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戏声:山西省话剧院节目单集(1949-2017)》收录了自解放以来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130余部原创话剧说明书,是一本内容丰富而又十分珍贵的剧院史料。 剧目说明书作为剧院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其画面艺术形象以及文字介绍生动地反映了剧目的故事情节,以其精美的画面,艺术的语言,对观众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作用和效果不言而喻。有许多说明书画面设计达到了完美、和谐、生动、感人的高度,记录着剧院历代演职人员的心血。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京剧唱片的社会化功能,自始至终都是与舞台、与所处时代媒体之间的互为建构关系中得以体现的。本书在泛文本层面,将那些老唱片的灌制过程纳入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和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唱片的“诞生”过程中,作为变量的、唱片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了声音的最终形成。这其中既包括声音的内容、剧目的选择、演唱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流变,以及唱片公司基于受众的消费定位,等等,是一部基于唱片的近代京剧声音史。
本书是基思的开创性经典著作《即兴》的续篇, 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现代即兴体系的形成、即兴表演是如何讲故事的、如何在人际交往的探索中发挥作用, 尤其是引入了曾启发美国著名喜剧节目《周六夜现场》的“即兴剧场运动会”。书中以通俗生动、情境化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现场, 仿佛一段段通往未知的冒险, 看似天马行空的235个游戏和练习, 为演员、表演教师和导演解放了想象力, 也关乎艺术、教育、心理, 帮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进行沟通、施展创意。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光绪八年(188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演出情况的“戏簿”,收录了这二十九年间京城各戏班的部分节目单,虽然编排略嫌杂乱,但却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部分是周明泰自辑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间各戏园演出的戏单,以演出时间排序,并注明演员姓名,较前一部分记录更有条理。这两部分合起来,可视为一部贯穿五十年的京剧演出史,是戏曲史研究者所急需的一手史料。更为重要的是,《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虽以记录当时的演出剧目为主,但从这些记录中,能够看出当时戏班的结构、组织演出的方式、戏园的强弱盛衰、演员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名角和二路的搭配等等。辅以编者自制的统计表和索引,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梨园的演出情况,具
昆曲的诞生是中华文化目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自明中后期登上历史舞台,昆曲就成为中国人艺术生活与精神投射的重要载体,并为后来不断涌现的各种地方戏曲,包括国粹京剧提供了参照、描摹的范本,被称为“百戏之母”,影响力一直绵延至今,成就了在世界历目前都极其罕见的璀璨、恢弘的文化景观! 电影文学剧本《玉园梦》是一幅展现昆曲诞生过程的长卷。描述了平民曲家魏良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耗费毕生心力创制出昆曲的全过程。
本书稿精选了四五十篇学术论文, 从三个方面研究了陈瘦竹先生的戏剧思想: 戏剧本体理论研究、悲剧喜剧观念研究、戏剧教育观与戏剧意识研究, 对深入认识陈瘦竹先生的戏剧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首先阐述了舞蹈表演及舞蹈动作中蕴含的舞蹈文化的特质,其次分析了舞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阐述了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指出了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全书论据充足,从舞蹈的基础概念出发,充分论证了“舞蹈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以肢体作为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文化,保存、传递着历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观点。本文列举了中国与西方的舞蹈表演形式和舞蹈文化,在对比中向读者传达舞蹈文化的多样性。
本书作者通过河南广播电视台拳头戏曲栏目《梨园春》开播20年来的经典片断大数据分析, 精选了61段最适合儿童特点的唱腔, 其中经典现代戏11段、现代戏歌7段、豫剧传统戏23段、曲剧传统戏2段、越调传统戏3段、经典京剧2段、经典黄梅戏3段、越剧传统戏1段、折子戏9段。该书的最后一部分, 编写了戏曲基本知识简介。
本书首先总结了阳明心学相比于程朱理学在思想倾向上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了阳明心学对晚明士人戏曲观及戏曲情节艺术、思想题旨、人物形象等的影响;最后结合心学思想,研究了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曲家个案,并讨论了晚明戏曲“重情”思潮的儒学底蕴。阳明心学是儒学在明中期的自我裂变,之前学界多将这种裂变视为对程朱理学的背叛,以及汤显祖等曲家“肯定人欲”之启蒙思想的源头,本书认为这是对阳明心学及晚明曲家的双重误读。重新评估阳明心学在道德建构上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对晚明戏曲的影响,是本书的旨趣所在。
本书稿对当代美国戏剧思潮和流派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 包括奥尼尔与美国现实主义戏剧思潮、左翼戏剧与社会问题剧、美国地域文化与乡土戏剧流派、谢泼德与信息部传奇等。
论题主要围绕“陈三五娘”题材戏曲作品、“陈三五娘”故事传说、“陈三五娘”故事传播、“陈三五娘”题材古典戏曲的语言学研究、“陈三五娘”故事与潮汕、闽南文化及其他相关研究等六个方面展开。其中,对“陈三五娘”题材戏曲作品的探讨又可分为现代各剧种作品及相关问题与古典戏曲作品两类,汇集了一批优秀论文。“陈三五娘”故事传说相关研究的论文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陈三五娘”故事传说本身的研究,另一类是“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及价值研究。“陈三五娘”故事传播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以俗曲唱本及南音研究为代表。“陈三五娘”题材古典戏曲作品的语言学研究则以词语考释、用韵考察两类论文为主。潮汕、闽南文化密不可分,部分论文通过对“陈三五娘”故事发生、传播、发展的探究,挖掘了该故事与两地文化及两地文化之间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该书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等;第二章,围绕翻译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译介、华阴老腔译介,对中国传统戏曲译介进行概述;第三章,讨论中国西北地区濒危地方传统戏曲译介理论的基础;第四章,通过针对剧团与海外受众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濒危地方传统戏曲译介现状;第五章,在马莱兹克大众传播场理论指导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媒介、译介受众等方面,对中国西北地区濒危地方传统戏曲译介模式进行论述;第六章为结论,对中国西北地区濒危地方传统戏曲译介模式进行总结,就中国西北地区濒危地方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提出展望。
