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歌剧艺术鉴赏》内容包括:不同歌剧的风格特征、作曲家生平、21部歌剧产生的文化背景、剧情和人物等。其重点是对这21部歌剧中传唱极广、脍炙人口的44首咏叹调所作的“唱段分析”。这些分析文字具有双重功能,其一是为听赏者剖析出唱段的内涵和精美之处,起到审美引导作用;其二是对尝试学习演唱这些唱段的演唱者,提出歌唱处理建议,起到声乐指导作用。显然,作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的两位编著者,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众多渴望终生与艺术为伴的音乐爱好者,力求从听赏和演唱的实践层面,向不同的读者群播撒西方歌剧文化的种子。这种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萧友梅(1884—1940),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室内歌剧《再别康桥》总谱
正像所有艺术一样,歌剧同样指向人类精神。创造一部作品意味着创建一个世界,而在历史上,除了一些经久不衰的力作之外,可能还有几百部甚至几千部歌剧作品从未上演过。本书尽可能清晰地表述这一段复杂的历史,并且尝试展现歌剧的多样化,介绍你或许还未曾听说过的好歌剧。 特别呈现 歌剧门类、流派精析,术语解释 深入细微的剧情讲解 主要剧作者生平及代表作简介 世界著名歌唱家介绍
邹仲之编著的《莎乐美(20世纪西方歌剧名作选)》收入了20世纪欧美11位作曲家的14部经典歌剧的文学脚本。这些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语言都与以前的歌剧大相径庭。其中虽有依旧发生在上层宫廷的《莎乐美》、《图兰朵》、《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等,而更多的是反映底层生活的《沃采克》、《死屋》、《波吉与贝丝》、《彼得·格莱姆斯》等。剧中人物的语言也多从韵文演变为戏剧化的口语。《莎乐美(20世纪西方歌剧名作选)》有助歌剧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从文学角度欣赏这些名作,并越过语言障碍聆听相关音像制品。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优秀剧目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著作、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亨德尔是18世纪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出生在德国的哈勒,1726年加入英国籍,1759年4月14日在伦敦去世。他一生共创作了46部歌剧(其中有些是历史剧,还有一些是神话题材的作品),30余部清唱剧(26部英语清唱剧,2部意大利清唱剧,2部受难清唱剧),约40首奏鸣曲(一半是独奏奏鸣曲,一半是三重奏奏鸣曲),36首协奏曲(18首键盘协奏曲,12首大协奏曲,6首木管与弦乐队的协奏曲)和100余首康塔塔(大部分是世俗题材)以及一些管弦乐作品及乐队组曲(如《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这一时期英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音乐创作对海顿、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他是一位伟大的戏剧音乐作曲家,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作曲大师,也是清唱剧
在2018年的流火七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迎来了50位音乐剧同仁。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音乐剧编剧与导演》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课了。教学过程中,众多学者的研究与思考、艺术家的积累与认知,与学员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大家创排汇报的作品《柒爱》是把学习的认识融进了实践中。《音乐剧编剧与导演人才培养论文集》就是对这次教学及汇报的成果展示。
本系列由四位意大利音乐家、教育家独创的视频互动教学方式创作,随书所配DVD内容为书中歌剧选段的指挥视频,并在宣叙调、自由速度等难以掌握速度的段落,指挥家均会通过指挥从而让演唱者准确控制节奏速度,在大段停止音乐后依然能准确配合乐队演唱。选曲均来自名家名作,它不但是新式的教学手段,更是对当今国内音乐院校中歌剧教学方式的革新。
《意大利歌剧大师艺术歌曲系列:贝利尼艺术歌曲选》中的大部分曲子,按传统习惯男女均可选唱,并可按实际的音域移调使用。 除了对每首歌曲的歌词进行了传统意义上的译配之外,还对每首歌曲进行了字对字的“直译”和全句的“意译”。译文部分采用三行的方式进行:行是意大利语原文;第二行是针对每个单词的字对字翻译,即“直译”;第三行是整个句子的完整意思,即“意译”。这样做,便于歌唱者既了解所唱的每一个具体的意大利语单词的意思,又能综合理解全句歌词的含义。注意:字对字翻译时,歌词中反复吟唱的词句或段落略去;另外,冠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则用〔-〕标出。
国家大剧院从歌剧中精选出适合大众普及和传唱的合唱段落,集结成这本《国家大剧院外国歌剧经典合唱曲集(附光盘)》。同时,根据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流派,对外国合唱进行梳理,精选合唱曲目,曲目力求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利与普及。大致可分为意大利、法国、德奥和东欧及俄罗斯等不同的歌剧艺术风格。其中意大利和德奥歌剧中合唱曲目*为精彩,本图书的乐谱以及所附CD便以此为主。
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一辑,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有关歌剧的散文和评论。歌剧作为特殊的艺术体裁,其间必然涉及音乐、文学、戏剧、景观、舞蹈等各类艺术品种的交叉与融通。就“音乐人文”的关切而论,歌剧自然是*这一解读视角的音乐种类之一,这也是杨燕迪教授近年持续关注歌剧并从事歌剧解读和批评的个中缘由。这些篇什中,有的属于歌剧原理性的散议,有的是具体歌剧的导赏性剖析,有的则是歌剧演出之后的评论……所涉及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基本属于在国内舞台上演过的“主流”,但也有一些针对从未在中国舞台上亮相过的现代歌剧的引介。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优秀剧目的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专著、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音乐剧《悲惨世界》是全球音乐剧的四大名剧之一,至今已连续上演33年,是世界上演出时间*长的大型音乐剧。该剧于2002年首次引进到中国,掀起了音乐剧热潮,吸引了无数《悲惨世界》爱好者。16年后,即2018年秋,《悲惨世界》将再次来到上海演出,之后举行全国巡演。费元洪,作为本剧的引进者,将《悲惨世界》的剧本进行了翻译,还将结合本剧的历史发展、创作经历、剧情分析以及该剧与中国的渊源,全面讲述这一音乐剧中的戏剧音乐魅力、现实意义。此书可成为《音乐剧西区故事鉴赏》的延伸产品,并且将成为伴随音乐剧发展而产生的无数音乐剧爱好者的读物。
《世界经典歌剧33》主要内容包括: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贝利尼:《卡普列家族和蒙太奇家族》、柏辽兹:《特洛伊人》、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柴可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德沃夏克:《水仙女》、古诺:《浮士德》、亨德尔:《尤利乌斯·凯撒》、迈耶贝尔:《恶魔罗勃》、罗西尼:《塞维勒的理发师》、罗西尼:《威廉·退尔》、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穆索尔斯基:《鲍里斯·戈东诺夫》、莫扎特:《魔笛》、莫扎特:《后宫诱逃》、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等。
本系列由四位意大利音乐家、教育家独创的视频互动教学方式创作,随书所配DVD内容为书中歌剧选段的指挥视频,并在宣叙调、自由速度等难以掌握速度的段落,指挥家均会通过指挥从而让演唱者准确控制节奏速度,在大段停止音乐后依然能准确配合乐队演唱。选曲均来自名家名作,它不但是新式的教学手段,更是对当今国内音乐院校中歌剧教学方式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