话剧说明书,是一本内容丰富而又十分珍贵的剧院史料。 剧目说明书作为剧院对外宣传的 窗口 ,通过其画面艺术形象以及文字介绍生动地反映了剧目的故事情节,以其精美的画面,艺术的语言,对观众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作用和效果不言而喻。有许多说明书画面设计达到了完美、和谐、生动、感人的高度,记录着剧院历代演职人员的心血。
本书通过对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士比亚戏剧演出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梳理,突破前人或话剧戏曲兼重或侧重于戏曲莎演的研究局限,专以话剧莎演为研究对象,秉承莎氏戏剧文本与话剧表演手法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以时间为主线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层面对莎剧演出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对比,厘清不同历史时段国人对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接受态度与方式之异同,归纳演绎出话剧莎演政治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建构起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剧演出体系,拓展了中国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从20世纪初部分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功演出《黑奴吁天录》算起,中国现代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在这100年问,话剧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诞生了曹禺、欧阳予倩、夏衍、田汉等伟大的话剧作家,而且涌现出了《雷雨》、《日出》、《上海屋檐下》、《茶馆》等震撼人心的优秀剧作。尤其是进入文学艺术的新时期以来,在众多戏剧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话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人才辈出,戏剧舞台上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与蓬勃开展的话剧活动相呼应,理论界对于百年中国话剧发展历史的总结与检讨也日益展开,人们试图通过梳理与回望,把握中国话剧在整整l00年的时间里跳动的脉搏,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给未来留下可借鉴的启示。这部《中国
本书为讲述中国话剧史的图文书。本书从中国话剧的诞生(1907 1918 )、五四新剧(1919 1929)、抗战初期(1930 1936)、全面抗战时期(1937 1948)、新中国话剧(1949-1966)、新时期话剧等部分讲述了110年的话剧历史轨迹,分析了中国话剧与近现代的民族命运紧密联系,以及它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共进,与民族血脉同频、与家国命运共振的关系。表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顽强不息的奋斗求索所成就的优秀传统、剧场美学和文化内涵。本书字数为20余万字、图片600余幅。本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一部水平较高的精品图书。
《在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谷文昌 的舞台艺术》是一部关于话剧《谷文昌》的资料性书籍。全书对国家话剧院的话剧《谷文昌》进行了全方位的资料整理和收集。全书对《谷文昌》一剧的创作意义、创作前期的采风工作、排演当中的纪实、作者的创作体会、专家的评论、媒体的报导、演出的剧本等相关的资料档案都进行了详细的整理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