本书稿汇编了南京大学文学院马俊山教授近几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内容涉及20世纪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有名剧作家、表演家的个案分析,向人们完整地呈现了一部现代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的历史画卷。书稿收录了马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撰写的23篇学术文章,主要涉及中国早期话剧研究、有名话剧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话剧研究、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话剧历史与传统、现状与问题的深入思考。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选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书稿是该研究中心吕效平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自选集,共收录了27篇戏剧方面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按照研究主题可分为三大部分:戏剧理论、论剧本和论演出。该书稿体现了该学者近三十年来有关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方面的研究、实践成果,体现了作者对戏剧理论深刻的个性化探讨,对当代中国戏剧研究和实践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和戏剧实践的启发。
本书以清代车王府藏曲本中的词汇及词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采用了释义法、考证法等详细呈现清代词词语与词义,将曲本和大词典视为封闭性语料库,并结合曲本自身的特点,从词语角度为清代满汉词汇融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 作者通过3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 全书专设 “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本书从俯瞰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和全球化的视野,结合古往今来翔实的戏剧史料,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阐述了关于戏剧艺术的释义、类别、本质和特征,继而对戏剧的形式美规律、舞台表演特性展开论述,之后又对戏剧演员的素质、表演技巧,以及分析剧本与角色的能力展开论述,最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体现展开研究。
本书着眼于新时代下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与舞蹈创作实践,从红色资源的多重价值导向、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新时代中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的红色舞蹈创作的理念等等角度维度切入,剖析了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品牌传播策略与传承路径;探讨了舞蹈的民族化训练体系与创作策略、舞蹈多元化创作与艺术处理实践;研究了基于红色文化的舞蹈艺术呈现。总体而言,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将红色文化财富渗透到舞蹈艺术中,以推动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赵树理不仅以写小说见长,而且对戏剧,特别是上党梆子情有独钟,创作、改编了不少上党梆子传统戏。本书分四部分,包括赵树理对戏剧的一些认识,对赵树理戏剧创作的研究,《三关排宴》改编、演出、拍摄为电影六十年的台前幕后、上党梆子演员回忆赵树理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比较全面地梳理了赵树理的戏剧思想及对上党梆子走出山西、走向全国的历史性贡献,是研究赵树理及赵树理戏剧思想、戏剧创作与改编,《三关排宴》的改编与传播等方面的一部综合性文集。
本书从京剧简史、京胡伴奏、京剧表演、京剧行当、龙套艺术、京剧化妆、戏曲砌末与舞台装置八个模块,多方面、立体化地对我国的国粹“京剧”做了解构与普及。本书各个模块的作者常年从事京剧艺术实践和研究,在其各自领域都有较为广博的的见识和深入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各个模块涵盖了京剧艺术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历史、表演、行当、舞台、伴奏等方方面面,既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现状做了系统化的梳理,又能够对京剧艺术具体的
本书是关于戏剧编剧理论与技巧探究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戏剧界将编剧理论与编剧创作融为一体的著作。主要是对经典戏剧作品的内部理论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舞台上活跃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能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的创作技巧。内容包括戏剧作品的选题与开掘、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动作、戏剧情节、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以及戏剧场面等几部分。反映了戏剧性的内部规律,以分析近些年活跃的舞台剧为特色,只有能长久活跃在舞台上的剧目,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更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才是对目前戏剧编剧具有参考价值的。通过分析经典戏剧作品的编剧规律和技巧,对未来戏剧编剧在剧本创作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帮助更多的编剧奠定和提升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填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白。
本书是我国戏曲研究史上一部较早的著作,在戏曲研究史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清晰地勾勒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以文化进化的眼光,从观众的心理来看待中国戏剧的发展;摒弃文人偏见,以宽容的心态将地方戏”花部”纳入了学术视野;关注到了中外戏剧的交流;对一些有关戏曲的学术概念作了辨析,推进了人们对戏曲的认识。本书分《戏曲之起源》《戏曲之萌芽》《宋戏之繁盛》《金代的院本》《元代的杂剧》《元代的传奇》《明代的杂剧》《明代的传奇》《清代的杂剧》《清代的传奇》《乱弹之纷起》《话剧之输入》等十二章,概述了中国戏曲的历史及话剧的兴起。
《简明京剧词典》是一本以通俗易懂方式向京剧初学者、京剧爱好者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京剧知识的简明词典,词典的编写工作依托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科研项目。全书分为京剧行当、京剧流派、京剧脸谱、京剧服装、 京剧音乐、京剧剧目六个部分。此外,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来解释相关词条,以便于读者理解。